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171章 这就是宇宙

此刻李青松所看到的太阳的亮度,仍旧相当于从地球上看到的金星最亮亮度的大约4倍。

它仍旧如此明亮,如此耀眼。

看过太阳,李青松回过头来,再度看向前方的征程。

以太阳系的引力边界,奥尔特云距离太阳约1光年计算,此刻李青松虽然已经航行了这么久,但却仅仅只走过了太阳系疆域的五分之一而已。

宇宙的浩瀚与广袤,让人会忍不住心生绝望。

但看着自己麾下的众多飞船,感受着与自己保持着意识链接的数亿名克隆体,李青松心中却没有丝毫绝望,有的只是坚定。

他知道,只要自己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到目标所在。

又航行了一段时间,李青松终于有了一点不一样的发现。

散布在舰队周边的众多无人探测飞船与探测卫星,终于找到了第一颗宏观天体。

那是一颗相当大的天体。它的最长处达到了78公里,最宽处有22公里。

它整体呈现出灰黑颜色,就那样静静地悬浮在太空之中。

毫无疑问,这是一颗之前从未被发现过的星体。同时,它极有可能就是自己想要寻找的目标。

一颗真真正正的奥尔特云天体。

李青松压抑住心中的激动,果断派遣了一艘大型科考船离开舰队,然后全力以赴的减速,等减速到相对于这颗星体速度为零之时,再开启反向加速,向着它追了过去。

最终耗费了数年时间,等主舰队又航行出约2.5万亿公里之时,才终于降落到了它上面。

因为距离实在太远,通讯延时实在太久的缘故,李青松基本上没有办法对这里施加多少控制力。

不过没关系,智能AI可以代替李青松完成那一系列科考流程。

于是,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探测设备之后,那艘科考船携带着专门开采的约200吨标本,再度开启加速,向着主舰队追赶而去。

等这艘科考船回归到主舰队之中时,主舰队已经再度航行了数万亿公里的距离,真正来到了太阳系的引力边界。

这数万亿公里的航程之中,李青松虽然始终在保持着庞大面积的搜索与扫描,却并未能再发现任何宏观星体。

一直到此刻真正接近了太阳系的引力边界,李青松才好不容易又找到了一颗。

相比起之前那一颗,这颗星体的体积就小得多了,最长处也仅有200米而已。

毫不迟疑的,李青松再度派遣出了科考船前去。

不过要等科考船完成减速-加速-减速登陆-加速追赶主舰队-减速汇入主舰队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又得需要好几年时间。

通过远程望远镜观察,李青松看到这颗更小的星体与之前发现的那颗大星体模样差不多,结构也类似。

这便意味着,来自那颗较大小行星的标本同样对于这颗小行星有重要参考意义。

主舰队之中的克隆体珍而重之的将这来之不易的200吨标本收集起来,放入到各个不同的实验室之中,结合当初实地勘察收获到的数据,立刻展开了观察与研究。

李青松察觉到,构成这颗星体的物质较为蓬松。它不像是普通岩石星球那样由厚实的岩石构成,反而有点像是海绵,内部稀疏多孔。

它的密度仅有0.5克每立方厘米而已,仅有水的一半。

它主要由一些水冰、尘埃、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类的物质构成,但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看着这些标本,看着远方那颗仅有200米尺寸,孤零零悬浮在浩瀚太空之中,方圆数十亿公里内都没有任何宏观物体的小行星,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很有可能,从太阳系形成初期,这颗小行星就迁移到了这里,然后一直在这里静静的呆了几十亿年时间。

这里和太阳的距离约有1光年远,也即约9.4万亿公里。

这里是真正的太阳系的疆域边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如此。因为越过了这里,再往外就不太可能有仍旧受到太阳引力掌控,围绕太阳旋转的星体了。

是的,就算距离如此遥远,这颗小行星仍旧是围绕太阳旋转的。

从这里看到的太阳,其亮度降低到了约-2.74等。

这虽然比之前暗的多,却仍旧与从地球上看到的最亮的木星相差无几。

纵观全天域,太阳仍旧是最亮的那颗恒星。

不过……它与其余星辰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了。

它虽然亮,却没有太亮。它就这样融入到了万千星辰之中,再也没有了特殊之处。

可是纵然如此,来自它的引力仍旧掌控着这里的一切的天体。这里的一切都必须要围绕它运转。

就像现在这颗小行星。

它相对于太阳的公转速度仅有约300米每秒。以这个速度运转,它需要足足3.5亿年左右,才能围绕太阳旋转一周。

自诞生以来,它也仅仅只围绕着那颗星辰旋转过十几圈而已。

太阳系的浩瀚与壮丽,宇宙星空的辽阔与无垠,便以这样一种方式扑面而来,将李青松整个心神包裹。

看着这颗小行星,李青松心中无声感慨:“这就是太阳系,这就是宇宙啊……”

在这些年之中,无数星辰爆炸,化作璀璨的烟火从宇宙之中消失,又有无数颗星辰从星际尘埃之中诞生,点燃核心聚变,以强劲的辐射吹散身边的尘埃盘,向宇宙太空之中挥洒光明。

这外界的一切变化对于这颗小行星来说似乎都没有影响。它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呆着,安安静静的保存着那些来自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标本,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如同一台性能超群的“冰箱”一般,跨越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光阴,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标本带到了现在。

现在,这些诞生自太阳系初期的标本来到了李青松手中,开始接受最为先进的设备最为严格的检查。

太阳系早期形成过程的奥秘便这样真切展现在了李青松面前,包括太阳系早期星云坍塌过程、引力扰动、太阳第一次“点火”之时星系内的变化,木星引力的影响、地球的形成机制,等等等等,诸多问题都在李青松面前浮现出了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