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二百二十六章 赤眼蜂;酒嘉一体化

“老板,第一批繁殖的赤眼蜂要进行首次投放,要去看看吗?”

徐学农问道,赤眼蜂国内研究多年,属于较为成熟的天敌昆虫,因此培育得比较成功。

他早从鹏城回来十多天时间,就是在忙这事儿。

郭阳有些讶然的抬起头,吃惊于赤眼蜂的培育速度。

将手中关于各地干旱情况的资料放下,郭阳想着去看看也好,顺道也看一下旱情情况。

郭阳先来到了天敌工厂。

就建在天禾科学院的大楼里,占了一整层楼,大约有3000㎡,年生产能力在10亿头以上。

这个产能是比较低的。

因为目前更多还是实验性质。

除了生产,还承担了天敌昆虫筛选培育的任务。

赤眼蜂比蜂类较小,成虫体长不到1mm。

在害虫爆发期时,投放赤眼蜂,赤眼蜂会将卵产于寄主害虫卵内。

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消耗掉寄主卵内营养,从根源上解决害虫繁殖速度过快的问题。

其寄主范围广泛,在用于玉米螟、水稻螟虫、甘蔗螟虫等农业害虫防治中效果显著。

国内有许多植保所都对其有所研究,繁殖选育工作持续了数十年。

但仍局限于在现有蜂种中筛选出合适的蜂种。

优势品系筛选、抗性品系筛选、耐性品系筛选……这种基础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比如稻螟赤眼蜂是控制水稻田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但更进一步的,将各种间的优势基因进行杂交,培育出对不同害虫针对性打击的优势蜂种,还是空白。

借助天禾这几年的生物工程积累,天敌中心也将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除了赤眼蜂外,捕食螨虫也可以投入生产,但草岭、瓢虫、黄蜻还在实验室研究。”

“做得很好。”

郭阳对一众科研人员鼓励道。

每年7月,是玉米螟高发期。

仲夏时节,在金塔的制种玉米田里,玉米秸秆挺拔高耸。

茂盛的玉米林下,翻开玉米田的土壤,发达的根系牢牢扎根于土壤,不断的汲取养分。

但今天的主角却不是众人熟知的肥沃土壤。

市农科院植保所受邀而来的几名技术专家,望着两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投下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弹丸。

心绪略显复杂。

小小弹丸里面装的才是今天的主角--赤眼蜂寄生卵。

它们将快速孵化、出蜂,然后准确找到玉米螟卵,围歼玉米螟。

天禾的设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越来越先进了。

“王主任,赤眼蜂真能消灭玉米螟吗?”

“没问题的,再说了,这可是天禾的玉米制种田,这玉米,这长势,今年只要水保住了,想不丰收都难。”

“拿这么大片制种田做试验,也就天禾有这种底气了。”

另一边,天禾的生产老总严群也充满了担心,连连追问着徐学农。

“徐主任,这一连片有接近一万多亩地,如果防不住玉米螟,今年可就损失惨重咯。”

“防治效果应该不会差的。”

徐学农胸有成竹的走进边缘的玉米地找了会儿,随后挥了挥手。

众人围了上去。

只见徐学农手指轻轻掰开玉米叶片,露出黑色的斑点物质。

“这是一个新鲜玉米螟产的卵块,产卵在两天之内。”

“赤眼蜂放蜂之后,两天内出蜂找到新鲜的玉米螟卵块,把卵产到玉米螟的卵块之中,以卵治卵,进而达到生物防治效果。”

“这只是第一次放蜂,间隔五天还会放一次,连续放三次。”

“最近是玉米螟产卵高峰期,‘淹没式’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是最好的。”

“尤其是对于取食位置隐蔽的钻蛀性害虫,赤眼蜂比喷洒农药强多了。”

“这样也能提高玉米的品质。”

有负责田间管理的技术人员说道:“这是制种田,对玉米品质的要求不高,如果是鲜食玉米就好了。”

在一旁听着的郭阳留意了下,鲜食玉米,有机会可以试一下。

徐学农也愣了愣,这块制种田本就是天禾用来支持天敌中心的。

好在严群解了围。

“少用点农药,减少对土地的污染也是一桩好事,这块地可是难得的好土。”

这块地经过苜禾1号几年的改善,肥沃程度已然超出了严群的想象。

做了几十年制种,就没见过长势这么健壮的玉米。

如果不是干旱埋上了一层阴霾,今年的亩产量该能达到多少?

严群又看向植保所的王主任,“王主任,这种生态防治技术可要大力推广啊!”

“技术是极好的。”王主任也如沐春风的笑了笑,问道:“不知一亩地要投入多少成本?”

