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唐朝好舅子 > 第0771节 新宅选定

唐朝好舅子 第0771节 新宅选定

作者:晨风天堂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28: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独孤兰若说新罗注定要消失,这话谁也没接口。

柳木对独孤兰若说道:“过两天出海如何?”

“去那里?”

“小琉球。”

独孤兰若思考片刻后点了点头:“好。”

柳木又说道:“若是不考虑人的因素,海边那地方不适合建新园子,那地方很快会成为一个相对重要的码头,或是周边有码头不够清静。”

“好吧,你说服我了。”抱琴也没有再要求,非要在那里建屋。

“东钱湖太远,而且湖太大,护卫们总不能封了湖不让到湖中,所以也不考虑。九龙湖也不好,那里四周的道路很少,总要有一个交通便利之处。再选吧!”柳木一次性否定了三处地点。

谢星儿也没说什么,眼下这里四县全是下县,人少自然路也少。

这时独孤兰若说道:“就选九龙湖吧,那里我看挺好。”

柳木看了独孤兰若一眼,看到独孤兰若冲自己微微点头,想来这么选择必有理由,也就点了点头:“好,那就开始选址打桩。”

这先址打桩可不是小事,倒是这里好几位知名的道人,其中一位还与袁天罡交流过天地之道,对风水的造诣很是出名。

或不是柳木,寻常人怕请不动。

独孤兰若又问:“今晚你要去金德曼那里吗?”

“不,她还没有想通。有些事情劝多了,自己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词可用。”柳木刚说完,独孤兰若说道:“今晚去苏我凌那里,后天咱们出海。”

“好。”柳木没反对。

看柳木已经吃完,独孤兰若就催着柳木赶紧走。

柳木离开后,独孤兰若问谢星儿:“倭岛的春蚕还没有送来报告吗?”

“时间没到,最快也要等到月底才会开始收获。不过根据上次的报告倒是可以推算出来,比预期的产量要高,但成色就不好说了。毕竟去年秋天第一次收获,成色是极差的。”谢星儿一直在关注倭岛的生丝数据。

独孤兰若看了抱琴一眼后,抱琴说道:“二姐来信,说长安的生丝库存已经见底,许多小织坊撑不了三十天。”

独孤兰若也说道:“我去长安的时候,听皇兄讲过,高昌一定会拿下,西域的商路一定会打通。皇兄让我不要在长安久留,也特意派人传旨给东港舶司的四位主官,让他们不要留在江南。”

“星儿明白了,必是许多人在等着分配倭岛的生丝配额。”

“答对。”独孤兰若很满意谢星儿的聪明。

抱琴也说道:“前几天,我听说灵儿安排家中的管事去处理她在扬州的丝坊,听说将丝坊之中旧式织机全部转手卖到了许多村子之中。只留下了不足两成的新式织机,而且全是缎织机。”

“她倒是手快。”谢星儿将一杯泡好的茶双手送到独孤兰若面前后继续说道:“丝织品眼下投产的工坊越发的多,她只留高端丝织的机器确实是高明之举。而后寻常的织工她会转成麻布织坊。”

“三百架织机对于未来的麻布需求量而言,没多少。”抱琴也知道独孤兰若那些管事们的安排,其实和萧灵儿想法一样。只是不知道是萧灵儿影响了公主府的管事,还是这些管事影响了萧灵儿。

不过有一点抱琴没有说错,那就是几百架麻布织机,当真对总量而言,无足轻重。

此时华亭县。

已经是入夜时分,而华亭江边码头上依然是灯火通明,数以千计的码头工人正在不断的将船上一捆又一捆的麻背下来,一架又一架的驴车排着长队在不断的将这些麻拉走。

崔一叶选择的工坊位置距离码头仅仅五里远,这里一片足有一千亩大小的工坊区,以及两千亩占地面积,正在建的住宿区。

住宿区的规划是柳木亲自设计的。

这里和码头一样,也是挑灯夜战。

姜恪骑着马转了一圈之后,来到崔一叶近前下马,然后等给崔一叶汇报的吏员离开后走到崔一叶面前说道:“似乎比计划之中的屋子多了许多。”

“没办法。”崔一叶回答之后,伸手叫身边的侍从拿过一副图来。

指着图崔一叶说道:“你看,咱们这排屋一排就是二十四间屋,宽一丈三尺、深两丈六。一间大屋,然后是过道加一小屋,然后是前面厨房,门前再搭起四尺的棚子。背对背靠着建,两排背后距离四尺,正面距离三丈。十二排为一区。”

姜恪认真的看着图,这一算:“这一区连同两端的茅厕、垃圾池,就是占地六十亩。六十亩才能住下二百八十八户,每户按两个大人,一或者两个孩童计算,一区只能住八百多人。”

“是,但这样规划却是长久之计。眼下不仅是是纱坊需要人,周边许多空地也被规划了出来,正准备新建织坊。好几位富商联名希望出资买这些屋,还有就是这是这其中也有些两间连在一起的,给管工的大屋。”

崔一叶说完将图纸交给了手下人,并且吩咐道:“你们盯着,今晚上三更之前,那些土方必须挖完,那沼气池虽然本官也不怎么懂,但柳驸马吩咐过,那么就一定要照这个办,柳驸马设计的从来没出过差错。”

“是!”

崔一叶伸手一拉姜恪:“跟我走,正好你在过来。有件事情你帮我合计一下,这事光是我华亭没办法。”

崔一叶带着姜恪往纱坊去了。

纱坊因为铁驴不停机,一但运转起来也没必要停,保持一定的速度对机器的寿命更好。所以这里是三班倒,每一班四个时辰的工作时间,一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的在生产着麻纱。

姜恪心中佩服,崔一叶不愧是名门公子,从决定运两架铁驴到华亭开始到现在,也不过是两个多月时间。这纱坊已经是规划的井井有条,而且看起来产量惊人,每时每刻都有成纱在装车。

崔一叶到,纱坊的夜班总管事赶紧迎了出来。

在崔一叶的要求之下,夜班总管事将厚厚的账册堆在姜恪面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