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99做汽车巨头 > 第274章 只要工具人够多,新车就可以够牛

如何在网上把话题热度给持续下去,曹阳绝对是比谁都更加有话语权。

星辰汽车想要走高端路线,肯定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曝光。

所以隔三差五的搞点自家的新闻出去,没有什么坏处。

不管是星辰1号对标宝马730,还是变速箱准备使用8AT,这些消息虽然不全是曹阳主动放出去的。

但是网上曝光之后,他却是没有安排人去压制。

甚至汽车之家还会跟风的曝光更进一步的一些消息。

这么一来,星辰汽车算是被不少网友给记住了。

不过,曹阳自己这段时间却是非常忙碌。

公司招募了一堆的工具人,在星辰1号的开发工作上面,自然也要出点成绩出来。

动力总成、底盘、车身、内装、外装、电子电器等几个设计部门,曹阳都是亲自参与了一部分的零件开发。

“曹总,新车如果一定要用空气悬架,那么前副车架最好就是使用双叉臂式结构,后副车架选用五连杆独立悬架。”

“这种情况下,才能适应空气悬架的需要。”

“否则像是麦弗逊结构,由于弹簧减振支柱与转向节为刚性连接,前悬架弹簧长度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前轮外倾角随之改变。”

“又因为下臂划出的轨迹是一个圆弧,前轮倾角随弹簧长度的变化是非线性的。”

“由于前悬架所常用的弹簧减振一体结构,在麦弗逊结构中需弹簧负担一部分侧向应力,这对于娇贵的空气弹簧增加了可靠性隐患。”

“而在弹簧减振器仅承担纵向力的双叉臂结构中,空气弹簧的处境自然会好得多。”

“并且由于有上下叉臂的存在,且叉臂与转向节为活动连接,前轮倾角的变化依然更线性可控,通常幅度也更小。”

荀启作为底盘部的部长,专业素养是毋庸置疑的。

你让他创新性的去开发一个零件,他可能不一定做的非常好。

但是按部就班的工作,或者说明一些理论的话,那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曹阳给星辰1号的悬架只是定了一个前后都必须独立悬架的要求,但却是要求使用空气弹簧。

所以荀启需要给曹阳说明一下底盘整体设计的逻辑。

之前各个零件的技术要求已经根据行业的要求进行了初版的设定,现在就要开始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零件上了。

原本大家觉得设定每个零件的要求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

但是现在开始设计零件的时候,却是发现还有许多更难的事情在后面等着呢。

整个华夏,现在还没有任何一家厂家具备空气弹簧的生产实力,曹阳又不想从国外进口,被人宰一刀,这么一来,底盘部这边荀启的压力就大了。

“空气弹簧赋予了车身高度、离地间隙和弹簧刚度的可调节特性。”

“同时可以寻求更优秀的刚度曲线、滤振表现等等。”

“通过改变气囊内的空气量,可以实现车身高度的升降可调。”

“这对星辰1号的豪华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既然要使用空气弹簧,就必须配备前双叉臂独立悬架,后五连杆独立悬架,那就按照这个方向去设计。”

“这两种悬架,虽然不是市场上主流的车型使用的,但是宝马、奔驰他们还是有不少车型选择了类似的结构。”

“底盘部就按照宝马730的结构来先设计,后面再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教。”

“至于空气弹簧,我直接带几个设计师一起去开发。”

有些零件怎么设计,曹阳不会去干涉。

但是一些关键的零件,关系到了整个车型的商品性,那是一定要上的。

空气弹簧就是其中的一点。

“相比普通钢制弹簧,空气弹簧不存在机械摩擦导致的噪声,空气自振频率不随载荷增加而变化的特性,对于提高NVH表现也更加友好。”

“如果星辰1号真的要搭载空气弹簧,对提高车型的豪华感来说,确实是很有好处。”

“曹总,您放心,前后独立悬架方面,我一定不掉链子。”

荀启看到曹阳把最难的空气弹簧开发工作揽过去了,自然要赶紧出来表态。

要不然什么工作都做不好,要你干什么?

“悬架的开发,相关参数的调整非常的关键,如果其中碰到什么问题,及时的上报。”

招募了那么多的工具人,活肯定是要安排下去的。

大家把第一版本的零件开发出来,曹阳再提出一些改进意见的话,就正常很多了。

要不然什么东西都是曹阳自己拿出图纸出来,不现实不说,也显得很奇怪。

……

“曹总,从软件模拟的数据来看,这个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比电装和法雷奥的类似产品相比,要强了至少两成,跟京滨的空调比起来,更是强了一半。”

“我觉得完全可以按照这个图纸,让南山汽车零部件那边开始进行样件的试作了。”

星辰汽车内装部,彭长宜对着电脑,给站在自己身后的曹阳说明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案。

虽然各个车企在宣传自己的车型的时候,很少会拿空调说事。

但是开过车的都知道,如果大热天的时候空调制冷效果不好的话,那是非常让人不爽的。

像是羊城本田的雅阁,虽然消费者对它的评价很高,觉得外观和配置都跟国际市场接轨了。

但是在空调的制冷效果方面,汽车之家的论坛上面却是有非常多的吐槽。

另外一个跟制冷效果相提并论的就是噪音了。

特别是高速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噪音大。

星辰汽车要做的是豪华车,空调制冷效果自然是不能成为让人诟病的对象。

要不然上市前期做了再多的努力,后期都很容易把口碑给败坏掉。

“这个空调压缩机的相关技术,记得及时去注册专利。”

“我们这套制冷系统的效果好,最关键的就是空调压缩机的性能足够好。”