郭阳等人也好奇的看向徐学农。

“成本应该是远低于化学防治的。”

徐学农沉吟了会儿,说道:“每亩放蜂一万头,每次两个放蜂器,三次就是六个。”

“如果实现了赤眼蜂规模化生产,每亩放蜂器的成本应该能控制在2.5~3元。”

王主任惊讶的问道:“能有这么低?”

徐学农肯定的点了点头。

这下就连郭阳和严群等人也不禁讶然,用化学农药的防治成本是多少来着?

一亩至少得几十元吧!

王主任说道:“如果效果好,投入产出比高,市里肯定会带头大力推广。”

“那王主任几天后再来看看。”

“肯定要来。”王主任想了想,说道:“下次放蜂,我带上市里的记者,徐主任可得麻烦你做個采访。”

“好。”

“每亩成本真不到3元?”

“3元已经很高了,我还算上了利润,实际成本不到一半,如果不用蜂球采用蜂卡,每亩成本可能就五六毛。”

这一下就给郭阳干沉默了。

看起来老实本分的徐学农,原来也这么心机,知道当着植保所的面,把价格说高点。

“那效果呢?”

徐学农看了眼严群,说道:“见效慢,而且很讲究放蜂条件,效果也肯定比不上化学农药。”

眼见严群有变脸的趋势,徐学农补充道:“但投入产出比很高。”

严群问道:“意思是还是会减产是吧?”

“老严,别纠结这些。”郭阳看了看车窗外炙热的阳光,说道:“今年天旱,减产是必然的了,能多提供点实验价值也是好的。”

“唉,已经快一个月没下雨了。”

徐学农说道:“后天就可以来看看投放效果,这种天气,应该是没问题的。”

又是连着两天的大太阳。

燥热的温度让基层员工叫苦连天,郭阳下了两天乡,也感觉不好受。

只要一下车,要不了十分钟,就浑身湿漉漉的了。

让人着急的是农作物旱情也逐渐严重,农田早就保不住墒了,大地一片干燥。

农田淌水打架的事件层出不穷。

离河流远一些的地方,有的农民直接放弃了挣扎,打算听天由命,减产是不可抗的了。

郭阳担心的是发展成绝收。

浇足了冬眠水,防住了春旱,但没防住夏旱,眼看着就要秋收,这种时候绝收,损失是最大的。

嘉禾的土地也受到了影响,但大企业有一些优势,能抽取地下水,也有滴灌等节水方式,还能撑住。

农户可就惨了。

不管怎样,郭阳又一次来到了金塔的制种地上。

可能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变,这二十万地的土壤保水性明显要强一些。

偶尔滴灌一次就能管许久。

旱情也没那么重。

这次植保所的人没来,就郭阳、徐学农、严群几个人,徐学农率先找到了玉米螟的虫卵。

“玉米螟的虫卵是黑色的,赤眼蜂寄生产卵后就变成了白色。”

郭阳和严群都看到了虫卵的变化,这代表着玉米螟还没孵化出来,就被消灭掉了。

徐学农笑道:“严总,这下该放心了吧?”

严群也笑了笑,“还真不赖,就是对放蜂时间要求太高了,以后要大规模使用,还得天敌中心派人协助。”

“天敌中心就是做这个的。”

“管理人员培训这块也要抓一抓。”郭阳说道:“赤眼蜂的一生太短暂了。”

赤眼蜂从虫卵到死亡,一生只有15天时间,出壳后,更是只能存活3~4天。

在这3~4天里,它们要消灭玉米螟,还要繁衍后代,比社畜的996还要艰辛。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生产中,并不是直接使用赤眼蜂成虫。

而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赤眼蜂寄生卵进行调控,使它们在适当的时期达到即将出蜂的标准。

所以,放蜂时间非常重要。

放蜂时间又取决于虫情预报、虫情监测、气候条件,根据虫情调查情况,做出放蜂计划,保证蜂卵相遇。

虫情监测一般是地方植保所的工作。

不过嘉禾天敌中心都有了,又涉及到各个板块实际的使用,虫情发布这块肯定要跟上。

所以徐学农直接揽了过来,这本就是天敌中心的职责范围。

“有了天敌的中心的虫情监测,以后打药的时机就有更多信息可以参考,话说,以后打其它药会不会把赤眼蜂打死?”严群问道。

“最好还是过了这段时间再打。”

郭阳则是想到了赤眼蜂的筛选,优势、抗性和耐性品系杂交筛选。

除了赤眼蜂,还有其它的一系列天敌昆虫。

能用到自然能量的地方还多啊!

