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232章 热寂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232章 热寂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24 16:40: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边全力进行着对这一次振动数据的分析,李青松一边抽调出对应的工业力量,立刻开始了更多台探测器的制造。

伴随着自己真正探测到了质子衰变现象,李青松知道,自己攻克大统一公式道路之上的所有根本性障碍已经全部被排除。

自己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按部就班而已。自己只需要建设更多的高压质子衰变探测器,一点一点的探测质子衰变的模式,搞清楚它的过程,弄明白它的数据,然后一点一点的补充到现有的理论框架之中,整套理论就将完善。

这接下来所需要走的道路固然也很难,且极为繁琐,无论工程量还是运算量都极为庞大,但只要走下去就一定会有一个确切的结果,而不再是像之前那样,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也不知道是否有结果会出现。

这一刻,李青松意识所在的那名克隆体将视线再度投射到了浩瀚无垠,满天星辰的太空之中。

探测到了质子衰变,这在科研上固然是一个极为巨大的突破,但它还同时意味着另一件事情。

宇宙的命运。

可以说,一旦确认了质子衰变,那么宇宙未来的命运,宇宙最终的结局会如何,李青松便也可以确定了。

热寂。

磁单极子证实了宇宙暴涨的真实性,直接证明了宇宙在不断膨胀。

质子衰变则直接证实,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能永恒存在的。

连质子都能衰变,还有什么东西能永远存在?

在遥远的未来,宇宙之中的氢气会越来越少。因为恒星主要以氢气为燃料。

它们会渐渐被转化为其余元素,最终,宇宙之中的所有恒星都将熄灭。

因为引力波和引力扰动的影响,行星、恒星残骸等,也将脱离目前的轨道,成为自由星体穿梭在宇宙之中,便连河系也将不复存在。

在10^37年之后,宇宙之中约有一半的质子会完成衰变。届时,便连恒星残骸和行星、小行星等也会解体。

因为组成它们的质子已经“逃逸”了。

如果质子不会衰变,那么基于自身引力,它们便可以几乎永远存在下去。

但很遗憾,此刻李青松已经证实了质子会衰变。于是它们的命运,宇宙的命运便已经注定。

在遥远的未来,宇宙之中所有宏观星体会全部解体。便连黑洞也会因为霍金辐射的存在而缓慢消失。

宇宙之中最终只会剩下光子和轻子,变成一锅几乎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浓稠的“汤”,然后永远存在下去。

在这里用“永远”这个词汇似乎不太准确。因为这是一个描述时间的词汇,而在一个永远不会再发生变化的宇宙之中,时间已经没有了意义,或者说,时间已经不复存在。

遥望着满天星辰,看着一颗颗绚烂的恒星,无尽的星辰,看着壮美的河系,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再伟大,再壮丽的存在,都抵不过时间的流逝。

而造就这结局的,却仅仅只是因为小小的质子而已。

“至少10^41年之后的事情,距离我太过遥远了。”

李青松感叹着:“现阶段,还是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先完成到强核文明的突破。

毕竟,此刻距离智械天灾舰队去而复返可没有多少时间了啊……”

一边进行着庞大的科研攻关任务,李青松一边开始了规模巨大的建设。

于是,一台台的超巨型质子衰变探测器建成,高达数百亿上千亿吨的超纯氢气被灌注了进去。

那种因为质子衰变而引发的轻微振动,便一次次的被李青松观测到。

基于不断改进的探测方式,通过对于这些振动的观察,李青松渐渐了解了质子衰变的具体模式。

虽然未能真切观测到光微子,但通过间接手段,李青松仍旧精准测定了光微子的性质,并将其补充到了现有的理论框架之中。

于是,李青松的大统一理论渐渐完善了起来。

一直到此刻,李青松终于有了足够的数据和方法,终于真正将大统一能标的精确数值计算了出来!

所谓的大统一能标,便是在哪种能量强度下,强核力才会和电弱力统一起来。

很显然,唯有确定了这个数据,李青松才能展开粒子对撞机的研发,尝试将这种能级复现出来,真真正正在实验之中观测到三种基本力统一的现象,并观测到随着后续的能级降低,三种基本力分离的过程,以及这过程之中诞生的种种亚原子粒子,真正搞清楚它们的机制与原理。

要实现如此之高的能标很显然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宇宙大爆炸刚刚发生数亿亿亿分之一秒时候的能级,岂是轻而易举就能复现的?

当然,能量总量上李青松是不必复现的,只需要在一个极小的尺度上复现能级即可。

否则别说李青松了,恐怕就算是李青松知晓的,那个可以以超新星爆炸为武器的超级文明,又或者改造了一整个河系的魔眼文明都不可能做到。

通过一系列计算之后,李青松有些牙疼般吸了一口凉气。

计算显示,以李青松现有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确实有实现这种能级的能力。

只需要建造一条总长度达到了1000公里、由100座大型核聚变电站供电、总质量达到了4亿余吨的粒子对撞机即可。

这可不是主要由外部装甲和内部机械结构组成的飞船可比的。

这4亿余吨的质量,几乎80%以上都要由极为精密先进的仪器构成。

其制造难度可想而知。

“4亿余吨的粒子对撞机啊……换成普通的电弱文明,恐怕得建设个几百年时间,还得全力以赴才能建成。

就算换做我,在同时进行其余方面建设与科研的状态下,没有个十几年时间也完不成。

科技的发展,还真是艰难啊。”

李青松感叹着,再度挑选了一处适合建造的场地开始了建设。

十几年时间悄然流逝,这一台前所未有的巨型粒子对撞机终于建成。

一切检查调试完毕后,李青松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第一次粒子对撞实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