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二百一十七章 反响

苏省农垦,淮海农场,这里曾是苏北平原上的荒滩碱地。

1952年的一天,黄海之滨荒无人迹的草滩上迎来了上万名士兵,此后大地开始沸腾。

肩扛人抬,一把镐头一把锹,硬是在这片贫瘠的荒原上建起了国营农场的雏形。

房舍成林,沟渠成网,条田成片,阡陌纵横。

从此,一个国营农场在这茫茫荒野上诞生了。

此后几十年,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

多年以来,淮海农场一直依赖以人工弥雾机或人工组成的扑浇泵等机械防治病虫除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较为原始的操作模式带来了很多的弊端。

施药不匀产生烧苗,草除不尽虫打不死,高温疲劳,中毒中暑。

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并且愿意从事这种作业的人员越来越少。

人员工资支出在水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逼着人们从机械方面来寻求替代。

近年,淮海农场的科技管理人员江雨一直在水稻全程机械化方面动脑筋。

利用气球进行水田作业的尝试,购置小型轻量级的植保机械,但都一一夭折了。

这天下午,江雨在观看了丰凯的无人机发布会后,就动了心思,找到了农场领导苏迎华。

“领导,领导,水稻植保机械化有新的解决方案了。”

“小江,你这毛毛躁躁的毛病得改啊!”苏迎华坐在办公桌后不慌不忙的喝了口茶。

“说吧,又想出什么主意了?用拖拉机肯定不行,再轻的拖拉机进地里碾压几次,都会破坏水田。”

“不是拖拉机,是无人机。”

苏迎华挑了挑眉,想了想,说道:“不应该啊,农机化所的植保无人机才开始研究啊!”

同处苏省,淮海农场和农机化所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去年雅马哈的rmax可也在农场进行了使用。

只不过那玩意太贵,动则上百万,操控还麻烦,苏迎华是一点购买的念头都没有。

“农机化所的效率这么高?”

“不是,不是,是丰凯农机,他们发布了植保无人机,我全程看了,在水稻田也有很好的应用。”

江雨看着领导桌上的电脑,一看平时就没怎么用,领导的电脑水平有限。

“领导,我找出来给你看看?”

“行。”

不一会儿,苏迎华就看到无人机植保飞防的场景,尤其是水稻田上的广告,更是给了他莫大的触动。

当年可不就是这样过来的么?

“这看着还真的行。”

“水稻直播技术掌握得也还不错。”

苏迎华确实有点心动了。

作为国营农场,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为了安全以及工人舒适程度,高温天是不允许田间施药的。

但农时不等人,错过了时间,一季的收成都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眼下水稻田完成了插秧,随着气温升高,很快就要进入水稻施肥打药的高峰期。

“这机器会不会太便宜了,和农机化所、汉和航空的说法不一样啊!”

他可清楚记得汉和航空的工程无人机的价格不菲,至少也得几十万打底。

“领导,这是用电驱动的,不仅制造成本比燃油机低,使用成本也很低啊,据说成本能做到每亩5元。”

“每亩5元?”苏迎华一拍桌子,“那高低得买几台回来试试。”

这些年,为了解决水稻全程机械化问题,淮海农场做了许多尝试,mg-1无人机的价格对他们来说可以接受。

如果效果好,还要大力进行推广。

江雨瞧见领导拍桌子的气势,心有余悸的说道:“那我这就去走流程,然后去下单。”

等江雨走后,苏迎华也没闲着,又马不停蹄的拨通了汉和航空熊少丰的电话。

刚才发布会现场可有他的身影。

“老熊,你们跑鹏城去取经了?丰凯的mg-1到底怎么样啊?”

熊少丰心里咯噔了一下,坏了,未来的大客户要被挖走了。

他思索片刻,说道:“mg-1续航太短了,应付小田块可以,对淮海农场这样的大农场用处有限。”

“那你们的机子什么时候出?”

