“启明一号”的发布会,在国内掀起了滔天巨浪,赢得了来自国家最高层级的肯定和全民的欢呼。
但在未来智能科技内部,林风却异常冷静。他知道,芯片设计出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应用!
只有将“启明一号”真正应用到实际产品和服务中,并展现出其宣称的优越性能和价值,这次“豪赌”才算真正成功。
“启明一号的定位,首先是为我们未来智能自身的AI业务赋能!”林风在“启明计划”的内部总结暨下一步规划会议上,明确了方向,“我们要用自己设计的‘利刃’,来武装我们自己的‘战士’!”
他否决了部分团队成员提出的“立刻将芯片对外销售”的建议。
“现在还不是时候。”林风解释道,“第一,我们目前的产能有限(依赖外部代工厂),优先满足内部需求;第二,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大规模、真实业务场景中,充分验证、打磨启明一号的稳定性、可靠性,并优化配套的软件栈;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利用启明一号,为我们的核心产品(如趣拍、未来课堂)和后台AI平台,构建起竞争对手短期内无法逾越的硬件 软件 算法三重护城河!”
决策既定,执行迅速!
林风亲自挂帅,调集公司最顶尖的技术力量,启动了“启明赋能”计划!
目标一:升级全球数据中心!
张浩的运维团队和梁博的架构团队,开始在全球(中国、北美、欧洲、东南亚)的“女娲”数据中心网络中,逐步将用于AI推理任务的服务器,从原来昂贵的、耗电巨大的英伟达(化名)GpU加速卡,替换为未来智能自研的、搭载了“启明一号”芯片的AI推理加速卡!
这绝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硬件的更换部署,更需要对底层的驱动程序、AI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的早期版本,或未来智能自研的框架)进行深度适配和优化,确保软件能够充分发挥出“启明一号”的硬件性能。
得益于林风提供的“启明”设计文档中,就包含了配套的软件开发工具链(SdK)和优化指南(来自系统),以及AI系统在适配过程中提供的“暗中协助”,整个替换和优化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得多!
目标二:赋能核心AI应用!
当第一批搭载了“启明一号”的服务器集群在数据中心投入运行后,效果立竿见影!
“趣拍”\/tick tock 后台:
AI推荐引擎的响应速度提升了30%!用户刷视频的卡顿感明显减少,体验更流畅!后台能够支撑更复杂的推荐模型,个性化推送更加精准,用户粘性进一步增强!
“净网AI卫士”内容审核系统的处理速度提升了近50%!对视频、音频、文字的多模态分析更加高效精准,审核效率大幅提升,运营成本显着下降!
“未来课堂”\/“智学星”后台:
“AI家教”的实时交互延迟降低了40%!与AI老师的对话、解题互动更加自然流畅!
后台用于更新和优化AI教学模型的训练时间(虽然启明一号主要针对推理,但其架构对特定训练任务也有加速效果,结合之前的神经元网络加速技术),也缩短了近20%!这意味着AI老师能更快地“学习”和“进化”!
“AI交通大脑”与“天眼”系统:
处理实时交通视频流、进行车辆识别、轨迹追踪、以及分析安防监控画面的速度和并发能力,都得到了翻倍以上的提升!为智慧城市和公共安全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
目标三:降低成本,提升能效!
除了性能的飙升,“启明一号”带来的另一个巨大好处就是成本和能效的优化!
据张浩初步估算,用“启明一号”替换掉同等推理性能的GpU,单卡的采购成本就降低了近40%!更重要的是,其优异的能效比,使得数据中心的整体用电成本和散热成本,也显着下降了20%-30%!
对于未来智能这样拥有庞大数据中心、每月电费都是天文数字的公司来说,这每年节省下来的运营成本,就是数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
技术闭环!降维打击!
未来智能科技,真正实现了从底层AI芯片设计,到中间层AI框架和算法,再到上层AI应用和服务的全栈自研和深度优化!
这种“软硬一体”的技术闭环,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成本优势和迭代速度优势!
这是单纯做软件应用、或者依赖采购国外芯片的公司,所根本无法企及的!
公司内部,尤其是参与“启明计划”和“启明赋能”计划的工程师们,更是士气高涨,充满了自豪感!用自己公司设计的芯片,跑自己公司开发的AI应用,去服务全球数亿用户,并取得碾压性的性能优势——这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林风看着各项业务因为“启明一号”的赋能而再次腾飞,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颗“中国芯”,不仅打破了垄断,更成为了他AI帝国最坚硬的“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