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我祁同伟硬刚到底 > 第171章 发展农村经济

我祁同伟硬刚到底 第171章 发展农村经济

作者:酸酸甜甜的舔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8 15:31:22 来源:小说旗

祁同伟面对医疗改革带来的如潮赞誉,心里压根没泛起一丝骄傲的水花。他的目光,始终牢牢锁在那些还在生活苦海里扑腾的老百姓身上,尤其是乡村的父老乡亲们。

每到年关,大批乡村劳动力为了讨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阖家团圆的节骨眼上,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冷冷清清的家。这场景,祁同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亲眼见过留守老人在村口望眼欲穿,那单薄又无助的身影,眼里全是盼着子女归来的渴望;也见过孩子们只能在电话里短暂倾诉对父母陪伴的期盼,那小眼神,揪得人心生疼。

祁同伟心里明镜似的,乡村要想真正好起来,光靠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得在乡村产业上大做文章,搞出一堆适合农村发展的产业项目,提供大把就业岗位,把年轻人吸引回来,让一家老小能守在一起过日子。

说干就干,祁同伟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乡村调研。发现有的村子山清水秀,他立刻琢磨着搞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民宿啥的全安排上,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要是碰到农产品优质的村子,他就一门心思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让村民从地里刨出更多金疙瘩。

不光如此,祁同伟还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学校砸钱,改善教学条件,吸引好老师来任教,盼着能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同时,马不停蹄地完善农村道路、水电、通信这些基础设施,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

他没事儿就往乡村的田间地头跑,跟村民们唠家常,听他们倒苦水、提想法。村民们见了祁同伟,就跟见了主心骨似的,都围上来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祁同伟每次都耐心听着,认真记着,他知道,只有摸透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出台实实在在的好政策。

在祁同伟的一番努力下,汉东省乡村发展的蓝图慢慢铺开。但他还不满足,又盯上了劳动密集型加工厂,打算给村民再多找点致富门道。这事儿,他交给了高小琴和丧彪。

祁同伟把两人叫进办公室,一脸严肃又满是期望地说:“咱汉东农村啥情况你们清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老人孩子留家里,这可不是个事儿。得在村里搞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厂,让大伙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你们俩脑子灵光,人脉又广,这事儿就交给你们办,抓紧落实!”

高小琴和丧彪对视一眼,立马点头,眼神里透着坚定。高小琴先开口:“祁省长您放心,我在商圈混了这么多年,认识不少人。办加工厂这事儿,我保证全力以赴,马上就去联系资源,找合适项目!”

丧彪也赶紧接话:“没错,祁省长,建厂的事儿包在我身上,从选址到招人,我全程盯着,保证尽快把厂办起来,让村民们早点有班上!”

高小琴那叫一个雷厉风行,马上动用自己的人脉,四处考察项目。很快发现服装加工和手工制品加工市场需求大,技术门槛还低,特别适合农村劳动力。她麻溜地跟相关企业洽谈合作,引进服装加工生产线,还请来手工制品领域的行家,给农村妇女设计了编织、刺绣这些特色加工项目。

丧彪这边也没闲着,一头扎进各个乡村。他根据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精心挑选加工厂地址。一顿折腾下来,选定了几个交通便利,方便原材料运输和产品外销的村落。紧接着,就风风火火地组织厂房建设,联系施工队伍,天天盯着工程进度,就盼着厂房能快点盖好。

与此同时,丧彪在村里开启大规模招聘宣传。他挨家挨户跑,跟村民们喊:“家门口就要办工厂啦,以后不用出去打工啦!”村民们一听,那脸上惊喜得跟开了花似的。尤其是那些愁着出去打工照顾不了家人的年轻人,还有只能在家操持家务的妇女,对这工作机会那叫一个渴望。

没过多长时间,第一批服装加工厂和手工制品加工厂就在汉东省的几个乡村顺利建成投产。机器的轰鸣声在宁静的乡村响起,就像奏响了致富的交响曲。村民们呼啦啦地走进工厂,简单培训后,就熟练地干起活来。

服装加工厂里,工人们专心致志地裁剪布料、缝制衣服,崭新的服装一件接一件诞生;手工制品加工厂里,妇女们用巧手编织精美的工艺品,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些加工厂一办起来,村民收入稳了,乡村也热闹起来,重新焕发生机。孩子们放学能看到爸妈,老人身边有了伴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祁同伟这一招,正一步步改变着汉东省乡村的面貌,为乡村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老百姓心里都乐开了花,直夸祁省长是实实在在为他们谋福利的好官!

汉东省乡村的加工厂一办起来,那效果立竿见影,就跟点了把旺火,周边村子都被这热闹劲儿给燎着了。一看这些厂子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日子越过越滋润,其他村的人坐不住了,呼啦啦都跑来找祁同伟,争着抢着要在自己村里也搞加工厂。

祁同伟一听,那必须支持啊!大手一挥,让高小琴和丧彪甩开膀子干,把这成功路数往更多村子里复制。高小琴这人厉害啊,商业版图“唰”地一下就拉开了。她跟各地企业一顿谈,又是玩具加工,又是电子配件组装,新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往村里引,给村民的就业选择多得就像逛大集。丧彪那边也不含糊,新厂建设干得风风火火,从厂房咋规划,到咋招人咋培训,他全盯着,一点不马虎,保证每个新厂都能顺顺当当开工。

就这么着,汉东省的乡村像被施了魔法,到处都是建厂子的热闹场景,机器声轰隆隆响个不停。年轻人一看老家这形势,嘿,在外漂着干啥,都麻溜地往回跑,一头扎进乡村建设里。他们不光带回在外头攒的本事和见识,还给这些乡村产业添了不少新想法,新创意,就像给这锅发展的热汤又加了把猛料。

乡村经济这么一活泛起来,有些脑子转得快的村民瞅准机会,借着村里加工厂的特色产品,搞起了电商。他们在网上一顿操作,把村里的手工玩意儿、特色衣服啥的,卖到了全国各地。订单像雪花似的,“刷刷”地来,村民的收入那是蹭蹭往上涨。汉东省乡村特色产品的名气,也跟着打响了,全国各地都知道汉东乡村的东西好。

祁同伟看到乡村这么蒸蒸日上,心里琢磨着,光搞钱还不够,得把乡村的文化味儿也给提起来,把根留住。他马上就行动,组织各种乡村文化活动,把那些快失传的民间手艺都给挖出来,办起民俗文化节,一下子吸引了好多游客过来体验。这文化活动一搞,村民们的精神头也足了,乡村旅游跟着更火了,经济和文化就这么互相推着往前走,越走越顺。

在祁同伟的带领下,汉东省的乡村就像开了挂,一路朝着全面振兴冲过去,那势头,谁看了不眼红。没多久,汉东乡村就成了全国乡村发展的样板,各地都派人来取经。祁同伟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让汉东乡村实实在在地火了一把,老百姓心里都乐开了花,直夸祁同伟是带着他们走上康庄大道的大功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