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 > 第58章 匠户屯田

正德变法:捡到历史学生的书包 第58章 匠户屯田

作者:古月墨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8 09:20:47 来源:小说旗

正德六年五月,在文华殿里,朱厚照将《刘六刘七起义军报》摔在御案上,朱批「流贼因饥而起」的墨迹未干,案头的《匠户屯田策》竹简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窗外石榴花正盛,红得似当年宣府之战中炮口迸发的火星。「张忠,」他盯着地图上河北流民据点,指尖敲了敲《铁器代粮疏》,「速将巧妃此疏转给杨首辅。着令匠户屯田事宜三日内启动——铸炮精铁可暂换粟米,流民饱腹方能止戈。」

张忠刚要接旨,刘皇后扶着鎏金屏风款步而入,鬓边「凤锚」步摇随动作轻颤:「陛下忧心流民,臣妾愚见,可将匠户屯田与火器铸作一体谋划。」她示意宫女捧来锦盒,内装新制「屯田火铳」模型,枪管铸稻穗与锚形共生纹,「巧妃妹妹「工器哺农」之思极妙,此铳可兼耕战二用,匠户屯田时既能自卫,亦可震慑贼兵。」

朱厚照挑眉,目光落在模型稻穗纹的螺旋走向——那弧度竟与王巧儿设计的枪管应力缝相差无几。他想起昨夜巧妃密信末尾的锚稻简笔画,旁注「工器务农,农养工器」八字力透纸背。「准奏,」他提笔在《屯田策》批道,「着尚工局十日内量产「屯田火铳」,枪管刻稻纹为记,每铳配耕具模具一套,命屯田匠户春耕时携带。」

未时,尚工局演武场。青禾持新制火铳演示,枪管较寻常火铳长三寸,准星作稻穗形,扳机护圈微刻「禾」字。牛二虎坐在暖轿中,以「听声验铜锤」轻叩枪管,音如青铜编钟清亮:「青禾,稻纹若深过三分,恐碍火药推送。」

青禾轻笑,从袖中取出浸油麻线:「师傅请看,膛内稻纹与螺旋纹间隔严格按《九章算术》方五斜七之率,麻线蘸取松脂嵌入纹路,既导火药又防锈蚀——此乃巧妃娘娘改良自「窑工润缝」之法。」说罢轻吹麻线,其沿膛线顺滑入底,围观匠人发出低低赞叹。

牛二虎望向远处屯田队伍,匠户头戴的「工」字斗笠与火铳稻纹相映成趣,忽从轿内取出《匠户屯田操典》手稿:「速将此法编入操典,另着屯田匠户每旬以火铳枪管验粮——铳膛可量粟米干湿,比木斗更准。」

酉时,乾清宫东暖阁。杨廷和捏着《铁器代粮折算表》,指节因用力泛白:「陛下,铁器代粮虽解燃眉之急,但若抽调三成匠户屯田,尚工局火器产能必减。」朱厚照指了指窗外试射的屯田火铳,弹道如流星划破榴花:「杨首辅可知,刘六贼军兵器皆为农具改制?朕以精铁换流民弃械务农,彼等春耕秋收后,岂愿再从贼为乱?」

刘皇后适时展开屯田匠户新服饰:赤青短打绣锚稻共生纹,腰间「工」字哨以铜锡合金铸成,吹之音作徵调(约587hz),声传五里清晰可辨。「巧妃妹妹言,徵调属火,可应夏时农事。」她解释道,「此哨兼作验音工具,音浊则锡重,可速查兵器偷工。」

杨廷和望着服饰针脚细密如验铜墨线,忽忆起巧妃「绣纹验铁」之法,遂在折算表补注:「铁器代粮限十万斤精铁,岁内补足屯田匠户三倍徭役。」朱厚照拍案称善:「传旨,屯田匠户每人先发五斤熟铁农具,秋收后以粟米三斗折算一斤铁料——此乃「火德耕战」之制,着礼部速撰诏书颁行。」

戌时,永寿宫。刘皇后对镜摘「凤锚」步摇,鬓角新添的白发在烛光下微闪。宫女捧来巧妃所赠防铅蜜丸,琉璃瓶系着浸过松烟墨的锚形丝带。她指尖抚过瓶身「禾」字刻纹,忽轻笑自语:「巧妃妹妹深居后宫,竟仍能以松烟墨改良兵器……」

转身取《火德绣纹典》修订本,在「稻纹」章页批注:「凤衔稻穗,寓火德润土。」墨痕未干,即命宫人送往尚工局,着青禾将纹样熔铸于屯田火铳护手,「使匠户见凤知农,望锚思战。」

夜更深,朱厚照独至豹房暗格,摸出林夏照片。女子身后收割机的金属齿轮,与脑海中巧妃设计的「锚链传动」图重叠。他取过《海军重建奏疏》,就着烛火在末页勾勒锚形齿轮草图——以宝船锚链原理改良龙骨传动,可省人力三成。

张忠忽报:「陛下,巧妃娘娘遣人送来「海船应力测算图」,言宝船水密隔舱以松烟墨混合蛎灰涂抹,可防海水侵蚀。」朱厚照抚图轻叹,将照片夹入《天工开物·舟车》篇,指腹划过图上「锚链九炼」批注——此女竟连深海腐蚀之困都已算尽。

次日辰时,尚工局急报铁器商队遇劫。朱厚照展看战报却不慌乱:「劫去铁器足铸万具农具,待流民春耕播种,岂会再随贼劫掠?」他摸出屯田火铳模型,稻纹在晨光中泛着松脂光泽,「传谕青禾,速造「劝农炮弹」——内填粟米良种与硫磺,发炮后既能退敌,又可辟地播种。」

刘皇后闻言轻笑,翟衣上的锚稻纹随转身漾起涟漪:「陛下此策,臣妾当命尚衣局绣作《火德劝农图》屏风,悬于永寿宫前殿。」朱厚照望着她步摇上的稻穗坠饰,忽忆起巧妃「工器如水」之语,提笔在战报批道:「着尚工局月产农器五万件、火器万具,设「工农互易署」专管折算——朕要让天下知,大明匠人既能铸炮安边,亦可犁地生金。」

春风卷榴花掠过乾清宫,远处尚工局烟囱腾起的青烟中,隐约可闻锻铁声与田歌相和。朱厚照望向渤海湾方向,想象巧妃在永春斋描绘的宝船龙骨,锚形齿轮与稻穗纹在图纸上交错成章——那是匠人之心,亦是大明江山的耕战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