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多安静的坐在椅子上,听着陆军总参谋部的勃劳希契元帅汇报n集团军的伤亡数字,以及前线部队的兵员补充情况。
一万多名士兵的伤亡,却没有让部队推进超过一公里的距离,这种情况第一次出现在德国陆军将领面前。如此巨大的损失让人们不约而同的想起了凡尔登还有索姆河,那种深深的战壕还有无边无际的铁丝网,如同冰冷的铁板一样,让人的记忆满是创伤。
“我的元首,我们预计在斯大林格勒损失超过20万人,可是目前来看,这个数字可能远远不够。有可能伤亡会超过30万人,甚至是40万。这种情况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请您是否考虑一下总参谋部的备选计划,勒令n集团军停止进攻?”勃劳希契合上了手里的资料,对微微眯着眼睛听着他念文件的阿卡多问道。
任何聪明人都不会让自己被同一个石头绊倒两次,更何况是一直以聪明绝顶自诩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他们对任何失败的记忆都深恶痛绝,对略微有一点儿问题苗头的事情,都倾注十二万分的关心——这些固执严谨的日耳曼人总结归纳数据,反复的研究和推演,生怕再出现一次他们计划外的麻烦。而且你是知道的,斯大林格勒巷战中,我军的损失比例不会高于七分之一。这是计划好的,没有什么值得反复说了。”
是的,那些阵亡的部队,很多都是只训练了二十几天的苏联大清洗运动留下的犯人,还有一部分来自乌克兰的志愿兵。用这些人去填斯大林格勒的坑,这是德军高层已经心照不宣的共识了。
想到了这个之后,勃劳希契的心情略微的好了一些,毕竟牺牲的是外国人,还是一群年轻的德国小伙子,这对于一名德国高级将领来说,其实是有着本质性区别的。至少在勃劳希契看来,德国的部队都是精锐,是不能轻易挥霍消耗的资源。
“但是,我的元首。”他想了想才略带疑惑的开口,语气已经不如刚刚那么强硬:“即便是盟友们的兵力,我们如此挥霍,也并非是有必要的……”
“削弱盟友,才能维持我们的统治。”涉及到这方面,阿卡多就比勃劳希契专业的多了。他将屈希勒尔的报告交给勃劳希契看,主要是让元帅看看,基本战术有什么问题,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夺取斯大林格勒!”
屈希勒尔的战术无非就是一个街区一个街区的肃清斯大林格勒。如果硬要评价这个战术安排的话,唯一准确的形容词就是呆板。中国满清末期有一个叫曾国藩的湘军创立者,他针对太平天国拟定的基本战术就是“结硬寨、打呆仗”,结果这套战术被80年后的屈希勒尔几乎全盘山寨下来,写成了报告交给了阿卡多。
屈希勒尔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划分成了无数个小块,然后每一个每一个小方块肃清争夺。以重兵扼守前线地区,与敌军反复争夺。他的计划甚至连一个区域争夺几次,最能消灭对手的兵力,都精确的推算出来了。
他还大胆的劝说阿卡多启用特种部队,在肃清敌军的小区域内进行反复清剿,避免敌军利用下水道等设施渗透破坏。为了对付苏军的这种战术,他建议使用小股精锐部队拖住对手,然后用大部队合围歼灭。
另一方面,屈希勒尔不在乎罗科索夫斯基反扑,他甚至觉得反扑会给苏军造成更大的伤亡,所以他大胆的推测,罗科索夫斯基一个月之内就会放弃大规模的反击这种手段。这位德国将军笃定德军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进而全面占领斯大林格勒,是最节约兵力也最快的作战方式。
他预言,苏军会拼死防守斯大林格勒,并且企图在这里坚守至少半年以上。为此苏军投入的兵力应该超过100万。但是当整个城市已经化为废墟的时候,苏军的优势就将彻底失去,那里将变成德军历练出来的30万步兵精锐,纵横驰骋的地方。
而在他的报告中,为了在斯大林格勒锤炼出这30万精锐步兵,即便是损失30万人,也是值得的。至少他觉得,3个月打出一个百战精锐的n集团军,帮助德军稳住南部战区的最前沿,是非常值得的。
“抱怨损失,这是无济于事的。”阿卡多对这个在陆军中声望颇高的勃劳希契元帅说道:“你仔细研究一下屈希勒尔将军的前线作战报告,如果没有问题,我就让他按照这个计划继续进攻了。”
“计划本事没有什么问题,屈希勒尔是我和很多陆军高层看好的将领,所以作为前线指挥官,他拟定的作战计划无疑是没有漏洞的。”勃劳希契自信的直接回答了阿卡多的问话:“我只是担心,损失会让前线的士兵陷入恐慌,增加国内的厌战情绪。”
“趁早结束斯大林格勒,长痛不如短痛啊。”阿卡多叹了一口气说道。如果有选择的余地,他也不想正面进攻打最没有效率的城市攻坚战。可是现在的情况是,一切,都由不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