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的元首……在土耳其部署的三个步兵师,我们是不是要调回来?”里宾特洛普听到了这里,也就知道阿卡多的打算了,元首希望土耳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顶住盟军的进攻,至少在东线战斗结束之前,德国都不会抽调多余的力量,来支援土耳其了。
阿卡多似乎是没有听见里宾特洛普的问话,长时间的沉默着。不过他确实听见了,所以在半晌之后,终于开口回答了属下的问题:“有的时候,为了帝国的利益,值得牺牲一些人。”
似乎是在说服自己一样,也似乎是在做一个解释,总之阿卡多这么说完,又开口补充道:“我已经下令让舍尔纳将那三个步兵师的连以上指挥官全部都抽调了回来,希望这个命令还来得及吧。”
他终究不是那些冷血的政客,不愿意把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就这么随随便便丢弃在战场上。可是他也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大学助教了,所以他选择用一场牺牲,来换取更大的胜利。
可惜的是,他的决定还是晚了,盟军在6月4日突破了土耳其的防线,从侧翼合围了德军三个师步兵,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以至于美军都一度打算放弃包围,放这些德军离开。这位元帅看着阿卡多,语速不急不缓的继续说道:“进军莱茵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攻占波兰,打败法国,登陆英国,反击苏联。哪一场战争我们是拥有绝对把握才发起的呢?”
“您带着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就是我们第三帝*人用无数个胜利堆砌起来的骄傲!我只想对您说这么一句: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至今还没输过!”勃劳希契元帅说到这里,立正敬礼,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是啊,这就是德军的骄傲。他们追随着自己的元首,从波兰一路走来,单纯从战争高度上来看,他们似乎还真的没有输过。虽然在库尔斯克、在挪威、在土耳其有过挫折,可是这些失败都在敌人的领土上。
阿卡多点了点头,轻声对自己的元帅说了声谢谢:“我知道了,谢谢你,我的元帅。”
他说完就没有再说其他的话语,因为勃劳希契已经告诉了他他想要的答案。德军在整个巴尔干地区拥有兵力超过60万,这些部队只要抽出10万人来,就可以像美国和英国那样,摧枯拉朽的一路打到伊斯坦布尔。而且阿卡多对****充满信心,至少****的j集团军要比美国英国那10万乌合之众,战斗力强大得多得多。
等勃劳希契出去之后,阿卡多仿佛闭目休息的时候,突然对身边正在按捏他肩膀的安娜吩咐道:“安娜,以我的名义拟定一份电文,送到最高统帅部去发给隆美尔元帅。内容如下:立即想办法发动一次进攻,扫荡一些重要一些的城市,然后稳住防线,赶回亚历山大去,接待我送过去的那些犹太人。”
自从德国人进入中东以来,本土的犹太商人们就有点儿坐不住了,他们迫切希望德国人可以立即履行诺言,为他们在原来的家乡寻找一片建国的乐土。
阿卡多并没有打算赖账,他也非常愿意帮助犹太人建立一个中东国家。并非是这位元首的乐善好施,而是这么做符合整个第三帝国的根本利益。
一旦帮助犹太人真的在中东站稳了脚跟,那么至少阿卡多可以立即拿到两笔存款作为好处:第一笔存款就是美国方面的犹太人会出现分歧,导致美国总统的支持率出现下滑,着明显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第二笔存款则是犹太人在德国的一大批工业产品,还有之前的贷款——这个庞大的亏空将不用堵上就自动消失。
之前提到过,德国发动战争扩充军备的资金一大部分来源都是依靠借钱或者提前分赃,还有米福券等手段筹措的。现在有一部分借来的钱还有分出去的赃款不用偿还了,这对于恶性循环中的德国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所以阿卡多答应了犹太人的使团赶往埃及,进而到前线去考察一番的请求。这件事要交给隆美尔这个元帅去办,也显得德国方面正式一些。
而命令隆美尔想办法局部进攻一下的原因,则是尽量帮土耳其分担一些压力,毕竟土耳其是一个重要的轴心国盟友,直接把它推到盟军那边,显然是一个极其不明智的选择。阿卡多希望可以略微稳住土耳其,来尽可能的拖延它另谋出路的时间。
至于阿卡多问勃劳希契土耳其和意大利同时出问题的时候,德国能否应对,那就纯粹是做最坏打算的意思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德国也不想同时失去轴心国内的两大盟友。
“我明白了!亲爱的。我这就去准备这份文件。”安娜停止了按阿卡多肩膀的动作,这种事情并不是她这个秘书需要做的事情——当然,她和阿卡多的关系可不只是秘书和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