“……”熊少丰说道:“还得等2~3年。”

“效率这么慢,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苏迎国不客气的挂了电话,淮海农场虽然是大农场,但农田也是承包给了职工的。

也有自己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再结合发布会上丰凯所说的内容,一套简易的无人机运作模式就有了雏形。

“不管白猫黑猫,能逮着耗子那就是好猫。”

“现在的人呐,哪受得了弯腰种田的辛苦,一说到种田,就避之不及。”

丰凯线下旗舰店的效率很高,一听淮海农场要购机,也不等付款流程走完,就先把mg-1给送了过来。

江雨找了几个农场里常年操作农机的年轻小伙,来跟着学习操作。

“试试,试试,赶紧拉去田里试试,这两天刚好到防治蓟马的时候了。”

“对对。”

农场里,不少好奇的农户,抑或者农机大户都在观望着,等着看效果。

一行人去往了稻田边。

当农场领导苏迎华来时,正好看到崭新的mg-1在稻田上空喷洒着农药。

看了一会儿,效率确实很高,也很轻松,这就是科技种田啊!

不止是稻田,淮海农场位于淮河下游,苏北灌溉总渠尾闸两岸,东临黄海,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也是养鱼的好地方。

当mg-1在滨海滩荡里精准的完成了饲料投喂后,只是几天的时间,就彻底打消了农场领导的顾虑。

买!

必须买!

不只农场买,还要向职工和农机合作社推广。

……

广东,水稻的主产省之一,人均水田0.3亩,田块的划分过分的小。

早晨万里晴空,陈会怀却又把丰凯发布会现场的视频看了又看。

在从事农机作业服务之前,陈会怀和妻子耕种着家里的那几分水田,以及打理数亩果园。

单靠人力,面朝黄土背朝天,把人累得够呛不说,效益也不见得好。

于是两人一合计,陈会怀就通过向亲戚借款,银行贷款多方筹资购买了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做起了农机服务,翻地深、耪地平、起垄高、灭茬细……样样干净利落。

除了干活质量高,收费还比别人低,生意自然火爆。

经过多年发展,他成立了公司,拥有了现代化农机具100多台套,价值近1000万元。

不过从昨天开始,陈会怀就魂不守舍,他看到了新的商机。

鬼知道广东人为了解决水稻打药施肥,想了多少办法,广东的植保机械保有量也是全国领先的。

但却从来没有这么完美的解决方案。

mg-1植保无人机,为水稻田植保而生。

他没做过多的犹豫就下了单,等啊等。

陈会怀终于等来了心心念念的植保无人机,简单的熟悉和培训后。

他便跟着雇用的操控飞手一起连轴转,在周边的水稻田来回作业。

几天后,mg-1便以施工成本少和作业收费低而受到用户好评。

“用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对他们说话嘴要甜一点,干活要快一点,作业质量高一点。”

陈会怀向年轻飞手传输着自己理念,熟不知,飞手也正想着要不要去贷款买机搏一把。

现在这個时代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有鹰的眼光,熊的胆量,狼的精神。

……

酒泉。

郭阳正看着媒体记者描写田间场景的一段话。

“戽种不用手,机插田间走;施肥不挎篓,治虫站田头。”

“水田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种田人的幸福指数,让种田成为了让城里人也羡慕的幸福职业。”

植保无人机实实在在的对田间劳作方式产生了影响。

发布会过后几天,植保无人机mg-1官网上的销售数据是91台,小精灵是146台。

这个销售量还可以,但却远远算不上火爆。

尤其是还有发布会红利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还会下挫。

“谈到无人机,大家都想看表演,却不肯下单子。”