郭阳想了想说道:“尽快大规模生产吧,10亿头还是太少了,至少得年产500亿头吧。”

按每亩投放1万头赤眼蜂,500亿头赤眼蜂也只能投放500万亩土地。

天禾能影响到土地面积远不止这些。

而且,除了玉米,赤眼蜂也能用来对付、水稻、甘蔗、大豆等等作物的害虫。

“嗯,已经在规划选址了。”

郭阳想了想,说道:“再整理个育种的目标清单,也好有个研发方向。”

“整理好也给我一份。”

又连着几日下乡。

天公依然不作美,没有丝毫降雨的迹象。

甚至云雾水汽都难得一见,连放炮人工降雨的机会都很难得。在北大河岸,各个河段的水资源也加强了管理,巡逻执法人员层出不穷。

北大河除了下游的农业灌溉用水,上游酒钢和电站也是耗水大户。

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冲突越发严峻。

群众反应激烈,区县领导急的跳脚,农业局安排农机农技部门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防虫抗旱准备。

郭阳也问了几次秦立军。

市里也在和嘉峪关协调讨赖河的水源分配,不过嘉峪关不是很急。

一是农业用水少,二是位于上游,对嘉峪关来说,保工业生产更为重要。

嘉峪关二十多万人口,约95%都是城里人,群众对于缺水的体会也没那么深刻。

在得知酒泉农业发生了旱灾,有些人甚至一脸懵逼。

“干旱?没感觉到啊,除了不下雨在家什么感觉都没有。”

“你又不种田,怎么感觉到,这几天农田淌水打架呢!”

不过,看着厂里还在持续不断地排放污染气体,市民眼中才露出了担忧。

环境污染才是大问题。

嘉北工业园区电石、铁合金等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引来群众长期的投诉。

听闻嘉禾有意治理河流污染时,秦立军组织了许久的座谈会终于定了下来。

两座城市合并的说法流传了很多年,但因为很多原因,一直没有结果。

然而,因为嘉禾拿下了两城间几十公里的戈壁。

酒嘉一体化,或者说嘉酒一体化发展,一下子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对酒泉,嘉峪关没有兴趣。

对嘉禾,嘉峪关十分感兴趣。

市里的大会议室。

长方形的大桌子上已经坐了些人,郭阳进门后,就在打量桌上的铭牌。

酒泉的一把手秦立军,嘉峪关的三或者四把手唐学青,两座城市的水务、农业、气象、环保部门。

除此之外,就是酒钢、嘉禾、讨赖河水利管理局、鸳鸯池等水库、上游的水电站等。

座谈会的级别无疑是很高的,人员也多。

郭阳的正对面恰好是酒钢的代表席位,一名白净斯文戴着眼镜的男子目光看来。

“郭总,你好,我是酒钢的李兴建。”

“你好,郭阳。”

两人简单的做了介绍。

嘉峪关因酒钢而生,酒钢也占了全市gdp的90%,李兴建是市里领导圈子的一员。

酒泉有航空和农牧业两个主导产业,嘉禾同样举足轻重。

这时,坐在郭阳旁边的农林局卢艺林搭话说到。

“郭总,嘉禾的旱情怎么样?”

“新播种的50万亩大豆只能勉强再撑一撑。”郭阳卖起了惨。

金塔的大豆主要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天豆1号,主攻盐碱程度高的地块。

另一个偏向耐旱,主要种在盐碱度低的土地上。

但总归改良时间短,又没播种过苜禾1号,在面对长时间干旱时也有点顶不住。

卢艺林说道:“嗨,天禾的大豆那算什么旱情啊,产量都不怎么会减少。”

“就现在大豆这价格,每亩减产50斤,总的下来,那也是六七千万的损失。”

“……”

这话一下子吸引了会议室里的注意,对面的李兴建频频侧目。

五十万亩,

六七千万。

无论哪一个数字,都极为庞大。

这时,秦立军和唐学青两人也一起走了进来。

座谈会很快开始。

由级别最高的秦立军组织。

“先说一下旱情吧。”

“今年入春开始,全市有效降水少、气温偏高,各河道来水较往年相比明显偏少。”

“好在进入夏灌以来温度高,祁连山区积雪融化速度加快,河流流量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

“但靠这点水是远远不够的,下面区县都在闹,人畜饮水,农业灌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蔬菜、卉和玉米制种,一旦受灾,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酒泉有讨赖河,靠着祁连山融水,再怎么样也不至于一点水没有。

但水也只有那么多。

还涉及到上游工矿企业,怎么协调,怎么分配,永远是一本糊涂账。

“水务精准调度,统筹调度现有水源,开展抗旱保灌,落实节水措施,”

“气象局开展联合作业,密切监视天气情况,把握有利时机,发射增雨火箭弹。”

“农业局加强旱情监测,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首位,靠实抗旱保灌属地责任……”

