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 第三百九十章 河流湿地

高德见状,打了个招呼,便去忙正事,留郭阳一人在茶几上瞎琢磨。

思来想去,他也摸不准上层对红旗河是什么样的态度。

但并不妨碍嘉禾继续往这个方向使劲,事情成了,嘉禾也将是最大的受益方之一。

喝完一壶茶,郭阳又看了看这方面的资料,天禾在沿线城市建立起了九个文冠果组培工厂。

工厂已经开始培育文冠果苗,而且直接是培育两三年生的大苗。

嘉禾生化也会引导地方建立一批文冠果能源林基地。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

他又联系了赵希涛研究员,以及王浩院士的团队。

嘉禾每年都会支持一部分经费,用于河流水文、自然条件等等的研究。

他也算是检查了一番工作,其实资料越详细,困难也就会越来越多。

现阶段就是如此,随着研究深入,暴露的难点让赵希涛多次欲言又止。

“赵老,有什么困难你就直说,大家一起商量。”

“哎,没什么,该说的都说过了,估计我也看不到那一天了。”

随着文冠果油一天比一天火热,赵希涛也有点品味出了嘉禾的想法。

文冠果的潜力越高,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尤其是加工生物能源这一项,可谓切中了国内的痛点。

西北的土地足够广阔,只要有足够的水,就能变出几亿亩,甚至十亿亩的能源林。

这样一来,收益与投入之比会变得更好看。

如果说以前‘红旗河’只是构想,现在则是让人看到了具现化之后的收益,以后对红旗河的呼声只会越来越高。

“赵老身子很健朗,也许再过十年,这条河流就可以动工了呢,以后你可是功劳簿上排在前几的功臣。”

“免了,这条河流是好是坏,还是留待后人去评说。”

“肯定是好的。”郭阳笑道:“赵老担忧的无非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点可是嘉禾最擅长的。”

“我可没看到~”

相比赵老,王浩院士团队对红旗河工程有一种盲目的自信,仿佛一切手到擒来。

两个团队刚好形成了互补,这样也好。

想着赵希涛担忧的生态问题,郭阳在电脑文件上找了找嘉禾生态的资料。

有些东西他不一定看,但各种最新的文件和资料一直都是定时更新的。

这也是祁子文的细致之处,他知道郭阳想看什么。

找了一会儿,郭阳找到了疏勒河流域的文件,视频、图片、文字、数据……所有东西一目了然。

经过多年的休耕节水,双塔水库向下游的生态泄水目标在今年已完成。

一期的目标是泄水9000万m,使到达玉门关一带进入西湖湿地的水量达到3800m。

但实际泄水量超过了1亿m。

再加上流域内每年休耕7万亩的顺利实施,节约了大约0.49亿m水。

相当于双塔水库以下流域今年多出了1.49亿m的来水。

这是一股很可观的来水,让最终流入西湖湿地的水达到了0.5亿m。

湿地已不仅仅是湿地,在悄无声息之下已形成了宽广的湖面。

变化不仅仅是这些,疏勒河水文监测的数据也出现了异动。

疏勒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大约在10.13亿m,但最近两三年,疏勒河的年径流量都有了小幅增长。

除了鱼儿红牧场、盐池湾湿地等上游生态的改善,也和中下游河道两岸的植被恢复有很大关系。

视频和照片里,粉红的瀚海红麻花仿佛一线天,一眼望不到头。

在离河流更远的区域,沙棘、霸王草、白沙蒿、冰狼草、文冠果如同哨兵一样,形成了层层防护。

植物群落涵养水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区域性的小气候形成。

郭阳还看到特意标红的数据栏里,流域内年降水量也有了变化。

60mm——66mm——75mm……在表格后面还标了个问号,可能不确定是偶然,还是真的在改善。

看到这后,郭阳又回头特意找了找鱼儿红牧场和盐池湾湿地等上游的资料。

如果流域内增加降水,最可能的也就是上游的高海拔区域了。

他的猜错果然没错。

在鱼儿红牧场和盐池湾湿地的植物品种里,他看到了针茅~

这是他花费1023点自然能量培育出的祁连山水源涵养主力草种。

不仅是牛马和羊都喜食的优质牧草,在形成植物群落时,还可截留更多水分,吸收太阳辐射,可以增加高寒地区的空气湿度和降水。

而在鱼儿红牧场的草场恢复过程中,也用上了针茅。

在党河上游的盐池湾湿地,同样用了大量的针茅。

另外,还有冷杉。

不过冷杉树还小,发挥的作用尚且有限。

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反转,也许再过几年,流域内年降水量的变化还会更明显。

严格说来,红旗河已经在施工了。

疏勒河就是红旗河的一段,而且是连接罗布泊,并最终与塔里木河相连的重要河流。

黑河、石羊河也同样是红旗河的一部分,嘉禾动不了其它的,但省内的几条河流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看了一上午资料,郭阳对嘉禾生态的进度也有了了解。