这是目前的常态,价格毕竟摆在那儿。

但别看数量不多,也带来了1000余万的销售收入。

这个业绩让那些卖航模的厂商知道,绝对要发狂,这才短短几天时间。

看了一会儿新闻,郭阳便准备再关注下苜禾今年的头茬苜蓿情况。

罗修依然还没回来,这让郭阳出国的行程还要延后两天。

由于轮作,苜禾今年的苜蓿产量将有所下降,但农户等外部产量却上升很快。

所以总体依然保持着增速趋势。

岛国的市场面临一些麻烦,质量检测变得更严格,但暂时应该还稳得住。

并且,余小川在中东的工作也有了进展,沙特进行农业改革转型,苜蓿的进口量需求增加。

沙特农业公司直接和苜禾签订了一份20万吨,价值6亿元的订单合同。

狗大户还是很有潜力的。

郭阳已经着手让余小川邀请狗大户高层来西北,看看苜禾如何治理盐碱,沙海如何治理沙漠。

这两种地理环境同样困扰着狗大户。

就在郭阳思考如何回复余小川的邮件时,宁小婧走进了办公室。

“老板,约翰·迪尔天拖公司副总经理李越刚才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影响很不好。”

郭阳抬头,挑了挑眉,迪尔天拖?丰凯发布无人机产品,关你屁事啊!

随着丰凯无人机的正式销售,这两天网络上挑刺的也不是没有。

但由于有央视新闻和农民日报等为丰凯站台,主流媒体对mg-1和小精灵都多有溢美之词。

顶多就是说说卖好不好座。

可是,约翰·迪尔天拖公司副总经理李越看不下去了,他给出了论断。

“我看了丰凯的植保无人机,它并不适合华夏的国情,这从销量就看得出来。”

“农民并不买账。”

“从一开始,丰凯选择无人机就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如今只是更坚定了我的想法。”

“一台续航只有七八分钟的机械,售价高达近10万元,接近一台大型拖拉机的价格,哪个农民这么有钱买这么一台玩具?”

“作为从业人员,我算是在迪尔在国内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心得。”

“一家农机厂商如此不为消费者着想,只想着赚钱,我只能说,不太专业。”

“可笑的追求标新立异,以为带上六块电池就能完成大田的打药施肥了吗?”

“做拖拉机就好好做拖拉机,迪尔天拖公司正在研究前后大轮幅铁钉齿窄轮的机械,预计能解决水稻田不能作业的难题。”

郭阳很快就找到了相关帖子,快速的浏览了一遍。

“这人急了!”

“蒲飞那边怎么说?”

“蒲总的意思是,跳梁小丑,不用搭理他。”

郭阳略微有点奇怪,蒲飞也是做市场出身的,能在竞争激烈的农机市场上脱颖而出,可不是表面那么随和。

何况丰凯和天拖在大马力拖拉机上一直是水火不相容。

前两年的猎豹2204凭借着价格优势,以及优异的性能,让迪尔丢失了不少阵地。

如今,雷沃和一拖相继进入220马力,240马力也快了,丰凯更是直接拿出了竞争成品。

双方之后在采机上,免不了还要再交锋一次。

放任事情不管,还不知道事情会如何演化。

想了想,让宁小婧先去忙,随后拨通了蒲飞的电话,问起了缘由。

“老板放心,我心里有数。”蒲飞笑道:“这几天一些央企和关键部门在和我们接触。”

“哦?”郭阳好奇道:“谈合作?”

从发布会结束后,有关部门就联系上了丰凯,蒲飞说起了相关情况。

“对,丰凯的无人机造价便宜,军工部门、国家电网、中海油等部门都很有兴趣。”

“另外,mg-1在线下旗舰店的销售情况比线上好,很多农户还是没养成网购习惯。”

“至于迪尔天拖,猎豹的性能不输其多少,但价格却要便宜将近一半,他当然急了。”

“如果猎豹定价再高个20万,想必那李越就不会这样在网上咬人了。”消化了一瞬,郭阳也清楚了情况。

mg-1对农民贵,但对种植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并不是不能接受,至于国企,那就更有性价比了。

丰凯的订单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至于那李越,确实是跳梁小丑罢了,网上都是吃瓜群众,有几个真的会买拖拉机?

