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仆散安贞和完颜合达已经把阴山围得水泄不通了。\"
\"看来这支军队是没机会逃了。\"
\"难道这支军队真要全军覆没吗?\"
陆秀夫有点担忧地说。
高君摇头:\"也不至于,还得看蒙古人怎么决定。\"
他指着地图上的山路说:\"这支军队有十万兵力,装备也不错。\"
\"要是正面跟蒙古十五万大军硬碰硬,双方大概就是五五开。\"
陆秀夫皱眉道:\"蒙古人又不是笨蛋,肯定不会等对方摆好阵型再打。\"
高君笑着说:\"我觉得贺冲会在他们下山一半时动手。\"
\"十五万对五万,那简直是碾压,就像半渡而击一样。不过这样他们也做不到全歼。\"
\"就算下面的军队全被消灭了,山上剩下的五万也能退回岳家村保命。\"
这就是高君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这支军队实力很强,蒙古人想一口吃掉他们也不容易。
陆秀夫点点头,明白了高君的意思。
\"也就是说,蒙古最多也只能吃掉五万的这支军队。\"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高君站起来,双手背在身后,表情神秘地说:
\"救!\"
\"我们手里的五千黑云都可是临安的最后底牌,绝不能出岔子。\"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跟蒙古人正面拼,而是帮这支军队从包围圈里脱身。\"
陆秀夫竖起大拇指,激动地说:
\"高将军想得真周全!既保住了临安的实力,又完成了任务。\"
\"只是具体怎么行动,咱们得好好琢磨一下。\"
一边说,陆秀夫的手都在抖,见证历史的时刻到了。
陆秀夫心里满是期待。大明的军队若能得到援手,损失不会太大,八万多人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一旦被救,自然会感恩戴德,全力相助大宋,从此关系逆转,大明的军队成了大宋的附属力量。
加以改造,引入骑兵、弓箭等,战斗力更上一层楼。南方不少地方已开始训练团练兵。只要大明的军队坚持一阵,待各地勤王的军队赶到临安,大宋的局面就能稳住,最终挥军北上,驱逐蒙古,重振中原。
大宋在他手中再现辉煌,想到这些,陆秀夫兴奋难耐,恨不得立刻上阵杀敌。
高君见状微笑,内心同样激动,却装作镇定。他转身背对陆秀夫,假装冷酷地说:\"我们就藏在林子里等着。
等贺冲的三万骑兵与大明军交战,后续十万步兵围上来时,我们突然出击,从背后突袭蒙古步兵,打开缺口救出大明军就行。\"
他举杯笑道:\"来,我们一起喝一杯庆祝!\"
两人正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兴奋,皇宫内也是喜气洋洋。宫女们忙前忙后,挂灯笼、打扫厅房,气氛热烈。谢太后和赵基在御花园赏花,看着周围忙碌的景象,也颇感兴奋。谢太后出身功臣之家,早年因样貌平平,入宫后一直低调沉默,与皇帝交流不多。
后来贾似道专权,宋理宗本想立贾似道的姐姐为后,但谢太后生病康复后容颜大变,被当时杨太后视为吉兆,最终成为皇后。宋理宗去世后,赵椹继位,但他不理政务,太后便频繁参与朝政事务。
罢了,贾似道在朝廷里根基深厚,多数权力都落到了他的同伙手里,谢太后也是一筹莫展。
直到今日,大明的朱雄英忽然现身,贾似道被大明常茂将军一逼问,竟当场发疯逃窜。
自此,谢太后终于收回了朝中的全部权力,临安城的六千兵马控制权,也重新回到皇帝手中,不过暂时仍由谢太后代管。
谢太后一直想壮大大宋王朝,但因身份问题,一直没机会。现在能掌控朝中所有兵马,她雄心勃勃,想趁大明军队相助之机,让大宋重回正轨。
看着四周挂满灯笼彩带,赵基有些疑惑地问:
“太后!今天是什么喜事?我记得只有公主出嫁才这么热闹。”
“我的女儿还没到出嫁年纪吧?”
