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土壤

10月初本该是沙棘结果子的季节,不过嘉禾的这片沙棘林满打满算,也才1年时间。

但一株株毫不起眼的沙棘树,却起到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作用。

这个季节的酒泉白天天气宜人,气温适中,还是挺适合户外活动。

想了想,郭阳给开车来接人的老宋说道:“老宋,去戈壁项目区上看看,谢时杰在哪儿知道不?”

老宋说道:“谢总早上和严总去了金塔,什么时候回来还不知道。”

“那我们自己去吧。”

戈壁是一条天然的道路,不过通往项目区的道路上,还是进行了简单的平整,尖锐和大块的石头是看不到了。

整齐排列的沙棘林就在道路的两侧,宛若守卫戈壁的勇士。

只是还幼小,高度和冠幅都还不够,风依然会对两列间的空隙造成侵蚀,地表沙粒依然会被吹动。

但这种情况随着树的长大,只会越来越少。

穿过沙棘林之后,便是瀚海红麻,期已过,甚至连种子都已经成熟并完成采摘,进入了休眠期。

最终汽车在讨赖河边停下,这里的悬崖没有那么陡峭,河边和两侧的戈壁上有一群机械正在忙碌着。

郭阳下了车,站在高处看了看,主要是土地平整。

没呆一会儿,就有负责负责现场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他。

“董事长好,我是这边的技术经理戴羊。”

郭阳看了看来人,没见过,面相看起来很成熟,年龄却不一定很大。

“这边是在干什么?”

戴羊说:“明年开春后,河边和两侧的戈壁就要开始种植沙棘和红麻,今年先平整场地,开挖种植沟,同时把大块的石头清理掉,该换土的还要换土。”

郭阳也反应过来,戈壁上种树好像确实有挖防风沟这道工序。

“苗圃那边呢?今年繁育了多少种苗?”

“沙棘苗有1000万株,红麻目前的方案是明年直接用种子直播。”

郭阳算了算,1000万株大概就是10万亩,占了两个城市间戈壁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比例已经足够高了。

“这边还有事没,陪我去转一转?”

戴羊忙不迭的点头答应,能和老板一起的机会可不多,虽然他觉得嘉禾这次的投资难以理解。

上了车后,没过一会儿,又经过了一片沙棘林,黑色的滴灌带还在浇水。

戴羊想着这一年以来,这1万亩试种的沙棘林,滴灌浇水的次数已经记不清了。

他忍不住说道:“老板,这里的降水量太少了,需要浇水的次数太频繁,春秋两季3~4天就要灌溉一次,冬季7~8天灌溉一次,夏季甚至每天都要灌溉一次。”

“成本有点高,现在1万亩还好,如果是10万亩,只是浇水的成本都要折磨死人。”

郭阳挑了挑眉,问道:“沙棘的生长环境和这边的降水量,你清楚吗?”

戴羊只稍微想了想,就开口道:“沙棘的生长环境对年降水量要求不得低于400毫米,除非是在丘陵沟谷与河漫滩种。”

“但酒泉附近地势南高北低,祁连山山地附近降水量还有300毫米,等到了北边的马鬃山就只有39毫米。”

郭阳也不惊奇,能混到技术经理这个职位,掌握这些应该是很正常的事。

至少他也知道,河西走廊地区的戈壁年降雨量约100mm,甚至更低。

郭阳说道:“我记得今年七八月的时候,好像有两天雨下得还挺大的。”

“是有两天。”

开车的老宋是本地人,听到这里也跟着说道:“每年好像这边都会有一次大型降雨。”

戴羊说道:“但戈壁留不住水啊,总不能一直这样浇水浇水下去吧!”

郭阳笑了笑,说:“滴灌管也坚持不了那么久时间,等沙棘林和红麻长大点应该就能留住水了。”

事实上,从夏季的那场降雨之后,郭阳对改造这片戈壁的信心就提升了一大截。

种子商店培育的沙棘和瀚海红麻最大的特性就是生命力强、以及涵养水源,形成植物群体后的效果又会更佳。

只要幼苗期保持浇水,根系彻底扎下去后,每年自带的降雨量就足够维持其正常生长了。

不过戴羊不知道这些,他多年从事农业的认知告诉他,沙棘要想挂果产量好,灌溉条件也是重在之重。

这边戈壁虽然有水源,但投入滴灌的成本高啊!