和蒲飞的通话没用多久,郭阳又琢磨了会儿李越说的大轮辐铁钉齿窄轮机械,愣是没有丝毫印象。

倒是想起了高脚机,以后在小麦等旱作物打药时挺常见,但在水田里一样完蛋。

约翰迪尔,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国际著名品牌,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

作为《财富》500强企业,1976年就进入国内,培育和发展华夏农机市场,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

而迪尔天拖,2006年完成建设,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可以说是国内拖拉机技术巅峰。

当外界一片期待和赞美时,这样一位实打实的农机行业高管站出来发表意见,还是引来了大批的吃瓜群众。

从业者有没有利益之争?

那是肯定的。

丰凯农机这几年的崛起虽说是搭了时代的东风,但也是虎口夺食。

约翰·迪尔就是受影响最大的厂商之一。

李越原以为,有了约翰·迪尔带头,肯定能引起了不少从业者发声。

但让他瞠目结舌的是,的确有人发声了,还是来自无人机行业的声音,但你们为什么站丰凯啊?

“我们的航模大部份都卖向了国外,就像是玩具出口一样。”

“有些国外的客户来华考察,会问我们,你们的无人机究竟能用来干什么?这也是很多对无人机行业好奇却不了解的人想知道的。”

“航模还能用来干啥呢?大概只能拿来参加比赛吧!”

“无人机在国内属于朝阳行业,从事无人机生产的厂家数不胜数,但大多数都是航模厂家,竞争异常的激烈。”

“其实看到丰凯推出的植保机和航拍机时,业内挺兴奋的,很多人都找到了模仿的对象。”

“这段时间不少同行都在陆续下单。”

李越当然不服气,迪尔在业内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一番联系沟通,很快就有不少农机公司站出来指出植保无人机的各种缺点。

“对于普通农民家庭而言,一次性投入太多,收回成本的时间太长。”

“续航时间太短了,打药几分钟,充电一小时,要想连续作业,那不得准备二三十块电池。”

“药剂浪费太大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这些论点很快就得到了一些人的拥护,也引来了一些争论,在网上的帖子也越来越长。

“9.8万的价格,对于农民来说,确实太贵了,在外幸苦打工存钱,都得存几年呢。”

“不是贵,就很离谱,哪有农民会钱买这么一个祖宗回家?”

网友纷纷吐糟价格,连毫不相关的联想副总裁黎元辉也站出来发表了一番见解。

“小精灵无人机只是玩具,定价9800元比一台电脑还贵,是极其荒谬和不可思议的。”

“农民可是华夏最穷的群体。”

“有这钱你们还不如买台联想电脑和手机。”

这让李越很是兴奋。

看看,看看,这可是联想啊!

吃瓜群众有被扭转的趋势,但不少种植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忍不住了!

说谁穷啊!

这两年,跟着嘉禾的脚步赚了钱的农户和合作社可不少,很多人也知道丰凯就是嘉禾旗下的。

一些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农机户也因此尝试性的下了单。

随后又到网上秀了起来。

舆论局势逐渐势均力敌。

李越依然活跃在网上,势均力敌也好,原来可是一边倒啊!

他随即又调转目标,矛头对上了丰凯新上市的拖拉机。

“丰凯新上市的2404猎豹拖拉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240马力?是谁给伱的勇气?”

“定价68万元的国产拖拉机,农民买回去会不会赔死啊?”

这条消息一出,许多不是很懂的网友被震惊的目瞪口呆,一台拖拉机68万元?

这也太贵了吧!

丰凯农机是不是有点飘?

也有网友不服的争论道:“咋的,国产拖拉机就不行啊?资本家的走狗?”

