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227章 理论突破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27章 理论突破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23 12:1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亿载光阴悄然流逝,一直到今天,这颗磁单极子在日复一日的飞行之中,悄无声息的从李青松所建造的某一台磁单极子探测器的超流氦3腔室之中穿过。

它如同浪子一般,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几乎没有为这些超流氦3造成任何现实层面的影响,仅仅只是让它们的磁场轻微波动了一下而已。

之后,它再度头也不回的进入宇宙,继续着自己漫漫的宇宙旅途,可能一直到宇宙终结都不会停下。

发生在这个普通恒星系之中的事情,仅仅只是它几乎无尽生命之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而已,甚至于完全不值得被记住。

但就这小小的一次扰动,却被李青松记录了下来,进而成为了李青松突破科技障碍的关键支撑。

遥望着满天星河,李青松像是在追寻着那颗早已经远去的磁单极子的身影一般,久久没有收回视线。

“终于真正探测到了磁单极子,终于有了足够坚实的,足以证明磁单极子真正存在的证据了啊……”

仅仅这一瞬间而已,在科学层面,李青松所收获到的,几乎比过去所有时间的所有科研加起来都多。

因为这是基础物理层面的巨大发现与巨大突破。基础基础,顾名思义,它是后续一切科学研究与科学应用的支撑。

无论用哪种词汇来形容这一次发现的重大都不为过。

首先,李青松首次从科学上验证了强核力必定是可以与电弱力统一起来的。

这是科学层面的证据,而不是之前,基于宇宙之中存在强核文明这一现实,才让李青松确认强核力可以统一的社会学证据。

因为,磁单极子诞生于宇宙大爆炸极早期,约10^-36秒的时候。那时候,强核力必定还未与电弱力在一起统一着,只是后来才分化为两种作用力。

用科学术语来描述的话,便是SU(5)→SU(3)×SU(2)×U(1)。

正是这一过程导致了磁单极子的诞生。由此,李青松便可以直接认为,强核力在宇宙诞生初期,必定与电弱力统一着。

这算是一个直接证据。

是直接而不是间接。它的证明效应远超间接证据。

除了证明强核力可以被统一之外,它还证明了另一个理论。

宇宙暴涨理论。

李青松的科学体系认为宇宙是一直在膨胀的,并拥有众多观测证据,譬如红移。

但这些只是观测证据而已,而磁单极子的发现,却可以从科学层面证明宇宙暴涨理论。

原因很简单。依据现有理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磁单极子的数量应该极多才对。但为什么现在这么少?

很显然只可能是因为一个原因:宇宙暴涨。

宇宙不断膨胀,稀释了磁单极子的密度,它才会变得如同今天这么稀少。

就像一滴水融入海洋一般。

由此,通过测定磁单极子的密度,李青松便可以反推出许多事情,研究出宇宙在整个演化过程之中的各种变化。

甚至于等未来技术更加进步,对于磁单极子的测定更加准确,李青松甚至有可能以磁单极子为手段,探测并解读极为遥远的那些河系的变化,进一步增加自己对于宇宙演化的理解。

现在,李青松所需要做的事情很明确。

通过现有数据,进一步研究磁单极子的各种特性,以补充现有的理论框架。同时,继续运行这些磁单极子探测器,以图观测到更多磁单极子,收获到更多有关磁单极子的信息。

仅仅这一次观测而已,意义虽然重大,但很显然是不够的。

不过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毕竟磁单极子数量太多稀少,李青松不可能期望短时间内观测到太多个。

现阶段,却有另一件同样极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先去做了。

那便是质子衰变探测。

质子衰变探测与磁单极子、中微子质量大概可以视之为大统一理论的三个支撑。三者地位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磁单极子可以证明宇宙早期的对称性破缺,揭示拓扑缺陷;

质子衰变探测可以证明夸克与轻子在统一能标下的统一性。

中微子质量可以证明轻子数不守恒。

缺失了任何一个,大统一理论都会不够完善,不能被视之为真正统一。

这三者之中,中微子质量来源的研究更贴近理论层面,无需太多大科学装置的投入。

磁单极子的发现,与中微子质量来源的研究也有一定关系,但与质子衰变的关系更大一些。

因为现有的理论框架在磁单极子被发现之后,已经可以补足相当一部分了。而依据这一部分被补足的理论,李青松在质子衰变方面的研究也快速得到了理论上的突破。

现在,李青松知道,自己大概搞清楚为什么自己造了那么多质子衰变探测器,却仍旧无法探测到质子衰变现象了。

最新的理论研究显示,质子的寿命确实不是无限的,其寿命约在10^37年左右。

以这个寿命计算,自己建造的那么多探测器应该早就探测到了对应现象才对。

但……自己之前虽然预测对了质子寿命的大概范围,却搞错了一件事情。

质子衰变的方式。

基于磁单极子真正存在,且以当前磁单极子的特性为基础,对理论框架进行修正之后,李青松发现,质子衰变的路径并不是如同自己之前预测的那样产生光子,而是另一种全新的粒子。

一种静质量为零,速度为光速的类似光子的粒子。

这种粒子同样具备极强的穿透性,且因为质子衰变事件极端稀少,所产生的这种粒子便也极少的缘故,就算是在质子衰变探测器这种可以进行中微子探测的装置里面,自己探测到它的概率也极低极低。

毕竟一台探测器每秒钟进入的中微子数量何止千万亿亿亿颗,如此巨大的数量才产生了相比起来仅仅每天几十次撞击事件而已。

而这种粒子才多么一点?

依靠质子衰变探测器要探测到这种粒子的撞击事件,恐怕等到地老天荒都等不到。

那么,该如何探测质子衰变?

李青松犯了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