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清变 > 第二百一十三章 情思渺渺

大清变 第二百一十三章 情思渺渺

作者:云中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39: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衷心感谢“panggeyu、ivanyu、马木留克奇兵”等书友的鼎力支持!

“轰、轰、轰”

秦川还要细致解释,却被一连串的炮弹爆炸声打断,秦川只好把目光重新投向战场。

日军那一个中队虽然兵力不多,可却很顽强,一边和两个围堡的清军对射,一边不顾伤亡向前猛冲,虽然不断有人被围堡中清军射出的子弹打倒,可矮小的日军却依然凶悍地挺着刺刀迅速冲向围堡。

眼看着日军已经冲到距离围堡只有二百多米,江岸上的清军炮兵阵地上再次开炮射击。这一次清军炮弹打得很准,几发炮弹都落在日军进攻的队伍里,每一发炮弹爆炸都会带起一片血光,将四周的日军炸的高高飞起,尸体在空中分成几块又落到地上。

横飞的弹片和四溅的血肉似乎让日军清醒了许多,清军大炮一响,日军顿时拖着尸体和伤员很快就退了下去。

日军的大部队是一个小时以后陆续到达的,虽然因为有土器店那里的连绵的丘陵遮挡,站在城墙上的秦川并没有看到日军有多少人,不过秦川在望远镜里看到,有大群腰间挂着欧式军刀的日军军官上到山丘上再用望远镜观察清军的阵地。

日军军官原本是不携带军刀的,只是在1885年,日本才为军官配发指挥刀。因为日本此时的军队改革师从法国,日本人又觉得既然是学习对方,那就要学的彻底,所以此时日军军官佩戴的军刀都是欧式。欧式军刀刀身弧度较大,在欧洲,这种军刀多为装饰性,并不实用,战场搏杀更是坑爹的很。

后世抗战时期,日军军官佩戴日本武士刀式军刀,还是1934年开始的。日本武士刀起源于中国唐朝时的唐刀,也称横刀。只不过在中国经历朝代变迁,唐刀的制法早已失传,不想却被日本人很好地保留下来。

1934年后日军军官虽然携带军刀,可并不是日本军部统一配发给军官的,而是军官要自备军刀。家境好的,或者祖上就是武士的,自然要挂上祖传武士刀以此炫耀家族荣耀。家境差点的军官,就只好随便买上一把了。

也许是为了印证秦川的猜想,很快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就将两个联队分成左右两翼,炮兵也是分开配置。日军匆匆布置好炮兵阵地后,就开始炮击清军围堡,步兵也在同一时间对三个围堡发起攻击,只是攻击规模依然不大,都还是中队规模。在秦川观察,日军的这次进攻性质还是试探。

从日军炮声判断,日军左翼有十门山炮,右翼有八门,也就是说日军第九混成旅团总计有十八门山炮,要远多于清军在南城的大炮。

日军的进攻,在三座围堡中的清军阻击和江岸上以及平壤成东南角的两座炮台上的八门山炮炮火打击下,日军并不坚决的攻击很快就结束了。

虽然叶志超没有明说,可实际上秦川带一营到南城,那是要听从孙显寅指挥的,因为就官职来说,孙显寅显然要比秦川的记名总兵高出一级。

南城的日军一出现,正在召集军事会议的叶志超等人就得到消息,大小将领也都匆匆返回各自的防地。站在城墙上的秦川,眼见着马玉昆带着大群亲兵出了大同门顺着船桥过江进到栽松院的围堡中。

对于马玉昆没有像其他清军将领住在城中,而是身临最前沿的围堡中驻守指挥,这让秦川吃惊不小,甚至对马玉昆的观感都大为转变。

孙显寅倒还果真不是做样子,一回到南城,就派人把秦川请去,向秦川通报最新的日军动向。

清军掌握的情况是:由东路过来的日军元山支队,已经进至平壤以北距离平壤仅二十公里的顺安附近,切断了清军北撤的后路。并有小股部队前出至坎北山、爱美山南麓的坎北院;损失惨重的日军朔宁支队正在逼近平壤西北的国主岘高地,叶志超他们的分析是,日军朔宁支队似乎准备沿大圣山南麓一线隔合并江于对岸的江自康部对峙;日军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指挥的日军第五师团主力,目前在十二浦正在渡江,估计最晚三天后也可以到达平壤城下;而他们面对的这股日军,则是大岛义昌的日军第九混成旅团。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坏消息,那就是平壤通往国内的电报线路已经被日军截断。

唯一一个好消息是,吕本元率领一营马队押送大批武器弹药及粮食已经赶到义州,只不过按现在的情形看,吕本元已经无法把这些平壤清军急需的物资运来了。

日军各路部队到达平壤,这些早就在预料之中,秦川听了倒也没怎么在意。只是和国内联络的电报线路被日军破坏,使平壤彻底成为一座孤城,这让秦川多少感到有些不安。不过,随即秦川心里又感到一丝宽慰。因为电报断了,那就是说,现在平壤的任何事情都只能由平壤以叶志超为首的这些将领们自己拿主意了,叶志超想要把这近万北洋精锐带回国内的想法也就有了实施的基础。