改造种植成本均摊下来每亩1500元,但要修建泵房首部,埋主管,铺设滴灌带,这些也要投资上千元。

再加上员工工资,和每年的水费,戴羊感觉只靠种植沙棘和红麻,他这辈子是看不到回本的希望了。

这时,郭阳看到前方路边停了辆汽车。

观察了下,在沙棘林里发现了三个人,手上还拿着锄头,在挖着什么。

“停一下,那边有人。”

戴羊也注意到了沙棘林的情况,“好像是马瑞教授和他的学生。”

沙棘林里的三人也注意到有人来了,抬头看去,目光正好对上,双方也互相认了出来。

“郭老板。”

“马教授。”

郭阳看了看拿着锄头的学生,其脚下还躺着株新鲜出炉的沙棘树,在沙棘树的旁边还有一個大坑。

马瑞笑着说道:“也种了快一年时间了,我们来看看生长情况如何了。”

嘉禾和农大长期保持有合作,马瑞教授团队更是戈壁上这块地的农业规划团队。

当初种沙棘就是马教授的提议。

郭阳好奇的问道:“那情况怎么样呢?”

马教授笑着回答道:“很好,效果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说着,马教授往前走了几步,到了挖出的坑前,然后拿起那一株看似很矮的沙棘树。

“只是一年,沙棘树的高度就普遍达到了80cm,成年的沙棘树也不过1.5米。”

“最主要的还是这根系,主根扎得太深了,估计已经超过了树高。”

郭阳,戴羊以及罗修和老宋都围在了树前、坑前,只见挖出的沙棘树的主根已经断掉了。

在那个超过半米深的坑里,还留有一截主根,同时周围也散布着很多须根。

这些密密麻麻的须根从石头的缝隙里穿过,或者是用包裹来形容更为合适?

因为如果按这种架势来看,石头缝隙里的土壤都被沙棘根系充分的利用了。

戴羊早已是一副见了鬼的模样,沙棘树防风固沙,是个西北人都知道这事儿,但是这样防的吗?

这是一点土壤也不想让风吹走啊!

戴羊跳进坑里,用手刨了刨,石子依然划得他手生疼,货真价实的碎石!

他问道:“马教授,这树再长大点,是不是真能留住水?”

马教授笑道:“就现在这情况,保水能力就很强了,我们刚挖开的时候,地下的土壤都还是润的。”

戴羊说:“那是我们定时在补水,所以才是润的。”

“这可能也是一部分原因。”马教授分析着,走到了另一列的沙棘树前。

“你们看这些树的周边,以前寸草不生的戈壁,现在已经能看到盐生草、画眉草、五星蒿等一年生植物完成生命周期。”

“同时偶尔还有超旱生灌木红砂、合头草等种子萌发,只要来场降雨,一样能长成成株开结实。”

戴羊走了过去,顺手就拔掉了树盘旁边的杂草。

“这些杂草也会消耗土壤的肥力,影响到沙棘的种植质量”

郭阳也在观察着,这时已经是10月,白天和夜间的温差极大,一年生的植物很多已经凋零。

但能看到残存的枯枝败叶。

他想起种子商店关于沙棘里有一句介绍,形成植物群落时效果更佳。

“马教授,这些是不是就是植物群落?”

马教授点了点头,说道:“1年生的画眉草等就是草本层优势植物,都有短命避旱的特性。

灌木层除了人为栽植的沙棘,优势种是红砂、泡泡刺等超旱生植物;目前还没有乔木层。”

“这里已经有形成以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的趋势。”

听到这里,郭阳细细理解着,除了植物群落趋势带来的喜悦外,另两个词语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短命避旱,

超旱生植物。

如果没理解错的话,这些都是戈壁荒漠中的优势植物。

相当于又给他寻找了个搜集种质资源的方向。

郭阳问道:“人工清除种植区域的杂草,会不会影响到这种植物群落的形成?”

戴羊也看了过来,灌溉、除草,可以说是沙棘幼苗管理中的主要工序。

杂草争抢沙棘苗的水分和肥料,从而影响到沙棘的生长,如果不能除草,肯定会影响到后期挂果的收益。

马教授沉吟了下,说道:“除草肯定是利大于弊,如果想早点形成植物群落,可以只除树盘周围的杂草。”

“在荒漠戈壁植被群落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易受资源因子的约束,物种要在缺水缺肥等情况下共存,导致它们除了有相似的生态学特征,还存在着竞争关系。”

“但我们主要是培育沙棘树,自然要其它植物来适应,长期下去,能适应的植物就会出现许多互补的特征。”

“从而对资源的利用途径存在差异,不同植物相互适应,协同进化,从而使物种与环境和谐统一。”

“最后才能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听了马教授的一席话,郭阳才真的理解到植物群落的含义。

以往他理解的是沙棘成林。

但现在想来,沙棘成林只是最初级的,要想完全发挥出沙棘和红麻涵养水源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啊,还是要多和这些行业内的专家教授交流,就像这次,郭阳从马瑞教授身上就学到了不少。

郭阳问道:“瀚海红麻也是同样的情况吧?”