计划中的300亿投资约用了200亿,敦煌西湖湿地的效果就已经出来了。

其实嘉禾生态在湿地内的动作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水的问题。

除了河道恢复和植被栽植,200亿有一大半都用在了节水滴灌和休耕的补贴上。

解决了水的问题,剩下的就顺理成章了。

但郭阳想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连通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

这是早晚要面临的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方案。

当他思考得入神时,敲门声响起,郭阳抬头看去,是毕强,穿着短袖短裤就来了。

“才从外地回来?”

郭阳放下手头的工作,起身又来到茶桌边坐下,烧水、清理、泡茶一气呵成。

毕强也在他对面坐下,抽了张纸巾擦了擦汗水,“对,从山城回来,高山蔬菜应该是成了,特意来给你说下。”

“那倒是挺不错,比我想象中快。”

郭阳将泡好的茶放在毕强身前,毕强迫不及待的喝了一口,被烫得直咧嘴。

“其实很多事只是没人去做,山区里的市场除了种子商贩,大公司基本没人去,更提不上什么技术服务。

天禾去了,只是把以往田间三会那一套拿出来,再有肯配合尝鲜的农户,这事就成了。”

毕强说完,又吹了吹,这才把一杯茶喝完,郭阳又给续了杯,“尝鲜的农户赚着了?”

毕强笑了笑,“高山蔬菜区今年多少都赚了,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今年山城、武汉等多地要么气温高得要命,要么就是暴雨,平原和丘陵地区根本出不了菜,能出菜的高山和高原都赚了不少。

只不过天禾的种子在一群土鸡瓦狗里,显得极其出彩罢了。”

把山里的种子商贩形容成‘土鸡瓦狗’,毕强没有一点心里负担,竞争力确实太差了。

有竞争力的外企和大公司看不上,大多是本地的研究机构在折腾,或靠着商贩偶尔引种~

农户常用的还是老掉牙的种子。

天禾的到来仿佛是降维打击,山里的农户哪见过这么贴心的服务啊!

别说田间三会,过往种子店老板能多指点两句,都算是稀奇了。

而天禾组织的田间三会,不仅组织种植户和经销商齐聚,实地观摩作物的种植情况,还好吃好喝伺候着。

让种植户大开眼界。

观摩会的地点其实也并不会太远。

在四五月份播种季时,天禾也免费提供了试种的种子,两相一对比,种植户就知道该怎么选了。

了解了高山蔬菜的近况后,郭阳倍感欣慰。

这是天禾管理层自身的决策,能圆满实施下去,这说明天禾的管理机制越发成熟了。

想到这,他又问了问鲁省等地的蔬菜种子情况。

按季节,这会儿应当是越冬蔬菜播种栽苗的高峰期,种子销售进入了尾声,种苗销售正在高峰期。

毕强摇了摇头,“这我不清楚,但应当是不错的。”

“你先自己泡茶,我去看看。”说着,郭阳又回到了办公位上,在电脑里找到了天禾种业的文件夹。

在里面果然找到了蔬菜种子的情况。

分类很详细,高山蔬菜区、高原夏菜区……

郭阳直接看了看七月份的蔬菜种子销售报表,很亮眼的数据。

毕强高声问道,“怎么样?还行吧?”

“料事如神啊,要不,你改个行,去算命得了。”郭阳先调侃了两句,才笑着说出了销售额。

“前七个月蔬菜种子的销售额达到了9.3亿,增幅很可观。”

毕强讶然的说道:“全年铁定突破10亿了啊!”

“应该没跑了,可喜可贺,这下总应该没有不长眼的媒体出来叫嚣了吧。”

郭阳刚准备起身,电脑右下角突然弹出一条企鹅新闻。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

“飞越万里河山,俯瞰大地苍茫,纪录片《航拍中国》邀你一起遨游天际~”

这让人熟悉的开篇词,一瞬间就勾起了郭阳的回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