李越毫不客气的回道:“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我很爱国,但有的选,农户还是更倾向于进口的拖拉机。”

“国产的你可能用个几年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迪尔你可以用上10年,甚至20年,坏了还随时能维修。”

然而,在李越代表迪尔天拖勇猛激进时,其它的一线厂商,如一拖、雷沃、盐城、纽荷兰等却保持了沉默。

直到媒体找上门,一拖的某个部门负责人出来说道:“拖拉机和无人机是两个领域,我们不作评价。”

“至于猎豹2404,相比同级别的进口拖拉机动则一百五六十万,六十八万还是很有价格优势的。”

“比如进口的迪尔2404,你就是两个六十八万也买不下来。”

吃瓜群众一阵咋舌,敢情你迪尔卖得更贵啊!

福田雷沃重工农业装备事业部经理张仁文则是谈起了mg-1。

“单看这一个机型,确实价格不低,但从长远来看,它确实解决了市场痛点。”

“这是值得赞赏的。”

国内厂商的评价让网友大感意外,合着约翰·迪尔就是妥妥的反派?

从农户的角度来说,迪尔的拖拉机质量确实没啥好挑剔的,毕竟是世界顶级厂商,能与之媲美的全世界也就一两家。

但猎豹也不孬啊!

尤其是对一些嘉禾的忠实用户来说。

来自兵团的团场小领导就直接在网上晒出了新买的猎豹2404。

霸气侧漏的外形赢得了网友的惊呼。

邹庆还晒出了其它型号的猎豹拖拉机,在撰写的文章里,也丝毫不吝啬对丰凯的赞赏。

“动力强劲,性能卓越,造型美观,视野开阔,适应性强,猎豹2404操控比我想象中还好。”

“我曾经驾驶着猎豹1204连续高强度工作了二十多天。”

“丰凯的售后也没得挑剔。”

除了邹庆,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始站了出来。

这个集体是极其庞大的。

天禾、苜禾、丰凯等公司,和全国各地的农户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些年,猎豹的拖拉机可帮不少人挣到了钱。

甚至不用嘉禾打招呼,会上网的农户积极维护丰凯的形象,不会上网的老农面对采访时也是交口称赞。

同时,迪尔态度也直接引起了一些农户的反感。

迪尔确实牛,但你能不能别那么高高在上?

以前是没得选,现在我只想支持丰凯。

李越依然不依不饶,好不容易逮着机会怎么能轻易松口?

迪尔的拥护者可不比丰凯少。

在东北,迪尔哈尔滨地区销售经理在一场农场产品订货交易会上说道:

“我们在东北地区不用宣传,每年销售就能达到2000台。今天已预订出20多台收割机,10多台拖拉机。”

“展会上的产品现在不能卖,目前光登记有意向的客户就有200多个,其中有150多人是经销商和种粮大户。”

然而,6月7日,丰凯悄无声息的在官网上发布了今年1~5月份的销售成绩单。

连续5个月全系拖拉机销量高居前3。

3月单月销量2165台,5月单月销量2178台,两个月国内月销量排名第1。

在180~220马力领域,更是长期一枝独秀,将迪尔压制得死死的。

在这份榜单上,只列了前五的,一拖、盐城、雷沃等,迪尔不见踪影。

这让业界一阵唏嘘。

丰凯是会打脸的。

但吃光群众更感兴趣的还是无人机的数据。

“截至发文,mg-1线上线下合计销售241台,小精灵合计销售320台。”

“除了用于农业领域,在军事和其它民用领域也得到了部队、电网、石油、环测等部门的青睐。”

“同时,小精灵也将在6月15日开启海外预售,7月1日正式上市。”

这一份成绩单和消息,让支持丰凯的人爽了。

有好事的网友在李越的博客上留言,“请问李副总经理,迪尔5月份的销售数据是多少啊?”

“进口的迪尔拖拉机普遍比国内的贵上一两倍,怎么也不见你说贵呢?”

李越有苦说不出,他很想再和人对战三百回合。前五的厂家销量是高,但不一定有迪尔赚钱。

但这话他能说吗?