马教授说道:“红麻的情况还要好上一些,而且其更适合种植在河岸、湖边以及湿地等区域。”

郭阳向马教授伸出了右手,说道:“马教授,感谢你们的付出,后面还要麻烦你们多来监测。”

“我们也对嘉禾很期待,如果真能改变戈壁地貌,对全国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那肯定的。”

两人握了握手,就此告别。

随后郭阳又去苗圃看了看,整个设施已经很完善。

户外的,温室内的,露地的,营养杯装的,有些已经繁殖半年到一年时间,有些还才刚刚扦插。

沙棘苗1~2年生的,用来栽植是最为的合适。

这样移栽的苗,精心管理之下,挂果需要的时间要比直播种子更短一些。

红麻种子的储备也足够,按这种情况,只要人力能跟上,两城市间的30万亩戈壁明年就能完成播种和移栽。

同理,嘉禾的总部也要进入筹备之中了。

郭阳感觉这趟真没白来。

……

与此同时。

金塔的草场上,犁铧在猎豹拖拉机的带动下轻松的翻开泥土,绿肥的根系交织在一起,引来一片惊呼。

几名专家教授迫不及待的走入了土地中。

土壤深厚而松软,只是轻轻一捧,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养分和湿润的触感。

“这土壤真肥啊!”

“我甚至有一瞬间以为回到了东北,正站在黑土地上。”

“重度盐碱地的土壤种植绿肥后能改良到这种程度,这还是第一次见。”

人群中。

华夏农科院的苏国洲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的周博士相视一眼,默契的笑了起来。

短短四年,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尤其是周博士,每来一次都会这里的变化深深震撼,这次也同样不例外。

这几年,他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检测这里的土壤,这次也同样不例外,还带来了一些土壤学的专家。

周博士站出来说道:“根据我们长期的监测,这里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都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

“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量、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等等,都完全能称得上是高产田。”

等周博士介绍完各类详细的土壤数据后,苏国洲也说出了上层的目的。

“种植绿肥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我国的绿肥种植目前仍处于小范围的应用阶段。”

“种植户缺乏种植绿肥、利用绿肥的意识,且与绿肥配套的相关技术也不全。”

“所以今年国家立项了一个大课题,据地域的差异明确种植绿肥对各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建立各地的最优数据库,为种植户提供精准、全面的参考标准。”

“另外,在绿肥还田方式上,根据作物的不同,也要进行研究,间套复作、轮作、休闲绿肥…等等。”

在场的技术专家有东北的,有山东的,有河北的,有江苏的,皆是一些苜禾1号的重点推广区域。

闻言,都笑着应了下来。

如果滨海盐碱地几年后都能达到这种效果,那他们妥妥的能沾光。

不过各地的情况不同,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改良效果,帮农户取得最大的效益。

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点。

他们也能借此次研究,拿到课题经费,发表论文,提升职称,总之皆大欢喜。

不远处的另一边。

谢时杰,严群以及蔡斌也在交流着。

蔡斌说道:“严总,真要全部留着明年来翻压绿肥?这么大的面积,明年不得干冒烟啊!”

张伟已经离职返乡,这会儿东和农机是蔡斌在临时接管。

东和农机的队伍虽然庞大,但嘉禾涉及的面积也是越来越多,还很散。

金达这20万亩草场要翻压绿肥,还新承包了50万亩盐碱荒地,这个冬天也要动起来。

除此之外,泽普的50万亩,五原还有二十多万亩。

这些是嘉禾自有的基地,预计明年全都要深翻。

天禾和农户还签订有几十万的制种基地,这些也是东和农机能争取到的业务。

任务极其的重。

严群沉吟片刻,回答道:“制种玉米要5月份才播种,这可还有大半年时间!”

“最合适的时间还是明年3月份翻压绿肥,然后发酵腐熟一个月,再旋耕,这样苜禾1号腐烂后至少能转化四五吨有机肥,每亩可以节省上千元的购肥资金。”

蔡斌说道:“这土壤已经够好的了啊!”

严群也寸步不让,说:“苜禾1号可是高品质的有机绿肥,自然得把土壤改良效果达到最大化。”

蔡斌不由露出了一张苦瓜脸,思考着对策。

谢时杰说道:“苜禾那100万亩地开荒,也要指望你那一两百号人马,这个冬天可以先整地和深翻,开春后旋耕就行了。”

看蔡斌一脸发愁,谢时杰上千拍了拍他肩膀。

“今年冬天你要能这开荒工作拿下,你这东和农机总经理的位置可就稳了。”

机会就在眼前,蔡斌自然也十分想抓握住。

他本来只是职业开农机的,能获得如今这个机会,完全是因为加入东和农机早,老板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让他顶上。

做好了能不能转正还不知道,但做不好肯定是一丁点机会也不会有。

蔡斌琢磨了会儿,心里拿定了主意,要么更新机器,要么扩大队伍。

干就完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