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清变 > 第二十一章 津门风情

大清变 第二十一章 津门风情

作者:云中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9: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天津城修建的中规中矩,方方正正只开了四座城门。qiuyelou

天津城始于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时期,最初只是在金刚桥三岔河口设有墟市,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城最早的发源地。唐朝时,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路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后又设海津镇,成为北方漕粮转运枢纽。明代建文二年,明成祖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侄儿皇位,永乐二年在天津设卫,翌年又设天津左卫,四年增设右卫。清顺治九年,三卫合一。

直到雍正三年才改卫为州,九年晋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六县是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指的就是天津。

从明朝永乐年间算起,天津建城已有近五百年。

数百年来,天津城作为南北交通要冲,许多建筑都有极高价值,东门内,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庙,庙前相距不足五十米,建有两座高大的牌坊,一个上面写着德佩天地,一个上面写着道观古今。这八个大字书写的方正端庄,也不知出于哪位古人之手。

东门外就是水阁大街,水阁大街上还有一座修建也有五百余年的天后宫。

由于海运漕粮繁多,每年总有许多船只颠覆沉没,而天津是漕运终点,又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皇帝下令在三岔河码头附近建天妃宫,后改称天后宫,供来往船户奉祀海神天后。自那时起,天后宫就香火极盛,来往船户都要到此祀祷,远近百姓也常来祈福。

南门外大街向南一直延伸至海光寺,清代最早的现代工业天津机器局就设在海光寺。

天津机器局是同治六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设,以生产弹药军火为主,后期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又从江南机器制造局调沈保靖来天津总理局务,天津机器制造局规模迅速扩大,淮军的弹药武器多由这里生产。天津机器制造局的经费常年由天津、烟台两海关拨付四成洋税,每年差不多有三十万两。后来每年又从户部西北边防饷内拨给一万,再从海军衙门拨付洋药厘金作为补助。

天津机器制造局分东西两局,在海光寺的是西局,主要制造军用器具、炮弹还有造船。

东局还要在东面更远些的贾家沽,那里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另外,东局里还设有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水雷学堂、北洋电报学堂。东局那里还设有一个造币厂,铸造光绪制钱,而且这时市面上流通的半圆、两角、一角的大清制造银币,也是这里铸造的。因为东局离得远了些,秦川没有过去探询。

还有一件事让秦川很惊讶,那就是据李明方说,这个天津机器制造局竟然在光绪十四年,也就是1888年就造出了水底机船。根据李明方的述说,秦川认定那就是潜水艇。

据秦川前世记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潜艇,在1863年才刚刚在法国出现,1879年英国人才制造出第一艘热机驱动潜水艇。qiuyelou现在这个时候,西方各国在潜艇建造方面,也都在探索过程中,难道这个北洋机器局真有能人?竟然在潜水艇这一项上不输于西方?

对这一点,秦川很是有些怀疑。

西门的北边,建有两座明清时期的清真寺,占地都有两千多坪,两座清真寺附近多是回族居住区,其中北大寺还有李鸿章所撰楹联:上联是:“鸢飞鱼跃皆送妙。”下联是:“骏矩鸿规设法严。”

李鸿章的字体,体型方正流畅,笔锋犀利又不失圆润,秦川倒是驻足观赏了很久。都说见字能识人,秦川倒也想借着李鸿章这副对联上的字体,看看李鸿章如何?只是他的毛笔字功底实在是太烂,看不出什么品位,只是觉得李鸿章的字端正大气,结构严谨,再就是识得李鸿章撰写楹联的字体是行书,除此之外再看不出什么东西。

天津城北门外就是河北大关,据说当年燕王朱棣就是在此渡河,乃为天子之津,天津之名也就是由此得来。

从天津去北京都要出北门过河,经西沽、丁字沽沿运河北上,所以北门外这条大街名为京师大道。海河上有三座浮桥,北大关的浮桥俗称北浮桥。还有两座浮桥,一个是西沽浮桥,一个连接天津城和海河东岸盐关厅的叫盐关浮桥,盐关浮桥也叫东浮桥或者孟公桥。