只不过,让秦川担心的是,据说在原有的历史上,清军在平壤损失不小,尤其是突围的时候十分混乱,又被日军发现企图,沿途布置埋伏,致使清军损失极为惨重。虽然秦川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清军的混乱,可秦川却绝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在心中默默地想着,如果自己没有来到这个时代也就罢了,既然自己已经来了,那就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挽救这些惨死在日军手中的清军。

虽然后世有许多愤青们,一提到鞑子就深恶痛绝,恨不得将其斩尽杀绝才好,可秦川却不这样认为。

在秦川看来,虽然作为异族的满族人在二百多年前侵入中原,夺取大明的汉人江山。可满族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文化底蕴也极其浅薄,他们要稳固统治这偌大江山社稷,不仅要重用汉人,而且也要承袭汉人的文化传承。比如满族人现在都会说汉语,甚至还有许多满族人都已经不会说他们的母语了。还有,他们不仅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制度,他们还要尊重孔子这位中华民族的圣贤以及礼仪。

秦川觉得,经过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长河的冲刷洗涤,应该说,满族人早已被汉化,绝大多数满族人,也就是所谓旗人,现在除了有那么一个身份每月会领到一分钱粮,普通满族人不仅和汉人没什么二致,甚至大多数满族人生活质量还赶不上家境好些的汉人。再讲什么蛮夷之分,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所以,至少现在秦川从没想过清军都是异族的奴才,甚至是爪牙,而不对他们施以援手。

心情多少有些沉重的秦川,一路盘算着如何让平壤的这些清军尽最大可能减轻损失,不知不觉间回到自己的驻地。

虽然对于如何减轻平壤清军的损失这件事,秦川还没有什么头绪,可他知道,清军大概是在十五日夜或者是十六日凌晨开始突围的,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计算,他还有三四天的准备时间。

一进大门,秦川就让人上城去传令,城上只留下一哨人监视警戒,要徐桐、洛佩德、于光炘、李国华、辛得林几人把其它人都带下城。

徐桐、洛佩德他们下城后,秦川又向徐桐和洛佩德查问营里的粮食、肉蛋储备。

在秦川“养病”的那几日,按照秦川的吩咐,徐桐派人在城内外大肆采买,囤积了许多猪肉和牛肉以及鸡、鸭和蛋类。

问明储备情况,秦川吩咐把所有牛肉都制成酱肉,再把白面都制成炒面,然后用油纸袋按照每份二斤装到袋里封好。剩下的猪肉、鸡、鸭以及蛋类不要顾惜,这几天都要保证大家每顿有肉吃。

虽然秦川没有明说,可是洛佩德、于光炘几人都听得明白,那就是这几天要把这些都吃完。

看着秦川一一吩咐下去,洛佩德、于光炘、李国华、辛得林几人的脸色慢慢都阴郁下来。只不过,这几个人都没有问秦川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秦川的催促下,很快就开饭了。

几人就在秦川所在的院子里摆上一张八仙桌,端上两大碗红烧肉,一陶盆鸡肉炖蘑菇,两碟朝鲜泡菜和半盆香喷喷的大米饭。有些沉闷的几人正要动筷吃饭,邱凤池领着十几个盛军兵丁,赶着两辆大车给秦川送来了四十箱子弹。

在弹药紧张的情况下,邱凤池还从盛军的手里分出这么多子弹给送过来,秦川自然心里感激,忙拉着邱凤池也坐到桌上,又让人取来几个空碗和一坛白酒,拍开泥封每人倒了半碗。

邱凤池很健谈,见秦川真心感激,他心里也很高兴,席间有意无意地总要替卫汝贵说些好话。

吃过饭,邱凤池告辞走后,秦川带着洛佩德、徐桐、于光炘、李国华、辛得林几人连同一哨人又上了城,把在城上警戒的那一哨人替换下去。

下午在城上的气氛很沉闷,虽然洛佩德、于光炘几人都没有问起秦川安排炒面和制作酱肉的事情,可秦川看得出,这几个人都清楚,这是秦川认为平壤必不可保,在做撤离或者说是逃亡的准备,所以这几个人都有意无意地离着秦川远一些。

如果说于光炘、李国华、辛得林这几人能猜到秦川的心思,秦川到并不以为意,毕竟这几个年轻人是受过武备学堂现代教育的,心思灵通倒也说得过去,可让秦川大跌眼镜的是,洛佩德个心直口快貌似豪爽不羁的人,竟然也猜到他的心思,这让秦川很有些意外。

虽然几人的心思秦川都清楚,可秦川也不敢说破,如果他现在说出平壤不保,必然军心大乱,如果平壤城里这几个统兵将领借机报复,甚至就是叶志超,安他一个战前扰乱军心的罪名,就是砍了他也并非不可能。

