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直播:开局解密祖父悖论 > 第143章:破解既视感

直播:开局解密祖父悖论 第143章:破解既视感

作者:城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09: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次开播时间晚了几十秒,没有造成太严重的节目事故。

第一通电话顺利拨打进来。

听着耳麦内,激动的年轻人,江哲微笑着问:“这位朋友,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抱歉我忘了;我今年21岁,是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

“之前您在节目最后提到的【既视感】,我想问下——”

“他在科学上解析是,记忆错乱,我看有的专家回答是:我们曾经去过某个地方,那个地方可以是我们看见的,可以是我们听见的。”

“就像我在电脑上刷了一段视频,无意间浏览到了某个地貌。”

“之后我会在半梦半醒间,忽然把这个记忆捡起来。”

“这个就是科学解释上的既视感了。”

“我想问的是:除了这些科学解析外,还有没有另一个角度的解释?”

随着话落,江哲眼前一亮,脸上忍不住露出笑意。

他本能的想开口说些什么,但止住了。

“请稍等!”

迅速在脑海内构想一段别的记忆。

此时,直播间内,弹幕纷飞。

“我靠,终于有人问这个问题了。”

“既视感,确实有的是记忆错误,多半会发生在年轻群体上;人老了后就少见了。”

“还有大脑会时不时读取相关的记忆,比如一个农村的房子;在看见一个房子时,大脑有时候会读错信息;比如一个苏北的农村人住习惯了自家的老二层小楼,他突然有天去到别的城市的农村,看见了一个与自家相似布局的房子与住址,他也会产生熟悉感。”

“楼上,这个不算科学解释;只是相似,而不是【既视】。”

“这样的吗,那我不知道哎。”

“...”

在观众们热议时,江哲直接开口否定了他们所有人。

“这位朋友,是有别的解释的。”

“你解释的很浅显;是生物学者,心理学者们为了得一个具体的解释给出的答案。”

“最初的【既视感】研究,在1876年,由发国的【埃米尔·博伊拉克】开始研究的。”

“既视感,顾名思义:似曾相识——我去到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却感到异常的熟悉。”

“后来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找到了诸多的证据,像记忆错误,潜意识识别,基因层面信息,这些都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说到此处,江哲抿了抿嘴,继续开口:

“像这样,我举个发生在古代的几个例子。”

“例如,北宋的苏轼,他距离我们近1000年左右。”

“他曾经在杭州时,与诗僧道潜到西湖边上的寺院游历。”

“苏轼一脸疑惑地说:‘此地自己从未来过,但眼前事物历历可数’。”

“后来他在寺院仔细观察,发现这寺庙的阶梯确实是九十二级,于是感叹并发表了一诗篇:‘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这诗的大概的意思便是:【苏轼第一次来到这个杭州,却感到异常的熟悉,感觉是前世来过这个地方】,后半句就不解释了;因为没什么意义。”

“主要就是前面两句,说的正是【既视感】。”

江哲微笑着反问:“所以这位小同学,这诗是否可以反驳掉你认为的那些科学解释呢?”

闻言,对面沉默了片刻,恍然大悟地问:“这不是记忆错误?”

江哲轻轻点头,“嗯,既视感,完全不是记忆错误;在北宋时,苏轼都产生过这个情况;更何况1876年,哲学家埃米尔才开始研究【既视感】;也不是什么所谓的【潜意识】。”

“除了这个外,其实还有个例子,可以证明【既视感】不是记忆错误。”

“此外同时期,还有北宋的黄庭坚在江西修水时,他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

“他初到此地时,对此地感觉异常的眼熟,仿佛就像以前来到过此处;并且他对此地的【既视感】异常强烈,远超任何人!”

“他在修水期间,路遇某乡村时见到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正在纪念她去世的女儿。”

“黄庭坚当时二十六岁,便跟老妇人唠家常里短,后来得知老妇人曾有一女,女儿去世刚好过了二十六年。”

“后来他与老妇人家熟络了后,老妇人从家的尘封的书柜中取出一些书籍,黄庭坚便一一浏览起来,他越看越惊,因为这些文章与黄庭坚平时写的文章一字不差。”

“这里的【不差】,指的是【风格】。”

讲述到此,江哲轻轻眨眼,反问一句:“在这个案例里,这位兄弟,你能发现既视感来源于什么?”

该问题一出,所有直播间的观众都傻眼了。

片刻后,电话那头传来支支吾吾的声音:“前世!”

“没错!”江哲点了点头,“在黄庭坚大佬的案例里,确实有【转世】的味道,可以表明他的【既视感】来源于前世。”

此话一出,直播间内顿时沸腾了。

“我靠,既视感,竟然跟前世也有关联?”

“对啊,既视感,有时候我的既视感是很古老的地方,有时候的既视感是很现代的地方。”

“我举双手赞成,既视感真的可以在【转世】这层面靠拢并得到解释。”

“谁说既视感来自潜意识,我就跟谁急。”

“其实潜意识也没说错啊;只是潜意识封存了前世的记忆也说说不定呢?”

“...”

演播室内。

电话那头年轻人的问题接踵而来。

“老师,那既视感难道没有具体的解析吗?”

“一个【前世】就能解决掉?”

江哲沉思片刻,摇了摇头,继续开口解析。

“关于【既视感】,它实际上没有一个定论。”

“上上个世纪,也就是1899年,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释梦》中——”

“他提出既视感可能源于无意识中的早年记忆,在当下被激活后出现的错觉。”

“弗洛伊德还认为,这些记忆片段在某些关键点上拼凑出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让人混淆了现实与回忆的界限。”

“他认为【既视感】是【拼凑】的。”

“用苏轼举例子的话:他所看见的那佛寺门前路,是苏轼以前去过的别的佛寺的地方的画面,然后以苏轼产生既视感的佛寺的画面拼接而成的。”

“嗯,这个能解释,但还不够确切。”

“于是,心理学大牛:荣格,他早些年就接触,并喜爱过我国的古代哲学思想,所以他的解释更偏向于我国的【玄学】。”

“他曾以玄学视角解释既视感,他认为【既视感】是前世今生记忆的再现。”

“他举过案例:他在非洲旅行时,看到一个熟悉的画面,这种感觉让他觉得回到了几千年前未曾谋面的故乡。”

“于是荣格将这种现象视为人类集体记忆的证明,表明基因信息中有些远古的记忆碎片被世代传承。”

“这个案例,就像我之前在节目中讲过他的【集体潜意识】。”

“相当于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个人所看见的场景,把那个场景信息共享到了【人族集体潜意识】的网络中;恰巧被目睹【既视感】的各位所看见了。”

“这个也可以归根于【基因学】:是我们身体内的基因片段携带了这些先祖们见过的场景与画面,那些信息被传承到了我们当代人的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