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223章 磁单极子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23章 磁单极子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16:33:2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无数座矿场之中,众多大型采矿设备终日轰鸣,爆炸终日不绝。

巨量的山石被破碎开来,进入到后续的处置程序,这初步处理过的矿产又来到冶炼厂之中,在核聚变反应堆的高温之下,渐渐与杂质分离,按照李青松希望的形式最终变成了一块块特种合金,又经由众多铸造厂的各种加工,最终变成了一个个零部件。

众多太空电梯上,无数辆班车终日轰鸣咆哮,以几十个G的加速度或者直冲星空,或者从星空之中猛然坠落。

太空之中,无数颗小行星在飞马座V432的主导之下,混乱的运转着。一张张天网张开,将来自太空的,所有可能影响到建设的威胁全部挡在外面;

无数艘大中小型运载飞船在太空之中穿梭,或者灵巧躲避着一颗颗的小天体,或者直接击碎,或者直接横冲直撞,将李青松辛辛苦苦产出的各项设施与物资运抵那上千颗目标星球之上。

大型机械轰鸣着,咆哮着,如同一条巨龙般钻入星球地下,无穷无尽的岩石被挖掘出来,堆积在工地一旁,如同一座座大山。

众多克隆体与通用机器人如同蚂蚁一般,或者工作在控制室,或者工作在一线,将一座座规模庞大到不像是人类能制造出来的设施建造出来;

高精度的拼接钢板在特种焊接之下,如同搭积木一般将巨大的储水罐搭建出来,为每一座质子衰变探测器专门准备的超纯水工厂,则在大量现场采集的水冰,或者外部运输的水冰的供应之下,一遍又一遍提高着它们的纯度。

探测器所使用的超纯水是无法从外部运输的。原因很简单,它们在运输过程中会混入其余物质的原子或者分子。

它们只能在现场制造,然后通过特殊的手段灌注到水罐之中,如此才能确保不被污染。

就算如此,它们也需要定期进行净化。因为构成罐体的分子与原子也会扩散进入到水中。

这庞大的建设,足足占用了李青松3亿余名克隆体,以及约500万名蓝图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全部精力。

如今阶段,蓝图人种群规模总计达到了约15亿人口。基于李青松“科学至上”的统治理念,也即,唯有科学家才会得到地位和荣誉,才会得到李青松的嘉奖,其余所有领域,哪怕做出再大的贡献,李青松也不会给多少奖励的模式,15亿蓝图人总计诞生出了约1200万名合格的科研学者,远超普通文明。

同时,之前阶段与智械天灾对抗的过程,李青松并未对蓝图人隐瞒。

蓝图人们也真切感受到了之前那段时间有多么凶险。

一旦己方兵败,不管是主人,还是己方,都会沦为智械天灾的奴隶。

己方几乎如同走钢丝一般,险之又险的才争取到了这一段宝贵的发展时间。

如此,蓝图人们怎能不尽心尽力?

纵然己方科研实力弱小,人数也少,实在无法为主人的科技发展提供太大助力,但,查漏补缺,扫除主人科研体系的思维死角总归是能做到的。

于是,李青松冲锋在前,蓝图科学家跟在后方查漏补缺,双方科研力量便如此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当耗费几十年时间,规模庞大的质子衰变探测器终于建成之后,李青松留下了约1.2亿名克隆体用于日常研究及维护探测器正常运转后,转身便将大量的科研力量投入到了另一项极为重要的建设之中。

磁单极子探测装置!

磁单极子,是李青松现有大统一理论框架所预言的另一种粒子。

与正常具备南北极的磁铁不同,磁单极子仅携带一个磁荷,也即,它仅有“南极”或者“北极”。

磁单极子究竟是否存在,李青松并不知道。但至少此刻,理论框架预言了这种粒子的存在。

如果能验证磁单极子真的存在的话,那么,李青松的大统一理论框架便算是得到了极为重要的一次验证,框架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得到补充。

这一项探测的地位,与质子衰变探测的地位等同,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因为这两种探测将验证大统一理论框架的两个方面。

在李青松的理论之中,磁单极子在宇宙诞生早期数量极多,但到了如今,因为宇宙不断膨胀,其密度不断降低,单位体积内,其数量已经极为稀少。

同时,磁单极子的寿命极长,甚至堪比质子。

那么,探测磁单极子的装置便必须要具备两个特点,一,必须要足够大。

因为唯有足够大,才更有可能与存在于星际太空中,数量极为稀少的磁单极子发生反应。

磁单极子撞击一颗星球的概率,总会比撞击一艘飞船的概率更高。

第二则是,必须要能与磁单极子发生相互反应。因为唯有相互反应了,才能生成足以被观测到的现象,进而被李青松看到。

在这一探测领域,李青松决定使用一种新型的探测器。

这种探测器以氦元素的同位素,氦3为主。

在极低的温度下,氦3会进入超流体状态。同时再将其置于磁场之下,超流氦3会形成量子化的漩涡线。

假如此刻有一颗磁单极子穿透以超流氦3为主的探测器,其磁场会与氦3相互反应,导致氦3磁场产生极为微小的波动。

届时,通过观测这种磁场波动,李青松便能确认是否真的有磁单极子穿透了探测器,以及其性质究竟是什么。

与质子衰变探测器一样,磁单极子探测器同样对干扰极为敏感。但它又无法通过厚重岩层屏蔽的方式来排除干扰,便只能在分辨精度上去想办法。

于是,为了具备足够的精度,李青松便只能将磁单极子探测器也造的极为巨大。

在李青松的规划之中,第一代的磁单极子探测器,其总体积堪比一艘重型运输飞船,总质量达到了1000万吨以上,最长处甚至超过了一公里。

便在这样一台巨大的探测器之中,李青松将数百万吨的氦3灌注进去,展开了对于磁单极子的捕捉尝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