官银号设在天津城东北,这里除了官银号,还有大大小小许多银号钱铺,当铺也有五六家。

城西北主要是各类庙宇所在地,这里不仅有放生院、土地庙、火神庙、文昌宫、吕祖堂,甚至还有三义庙、太阳宫。

天津八大家中的益德王家就在针市街上。这条街上人流攘动,不仅是上庙进香拜佛的多,染料铺、当铺、布铺、裁缝铺、鞋帽店、杂货铺也多,卖小吃糕点的商铺也几乎一个挨着一个地多,一进街口,远远就是一阵浓浓的各样香气吹送来此起彼伏商家招揽客人的叫卖声。

转了这么久,楚云飞一直百无聊赖地优哉游哉地跟在两人后面不出声,对于李明方给秦川讲的那些什么典故趣闻,楚云飞可没什么兴趣,他很有些后悔,早知道这样,还不如留在厂里帮着车间里的工人运送布料清理设备了。

可是一到了这针市街上,楚云飞就来了精神,一双眼左瞧右看都快忙不过来了。

秦川没注意到身后的楚云飞的变化,因为街口边,一个挂着聚德号黑漆牌匾的包子铺引起了秦川的注意。

天津城已经转了多半圈了,饭馆、包子铺见过不少,给秦川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天津城里包子铺不是一般的多,几乎那条街上都有,什么德发成包子铺、保发成包子铺、义和成包子铺、天利成包子铺、福记成包子铺、恩裕德包子铺、恩源德羊肉包子铺,还有一个叫林风月堂的大门脸饭馆也挂着包子铺的幌子,可挂着牌匾的包子铺,秦川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

看出秦川的心思,李明方笑着解释道:“这聚德号包子铺的主人名叫高贵友,他乳名叫狗子,他做的包子刚出笼屉时热气腾腾,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咬上一口油水水的又香而不腻,在天津卫最是红火。”

“这聚德号包子铺现在大家伙都不这么叫,因为高贵友小名叫狗子,他的生意又红火,忙起来客人叫他他都听不见,客人跟他开玩笑说他狗不理人,慢慢后来大家伙就叫顺了口,这聚德号到没有几人叫,都叫这聚德号为狗不理了。”

“可没想到,这一来二去,不知怎么这狗不理包子的名号就传到了京城,北京城的太后老佛爷还特意着人把他叫到北京城,在紫禁城外做了几屉包子让太监送进去,太后老佛爷吃了都说好呢。因为有太后这一茬,现在这天津卫的包子铺,只有他一家是挂匾的。”

狗不理包子秦川不仅听说过,也吃过,当然不是在天津吃得正宗狗不理包子。秦川问了一下价钱,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计告诉秦川,一屉有六个包子,十个铜板一屉。

秦川回身想要走的时候,才发现楚云飞一双眼睛紧盯着一屉刚刚打开还冒着热气的小包子,秦川心里不由暗笑。

“到底还是个乡下来的半大孩子。”

“老李,你告诉掌柜的,让他晚上给咱们送十屉包子到染厂,晚上让云飞、云涛、吴嫂、秦嫂,还有云飞那两个小徒弟都尝一尝这狗不理包子是啥滋味。”

秦氏那两个孩子这些天来和楚云飞混的很熟,两个孩子每天除了上午在染厂学堂里跟着徐子川读书识字,再就是缠着楚云飞和石峰两人教他们习武,管他们俩一个叫大师傅、一个叫小师傅。

“对了,老李,一会咱们看到这天津卫出名的小吃,你就都买上一些,都让他们傍晚给咱送到染厂里。”

李明方掏钱时,也看到楚云飞的样子,笑着摇头,又多给了伙计两个铜板,跟伙计交代好后,三人才又往街里走。

秦川在熙攘嘈杂的人流里边瞧边和李明方聊着,突然跟在两人身后的楚云飞“咦”了一声,一副很是惊讶的感觉。回头看时,只见楚云飞一脸兴奋地瞪大眼睛,紧紧盯着一间包子铺的窗子里。