公司也有适可而止的意思,迪尔赚钱的业务不少,现在还没必要死磕。

丰凯无人机的真实销量高出了人们的预期,和军方、国企的合作也让各界颇为的沸腾。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无人机列为高科技鼓励项目,无人机已在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初步生成。

但真正能列入到相关部门采购名单的产品少之又少。

航空人都有一种使命感,能涉及军品项目的企业产品那肯定是不简单的。

丰凯的产品有两下子,来自同行的小精灵订单突然就开始多了起来。

到这时,更多的媒体报道了丰凯取得的成绩,丰凯每卖一台植保无人机都是在提升国内的保有量。

而小精灵更是即将出海。

如何看待丰凯即将开启海外市场的无人机预售也迅速登上了网络热榜。

甚至在海外,也有网友开始期待来自华夏的小精灵。

……

盛夏,又是一年苜蓿刈割季。

但谢时杰想起小鬼子的毁约就很来气,岩田慎太郎的话还犹自回荡在耳边。

“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华夏农产品贸易的门槛,苜禾的牧草如今委托第三方检测成本提高到了原本的10倍。”

“价格太贵了,美利坚的牧草物美价廉。”

“贵公司的牧草不是不可或缺的,你们要在价格上进行让步,不然双方的合作到此为止。”

“噢,你们沿海也有很多企业在联系我们,价格低上一半。”

“岛内怀疑华夏西北也受到了口蹄疫的影响,农残也存在超标,今年港口管控很严。”

这可把谢时杰气得不轻。

让他搞不明白的是老板还同意了降价,但即使这样,小鬼子也砍掉了一半的订单。

苜禾何曾受过这等气啊!

与生闷气的谢时杰不同,郭阳操控着小精灵在天空中一闪而过。

酒泉的郊外就像是五彩的田野。

丰腴碧绿的牧草,色彩斑斓的玉米,鲜红似火的辣椒,嫩绿的甜脆青菜,姿态各异的啤酒…

现代化的连片温室,成群成群的牛羊,一眼望不到头的田……

等到没电了,郭阳才让老宋停车,收回了小精灵,想着,通过航拍查看农田情况果然好用。

以后巡田要轻松不少。

等他收回无人机回到车上时,谢时杰终于忍不住说道:

“小鬼子果然靠不住啊,头茬苜蓿刚刈割,订单直接砍一半,今年的业绩惨了。”

“小鬼子能毁约,我们也可以将发货日期延后。”郭阳笑道:“头茬苜蓿就发往中东吧!”

“还好中东来了20万吨的订单。”谢时杰又担忧道:“那万一剩下的一半,小鬼子也不要了呢?”

现在的情况是大洋对岸不仅举起了关税大棒,还加大了对苜蓿产业的补贴。

加上对岸的农场主减少了收益预期,最终苜蓿出口到岛国的价格直降了120美元。

相当于920元人民币。

同时两国苜蓿出口到岛国港口,面临的手续和检测难度截然相反。

一个免检,一个严检。

就算这样,苜禾也没有放弃,但酪农协会首先撑不住了,岩田慎太郎选择了毁约!

郭阳说道:“他们不会完全放弃的,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还会吃糠咽菜吗?”

“苜禾1号的品质优势很明显,这种差距会在终端产品上表现出来。”

“何况国内需求也很旺盛!”

“就是感觉很憋屈。”谢时杰还在纠结,“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高额补贴、关税大棒、绿色壁垒、环境标准,以后可能还有劳工安全之类的,障碍只会越来越多。”

“农产品贸易逆差也将成为常态。”郭阳说道。

谢时杰不忿的说道:“上面让我们学习贸易规则,应对贸易壁垒,运用贸易救济措施,靠,这能有什么用?”

“我们不仅要防守,更要反击啊!”

“你急什么?”郭阳摇了摇头,又说道:“优势在我们这边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