曹阳这一次是把后世电装提供给雷克萨斯的空调主机技术给“开发”了出来,跟现在行业内的量产产品比起来,效果自然是杠杠的。

其实汽车的制冷系统的运行原理很简单,与家用空调不无二致。

制冷依靠的制冷剂,也就是四氟乙烷的形态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吸热而降低蒸发器的温度。

压缩机启动驱动制冷剂流动,制冷剂被推到冷凝器降温,随即到干燥罐和膨胀阀的位置变成液态。

当四氟乙烷变成液态之后则会进入低压部分,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蒸发器的温度肯定是高于零度,而四氟乙烷的沸点是﹣26.2℃。

很显然,蒸发器的温度是远超过制冷剂沸点的。

此时,制冷剂就会以吸收蒸发器热能的方式瞬间沸腾,蒸发器则会因热能流失而降温。

最后由风机将热空气吹过低温蒸发器,蒸发器吸收空气温度创造出“冷风”,这是制冷的流程。

可以说,这个原理一点也不复杂,随便一个零部件企业都能搞明白。

甚至冷凝器以及膨胀阀、管路等零件,技术门槛也不高,不少华夏企业都能生产。

但是空调压缩机的话,那就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做好很难了。

这一次星辰1号的制冷系统效果好,就是因为空调压缩机足够厉害。

“曹总您放心,法务部现在有几十号人,专职负责给各个研发部门去注册专利。”

“我们不仅在国内注册专利,在美利坚、东瀛、高丽、欧盟等处也都有注册专利。”

“越是重要的零件,越是会尽可能的去注册更多的专利,形成专利壁垒。”

“今后其他零部件巨头如果敢告我们侵犯了他们的专利,我们也能很快就找出一些对方侵犯我们专利的证据,让大家不敢轻易的再拿专利来对付我们公司。”

彭长宜显然对曹阳的一些做事风格和要求有专门的研究。

星辰汽车要把大部分的核心零件抓在自己手中,不可能一点都不侵犯别人的专利。

哪怕不是那么明显,人家要跟你打官司的话,肯定能够找到一点把柄。

而星辰汽车采取的对策就是自己也注册足够多的专利,到时候要打官司就来一个大锅烩。

我是被告,我也是原告。

大家耗着呗。

……

“曹总,星辰汽车研究院现在已经有超过1000名研发人员了,是不是可以暂时控制一下招聘节奏?”

刘友梅这段时间也是忙的一塌糊涂。

南山集团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非常的旺盛。

这就需要人事部不断地展开社会招聘,甚至跟猎头合作去招募一些人才。

这每周都有几十号甚至上百号的人入职,让刘友梅也是充分的感受到了压力。

“一个汽车公司的研究院,只有1000人够干什么?”

“你去看看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大众汽车、丰田汽车的研究中心,有哪个是少于一万人的?”

“虽然短期内我们不需要跟他们比,但是至少要有两千名研发人员,才能满足我们的设计需求。”

“各个系统的零部件研发、测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你们大胆的去挖人就是了。”

虽然最近已经因为挖人的事情被不少公司的老总给投诉了,但是曹阳并没有打算收手。

像是春城汽车和西风汽车这些公司的研发中心,倒是养了不少人,但也没见他们出什么像样的成果。

自己要是能够把其中一部分有实力的人才给利用起来,也算是为华夏汽车行业的发展做贡献了。

汽车强国,单纯的靠生产汽车,肯定是没有办法强国的。

需要从各个零件到设备,全方位的努力,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强国。

就像是南山特殊钢、南山轴承、南山半导体事业部等领域的努力,最终会影响到各行各业,从而让整个华夏的实业都能上一个台阶。

当然了,这个过程肯定是很漫长的。

毕竟南山只是一家企业,放在一个国家来看,是非常渺小的。

……

“王总,我最近留意了一下,南山集团今年的专利注册数量,是整个岭南省当中最多的。”

“就连华威今年的专利注册数量,都比不上他们。”

“这跟他们最近两年大范围的扩张研发人员的数量,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

“据说整个南山集团,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超过5000人了。”

“我觉得公司是不是也需要考虑一下扩充研发人员的数量?”

梁传庆今年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除了F6车型之外,他们也在同时开发两款新车型,其中一款再过几个月就可以上市了。

剩下一款明年也可以上市。

但是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却是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所以他一直都想要扩大研发人员的规模。

只是他也知道比亚迪的整体利润率不是特别的高,现在的研发人员数量也不算小了。

如果继续扩充的话,肯定是要有充分的理由。

南山集团大量注册的专利,现在是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

“在南山出现之前,华威是我见过的国内最重视研发工作的企业。”

“我也是知道研发工作很重要,但是研发和产出必须要有直接的联系,要不然我们公司是没有办法一直支撑大量的研发投入的。”

“现在的研发人员数量已经不少了,如果第二款新车型也能成功,我同意你再招三百人。”

比亚迪的汽车,许多零部件都是从南山集团等供应商处购买的。

在车型的研发上面,需要的人员数量自然就没有那么多。

就像是开发变速箱,如果你要自己搞,那么至少要有一两百人的开发团队,才有可能搞出点东西出来。

但是如果你直接购买变速箱的话,那么有个十来号人负责产品测试和匹配就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国内自主品牌的研发人员数量,普遍都不多的原因。

从整车外观到各个零部件,真正自己设计的就没有几个。

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研发人员?

卖一辆车也就是挣个一两千块钱,哪里有那么丰厚的利润去支撑大量的研发投入?

但是你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又怎么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