秦川顺着楚云飞的目光看去,只见包子铺的厨房里,一个身材壮硕的胖大汉子,站在一个堆满肉馅的宽大案板前,双手各持一把磨得雪亮的剔骨砍刀,如擂鼓一般,双手飞快地上下挥动剔骨刀,正在乒乒乓乓不停手地在剁着那一大案板的肉馅。

李明方指着那剁肉的壮汉道:“东家,这倒也是咱们天津卫的一绝,这个包子铺叫三合成包子铺,他是这里的掌柜的叫何继汉,会一手双手刀剁肉馅的绝活,一天能剁几百斤肉。

李明方拉了楚云飞一把:“别看了,东家还有事,咱们转完了你就回染厂。”

楚云飞虽然还有些恋恋不舍,可一想到秦川中午和人有约定,不敢再停留,只得艰难地收回目光,跟着两人继续逛街。

一路上,什么十八街麻花、杨村糕干,玉米面摊成的锅巴,还有在特制卤汁里煮过的大福来锅巴,还有什么罗汉肚、糊皮正香崩豆、果仁张铺子里的琥玻花生、奶香瓜子、五香松仁,以及武清豆腐丝、蓟县糖炒栗子、驴打滚、大鼻子烧鸡、至美斋烧饼夹酱牛肉、什锦果脯等等二十多种名特小吃。有了狗不理包子的事,秦川就多了个心思,差不多每样都买了一些,反正也不用他们提着回去。

秦川唯一没有让李明方买的,则是油炸蚂蚱。

油炸蚂蚱,就是把蚂蚱去翅和腿,放进滚油中烹炸,直到色泽金黄捞出放到一个放好酱油、醋,还有姜丝、葱丝和香菜末的瓦盆里拌好。

这个油炸蚂蚱的小店生意火爆,以至于门外街上都放着几张桌子,十几个食客就当街围桌而坐咯吱咯吱地大吃大嚼。秦川可真没想到,天津卫这个开北方“洋气”之先的前卫地方,这里的人们竟然愿意吃蝗虫?

这让秦川看了不免有些反胃,看看楚云飞也有同感,秦川这一次主动拉着李明方赶紧过去。

李明方知道许多外地人不敢吃这油炸蚂蚱,只是笑了笑没作声,走了不远,李明方拉着秦川来到一家铺面不大,就当街就窗开着铺面的一家小店前。

李明方知道秦川今天高兴,而且自己这个能干的东家,怎么说也毕竟只是一个大孩子,在染厂没日没夜憋了这么久,他也愿意让秦川心情畅快畅快,一回到染厂,又有数不清的事情等着他呢。

“东家,你看,这就是天津卫有名的耳朵眼炸糕。”

秦川看时,那所谓耳朵眼炸糕,其实并不小,个头足有小孩子拳头大小,不知怎么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柜台后面的伙计也赔笑介绍:“客官,我们这耳朵眼炸糕,外皮金黄,酥脆不艮,陷芯香甜不腻,口感非常好,不信你买些回去尝尝,保管你下次还来光顾我们这小店。”

没等秦川问这看似卖相就很好的炸糕,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和这炸糕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字,身后的楚云飞“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舅舅,就这么大个的炸糕还叫耳朵眼炸糕?人耳朵眼哪有这么大的,我看这炸糕,应该叫驴耳朵眼炸糕。”

楚云飞一句话,不仅把秦川和李明方逗的哈哈大笑了起来,柜台后面年轻伙计也忍不住捂着肚子笑个不停。

李明方强忍住笑,挥手打了楚云飞一巴掌。

“你个混小子,说话讲些口德。我告诉你,叫耳朵眼炸糕,倒不是因为它的个头,那是因为这炸糕铺刘掌柜最初开这炸糕铺,是在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口,被大家伙戏称耳朵眼炸糕,时间一长,大家就叫顺口了。”

笑归笑,这耳朵眼炸糕还是要买,李明方又掏钱付账,还是晚上送到染厂。

眼看走到街口,一阵“呜、呜”的声音引起了楚云飞的注意,呜呜声一停,人群那面又传来阵阵叫好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