秦川可是记得,《三国演义》里那个聪明绝顶的杨修,从曹操一句“鸡肋”,就推断出曹操要撤军,进而提前收拾行装,惹得军心动荡,最终被曹操一刀砍了脑袋的事情。

直到晚上天黑,日军并没有再发起攻击,只是在土器店和水湾桥两处的丘陵上构筑工事,另外掩藏在丘陵后的炮兵向清军围堡开始炮击,想是日军已经安置好了炮兵阵地,一方面进行校准,准备大战。另一方面,秦川猜想日军也有意袭扰清军。

天黑后,马玉昆又从船桥上过来进城,然后会同孙显寅,两人又去叶志超处商议军情,直到二更天两人才回来,马玉昆又是出大同门去了栽松院那座围堡。吃过晚饭就一直坐在城上的秦川看的很清楚,他也在心中对马玉昆更加佩服。

秦川本准备着一个人再在城上多坐一会,可徐桐上来告诉秦川,说是王士珍来到驻地,秦川这才下了城。

王士珍所来不是为了别的,他是受叶志超的委派,前来向秦川通报日军军情的。想是叶志超怕孙显寅还在因为吕本元的事情记恨秦川,不把军情向秦川通报。

秦川又问起今天叶志超召集军事会议的情况,王士珍顿时就有些沉默起来。

见王士珍神态不虞,秦川也没有催问,而是自顾自地点起一支香烟,静静地吸起来。

好半天,王士珍才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压低声音对秦川说道。

“鸣鸿。。。。。。”

只不过,王士珍刚开口就有些说不下去,皱了半天眉头才又说道。

“叶总统的意思鸣鸿也是知道,平壤不可守,此时就应该乘日军立足未稳,全军断然放弃平壤杀出去。防守西北面的日军朔宁支队实力单薄,决然难敌我大军,此乃现时之上策。可是左宝贵全然不顾我平壤大军粮弹不济之状况,一味国家养兵千日,此时正是男儿报国之时。。。。。。”

“哎。”

王士珍再次叹口气道:“实话对你说吧,平壤粮食尚可,据守月余断不至于闹粮荒,可炮弹、子弹就堪忧了。以我的估计,如果日军四面大举来攻,子弹、炮弹最多只够二三日。。。。。。”

王士珍的话,听得秦川心头猛然一颤,他虽然知道平壤弹药不多,可也绝没想到竟然缺少如斯!

王士珍看出秦川十分震惊,苦笑着接着说道。

“鸣鸿,据我所知,不管是盛军、毅军、奉军还是丰升阿的盛字练军,这次入朝,带的弹药都不算少。只不过,这个多少是跟以前比的不少。这次他们普遍携带了四个基数的弹药,按说支持一场大战也是足够了。”

“可坏就坏在这些人都没想过,以往军中使用的枪械,都是单发的,就和日军现在使用的春田式步枪一样,都是打一枪就要在压上一发子弹,射速很慢。可咱们北洋现在装备的都是连发枪,射速要比日军的单发枪快了很多,也就是说,咱们和日军每打一场,日军如果平均消耗十发子弹,咱们的人就要平均消耗六七十发。再加上中和那一晚乱战,这子弹就消耗的更多了。。。。。。所以,我估计,咱们的弹药只够维持几天。”

王士珍的话,秦川是明白的,也就是说,入朝清军携带的弹药计算不对,清军还是用以前单发步枪的弹药基数计算的,全然没想到因为射速的提高,弹药基数也是要相应增加的。而且,秦川更加担忧的,还是王士珍还没说这每种步枪子弹多寡不一的问题呢。

心中烦躁的秦川狠狠地吸了一口手上的香烟,皱着眉头盯着王士珍问道。

“其他将领怎么说?”

王士珍苦笑着道:“还能怎么说,叶总统的意思和圣上的旨意相左,其它人虽然心里也是如叶总统这般想的,只是没有人开口罢了。”

王士珍的话让秦川大为奇怪,既然其他人也知道弹药不济,为什么都不说话?

王士珍长叹一声:“鸣鸿,你还不明白吗,这些人都怕担了丢失平壤的干系,哪里会有人出头。现在这帮子人,都是抱了一个心思,那就是等着叶总统担着这个罪责呢。”

王士珍的话,让秦川不由愕然发呆起来。

大战在即,这些清军统兵将领不但全然不考虑平壤近万大军的安危,却都想着战后如何推脱责任。这些人可都是堂堂朝廷统兵大将啊,都抱着这样的心思,这战争胜负已经完全没有异议了。

原本着秦川还在想,他既然来到这个时代,那他就一定要尽全力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甲午,而此刻他早已没了那个心思,他只是在感叹,仅仅靠她一个人的力量,要想改变甲午,无异于蝼蚁撼树。

秦川此时,只感觉自己就是一颗弱不禁风的小草,是那么渺小!又是那么无力!他所要奋力拨动的历史车轮更是那么的沉重!

脑袋乱成一团的秦川,甚至连王士珍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只感到浑身酸软,思维混沌一片,以至于都是卫士把他搀扶上床安寝的。

迷迷糊糊中,不知为什么,秦川脑海中突然出现了高淼的身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