秦立军组织座谈会的效果嘛,‘抗旱减灾’就说明了一切。

但郭阳清楚,地方上能拿出的措施都拿出来了。

这些日子下乡的时候,他也没少碰到运水车辆,农业局的技术人员也确实走进了田间地头。

对于他们,郭阳没什么好苛责的。

在他对面,酒钢李兴建对旱情也不是很关注,反而还在琢磨着环境污染的治理。

议程也很快到了讨赖河流域治理上。

“酒泉会在污水排放、丝路公园等公园上大力整治。”秦立军朗声道:“而嘉禾会承担水质污染的治理。”

“在北大河上游,还需要嘉峪关和酒钢的同志大力配合,无论是矿山电站,还是工厂,在排污上都需要再进一步。”

唐学青轻笑道:“嘉峪关连续七年都是环保模范城市。”

酒泉众人脸色变了变。

自家情况自己清楚,城市环境治理上,酒泉确实落了下风。

李兴建也笑道:“从两千年以来,酒钢累计投入约2.5亿元,用于公司超标排污问题。”

“另外,耗水量等指标也逐年下降。”

嘉峪关环保鲁红莲也说道:“经过检测,水源地水质达到了2类水质标准。”

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环境标准,嘉峪关都是领先的。

酒泉无人吭声。

“这有什么好自豪的?”

虽然不至于嗤笑,但郭阳话里的轻视是摆明了。

“嘉峪关的水质就很好吗?”

“不够好吗?”鲁红莲话语里不自觉的就带有了些火气,“你知道什么是2类水质吗?”

“水质轻度污染,常规处理后就可以用作集中式生活饮用水。”

轻描淡写的回答完,郭阳也问道:“嘉禾也做了一份检测,结果可和你们的不一样。”

鲁红莲说道:“酒泉的水,关我嘉峪关什么事?”

“检测数据里可是氨氮严重超标。”郭阳针锋相对。

“知道氨氮超标意味着什么吗?”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氨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亚硝酸盐,和蛋白质结合又形成亚硝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鲁红莲:“空口无凭……”

“好了。”李兴建出声打断,说道:“郭总,问题我们都清楚,氨氮含量也没你说的那么高。”

“去年酒钢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投资六千多万元,对公司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治理。”

郭阳说道:“但超标也是事实,说明治理力度还不够,效果还没达到。”

一旁。

唐学青从郭阳说出氨氮含量时,就知道对方是有备而来。

嘉峪关的地表水检测部分河道确实能达到2类水质,但饮用水检测只是3类水质。

其中还有一些操作空间。

沉吟了片刻,唐学青说道:“郭总,既然今天大家来了,肯定就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

“酒钢资金紧张,嘉峪关两岸新城区的建设,未来几年的投资同样不少。”

“总不能酒泉只修缮几个公园,关停一些无关紧要的企业,然后让酒钢和嘉峪关再拿出真金白银吧?”

郭阳挑了挑眉。

酒钢资金紧张?

他是不太信的。

近几年全国钢材都涨得厉害,其中西北钢材市场的涨势也极为凶猛。

酒钢这几年应该是大赚才对。

“你们倒是说个方案啊?”

唐学青看了眼李兴建,只见对方微微点了点头。

唐学青说道:“郭总可不能厚此薄彼,嘉酒一体化发展,嘉禾光顾着酒泉了。”

这…

伱有需求早说啊!

但嘉峪关有啥可以发展农业的呢?

郭阳绞尽脑汁的想了想,才想起酒钢也有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万多名在职员工的饭菜都是自供的,还可以对外销售一部分。

涉猎这么广,难怪酒钢资金紧张哦!

“我知道嘉峪关有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嘉禾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合作。”

“不。”唐学青说道:“嘉峪关需要丰凯农机。”

“不行,不能搬。”秦立军脸色突变。丰凯在西北只一有座农机具工厂,属地是酒泉。

唐学青摇了摇头,“不是农机具厂和农机组装。”

“而是大型农机装备制造厂,最好还具备无人机生产能力。”

“嘉峪关在矿山采选、冶金设备、全线自动化、高低压配电、民用核技术等装备制造领域都有领先优势。”

“丰凯过来,该有的优惠、免税政策、土地、员工子女教育等等都会有。”

郭阳皱起了眉头,就是因为西北钢价太高,而潍坊有当地的农机部门牵头,联合企业从泰钢低价批发采购。

最终丰凯的大型农机生产全部转移到了潍坊。

西北工厂只保留了配套的农机具生产。

如今丰凯的发展势头太快,名气越来越大,各种大型农机设备都在国内独领风骚。

嘉禾又近在咫尺。

嘉峪关很难不心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