赵椹虽傻,但也知眼下大宋局势危急。可与朱雄英签完协议后,他又松了口气。在他心里,朱雄英那么厉害,一定能保住大宋江山。所以这些天,他整日泡在后宫,不与大臣往来。
忽然看到这般热闹景象,他也摸不着头脑。
看着赵基,谢太后叹了口气。
对赵基,她很不满意。说话不清不楚,常惹她生气,若非皇帝脑子尚且正常,她真想骂人。
她盼着赵椹赶紧退位,让皇孙即位。因此对赵椹整天后宫享乐从不管束,还暗暗鼓励,只希望他因沉迷美色耗尽精力,早点驾崩。
原本前阵子她觉得皇帝病入膏肓,可不知怎的,签了大明皇帝的协议后,竟又精神焕发。
对此,谢太后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皇孙年幼,不必急着登基。
看到赵基,谢太后本有些不悦,但想到今天是喜事,便忍住了。
她已不再相信外人。
朝中大臣没几个可信,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明军更不可信。
明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比当下大宋强太多了。
中央军一到,大宋的土地上就多了一支庞大且不受朝廷节制的力量。这事对谢太后来说简直无法容忍。
自从中央军离开临安后,谢太后就一直琢磨怎么限制这支势力。她一面让随行的三百禁军频繁打听中央军的情况,一面跟大臣们合计各种对策。正好高君将军也提出了个计策,跟谢太后的想法一拍即合。
趁着大明的中央军与蒙古大军激战、两败俱伤时,让大宋的五千黑云军去捡便宜。也就是常说的“渔翁得利”。
机会说来就来,现在中央军眼看就要跟蒙古骑兵开战了。再调兵已经来不及,谢太后干脆豁出去,把临安城的所有禁军都派出去,火速赶往战场,想搞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
刚开始,谢太后心里还有点忐忑。怕禁军一走,蒙古骑兵会绕过健康城直接偷袭临安。毕竟此时真有支蒙古骑兵到了清戈江附近,离临安也不算远。
虽然从道理上讲,这支蒙古骑兵不太可能进攻临安,但谢太后还是有点担忧。自从黑云军出发后,她一直神经紧绷。
随着黑云军推进,不断有探子回传清戈江那边的战况,情况越来越明朗:清戈江附近聚集了十五万大军,正往阴山方向移动。
听到这个消息,谢太后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蒙古军没往临安这边来,至少目前临安是安全的。
刚刚又收到高君将军的消息,说蒙古人的注意力全被中央军吸引了,正在往阴山方向围攻。朝廷的黑云军则在旁边观察局势变化。
看到这样的消息,谢太后有点难以置信。就在几天前,大宋朝廷还笼罩在一片绝望中呢……
朝里的大臣们都跑光了,连谢太后自己都想过如果临安失守,该如何保全最后的体面。那时的谢太后真的快撑不住了,甚至都没心思再去管贾似道的事了。
那阵子,人的心情简直跌到谷底了。没想到忽然间,皇上竟跟另一个世界的大明皇帝搭上线了,还借来了十万大军。这下子,大宋的形势一下就扭转过来了。
蒙古骑兵虽然厉害,但真正能打的兵力也不多,而且伯颜已经带一部分主力回去了。剩下的只是些投降过来的步兵,跟蒙古的精锐骑兵一比,差得远了。只要大明的军队能挡住蒙古人的进攻,大宋就能喘口气了。
谢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后,知道南方有不少忠义之士正组织队伍北上支援。等他们的部队到了,那些大明借来的军队也就不用了。
其实,蒙古和大宋打了几十年,现在的局面不过是些误操作造成的意外罢了。要是南方的援军赶到,完全可以和蒙古对峙很久,说不定又是十年、二十年。
在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国家了。可谢太后心里清楚,到时候大明的军队可能会成为大宋的威胁,他们在建康驻扎得太近了,随时都可能威胁到临安。想收拾他们却又不容易。
如果真发展到那一步,那就很麻烦了。想到这些,谢太后觉得与其到最后被迫反击,不如早点下手,给大明的军队制造点麻烦。毕竟国家之间哪有什么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谢太后看来,大明的军队一出现就在损害大宋的利益。所以她一直盘算着怎么对付这支军队。还好她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一切都在按最初的设想发展,很快就有好消息传来。
从这一刻起,大宋就要崛起了,谢太后能不高兴吗?
高君将军的消息传来后,谢太后立刻安排宫里的所有宫女行动起来,甚至整个临安城都做了不少准备。
到时候高将军带着大明军队的败兵回来,城里自然要热烈欢迎。
至于大明的军队舒不舒服,那就不知道了。但至少大宋朝的大臣们看到这种场景,肯定会信心满满,团结一心。
多年以后,当宋朝再次强盛时,回想当年临安发生的事,肯定也会感慨当初的果断之举。谢太后想到这些,心里美滋滋的,连看着皇帝都觉得顺眼不少。
“皇帝!咱临安的黑云军都在抗蒙打仗了!”
“清戈江那边还打了大胜仗!”
“宫里现在张灯结彩,就是为了庆祝嘛!”
如今宫里的气氛轻松了不少,谢太后也只能把这份喜悦告诉皇帝了。
赵基听了太后的话,心里有点纳闷:“这么快?”
自从遇到朱雄英后,他对大明的军队一直很信任。他也相信朱雄英能顺利完成任务。不过临安到建康也有距离!难道朱雄英这么快就到了建康?
赵基疑惑地问:“莫非朱雄英的十万大军已经击败蒙古人了?”
“那可太好了,得好好庆祝一下。”
谢太后听了这话,简直无语凝噎。她刚才明明说了是宋军在清戈江获胜,这赵基怎么就理解成朱雄英打赢了呢!
谢太后深呼吸一口气,努力保持冷静:“是我们宋军打了胜仗,你别老想着明军了。”
“朱雄英的能力实在一般,想跟蒙古骑兵正面交锋很困难。要是他乖乖绕远路去建康躲起来,蒙古人未必打得进去。可他们偏偏选了山路,直接闯进蒙古骑兵的包围圈里去了。”
“现在估计已经惨败回来了!”
如果不是因为身份特殊,谢太后都想笑了。她其实挺期待明军遇到麻烦的。但赵基听完后皱眉不信:“不可能吧!朱雄英那么厉害,怎么会输给蒙古军呢?”
“而且他答应过我一定能赢。”
“既然他答应了,我觉得他能做到。”
谢太后震惊了:赵基身为皇帝,为什么对朱雄英如此信任?难道他不知道明军的强大对宋朝没好处吗?
谢太后忍不住扶着额头,对赵基真是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