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琛爷,你夫人又去天桥摆摊了 > 第127章 隐士

琛爷,你夫人又去天桥摆摊了 第127章 隐士

作者:夏日粉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1:43:06 来源:笔趣阁_www.52wx.com

沙洲布政使衙门。

“沙大人果然妙算,知道他们会去青鸾书院,且会从后门进入,咱们一早埋伏在那儿的人才有了大用处。”

一个面孔粗黑、大嗓门的差役不住地恭维。

沙洲布政使沙启烈肤色黧黑,面皮粗糙且泛着红血丝。若是换上农夫的粗布衫子,俨然就是当地最常见的劳作在黄土地上的乡民。

但熟悉他的人,谁也不会将老农与他产生任何联想。

此时在这大嗓门差役的恭维下,沙启烈面色依旧沉沉,皱着的眉头没有丝毫纾解。

一旁的张吏员向着差役挤挤眼,差役受到提醒忙接着说道:

“使团住处及其周边、自驿站到书院的路上,属下提前十天带人肃清,等闲的民众不会在使团的人面前出现。”

听到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张吏员又瞪他一眼,这句话真不该说。

他打了个哈哈,“当然,昨日夜间那几个乱嚼舌根的小摊贩已经处理了,也是属下愚笨,没料到那三个小兵竟走到那么远的地方吃饭,谈起了闹鬼的事。”

他们要挟民众不许提起粮食之事,但那晚使团的兵士与那商贩说的是青冥山闹鬼的事。

但是,对于沙大人来说,他要瞒住朝廷的除了青冥山上的事,就是粮食的事。为了养青冥山上那群人,沙洲的粮食不怎么够吃,百姓们对官府怨念很深。

沙启烈摆摆手,神色和缓看向那差役,“你的差事完成的很好,待使团一走,功劳簿上我自然会给你记上一笔的”,他手一挥,“你先去罢。”

差役心中大喜,又磕了头才默默退去,关上房门的一瞬,听到沙启烈冰冷的声音:

“青鸾书院那个书生,他不会说些什么吧?”

差役不敢多听,沿着甬道向外走去。

心中稍有些不安,那个青鸾书院里的老实书生,可是沙洲的大好人,今日连京中的两个大官都专程去拜访,想必在京中也是有些身份的。

这种人和沙大人有何瓜葛呢?

他身后的书房里,窗台明净光亮,上好的黄花梨木桌椅泛着厚重宁静的光晕。

张吏员的一只手按在书案一角,“不会”,他断然道,“那书生绝不会知情,他日日自闭在书院的。”

他的话只说了半句,沙启烈却已经放松下来。

那书生的确不会知情,因为青鸾书院中接触到他的学生,全部都是他们精挑细选的“自己人”,为的就是将那老实书生与外界彻底隔绝起来,对他们所做之事一无所知。

“这个人不能明着除掉,留着总归是个隐患”,沙启烈笑笑,嘴角一丝阴狠,“幸好京都及时递来了好计策,从他身上下手,咱们也终于能对这个眼中钉动手了。”

张吏员拱手一笑,“大人放心,人已经安排好,这两日怕就是能凑齐了。”

沙启烈按按发红的双眼,“那么眼下只剩粮食这一件事了”,他摊开手露出掌心里薄薄一折信笺,“京都来信,是既然举事在即,就趁着天暖之前多收些粮,一部分消耗,一部分作为储备。”

今年收成不错,如今与土奚律互市一开,粮食一定能卖上好价钱。目前只是天寒路滑商队南行,待春日回暖,必定有大批民众卖粮,到时落到他们手中的恐怕就更少了。

因此,天暖之前多收粮食是必要之举。

听到“收粮食”三个字,张吏员眉毛一颤,别人听不懂,他却最清楚沙启烈所谓的“收粮食”究竟是要做什么。

他艰难地开口,“这事做着风险太大,从前零零星星偶尔为之还好,要按京都来信的指示,大人怕是很难做,还不知会出什么天大的事来。”

沙启烈紧皱眉头,望着手掌里折起的信笺呆愣半晌,终于下定了决心,“做吧,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风险越大,功劳也越大。”

他攥紧拳头咽下另外半句话,京都那些人的命令,违抗了是什么下场?还不如现在冒险一搏。

这既是京都那帮人最大的资本,在举事之前,若他沙启烈出了什么事,京都的人自然要千方百计为他奔走遮掩

*****************

羊肠小道的尽头是几间茅草屋,草屋旁围起一圈树枝扎起的栅篱。

栅篱的外围另围了几个小圈,分别关着两头羊,几只鸡和一群鹅,不远处还有一方小池,蓄水不多,灰黑的湿泥之上零星撑着几株枯荷,别有意趣。

呵,李冲远远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由心底暗赞,这是真的隐士。

与一路行来所见的颓败荒芜景色相比,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

“此处可堪入画,多好的田园归隐场景,读书之人的居处当如是。”

费文理两手撑着后背,喘了几口气,眼睛里却闪闪发亮。

李冲心里暗笑,文人哪,见到这样的图景,辛苦走山路的力气总归没有白费。

武人林世蕃此时仍然气息平顺,一手悠然搭帘眺望,“这小院真不错,我要回家搭一个一样的。”

费文理眨眨眼一笑,李冲把头埋低,他虽然不懂费文理话里的读书人情怀,但是很清楚林世蕃接的这句话里没有什么情怀。

京都林府所在寸土寸金,要是再扩建起来依样搭个这样的院子,应该逾制了吧……

一名老仆嘴里咕咕咕咕地叫着,手伸到木片钉好的鸡架中摸出两枚鸡蛋,轻轻放入脚边的竹篮里。

那篮中已放着几把青菜和几个橙红的柿子,费文理看着茅草屋檐下的老翁和竹篮,眼睛弯弯,深觉触目皆可入画。

老仆望见走近的几人,也不认生,眉开眼笑地迎上来,又向院子里喊道:

“少爷,客人来啦!”

费文理疾步上前拉住那老仆笑道:

“德老伯,多年不见了。”

林世蕃也向那老仆微笑颔首,见此情形李冲更不敢托大,赶忙拱手施礼。

院内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迎上来,他身材颀长面貌清雅,身上的旧灰布长袍一尘不染,已被洗的发白。

与三人一一见过,举止得体,风度磊落。

这样的风采,真像一个人,李冲揣度着,不久想法便被引证。

几个人被引至房中,这茅草屋显然很少待客,屋中仅简单摆着几架书、一张书案、一把椅子。

李冲还注意到窗台上下摆放了一大一小两个粗陶罐子,错落插着芦花和不知名的黄紫两色小花,让整个房里亮堂不少。

但是,嗯,直觉上也让人觉得突兀不少,不太像是三十多岁独居男人会有的心思。

他们进门后,德伯端来火盆架起柴堆,又找来几张竹凳,众人便围坐在火盆边取暖聊天,德伯和德嫂进了厨房开始张罗。

几人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李冲注意到,这清雅男子与林、费二人都很熟络。

他称林世蕃为兄长,仿佛是因家中长辈有交集。称费文理则用他的字号,是平辈文友的交情。

李冲与人不相熟,只是静坐微笑,偶尔颔首称是。

言谈半晌,费文理望着那清雅男子,口气柔和却略有责备,“过年也不回京都,老师和师母一定惦念得不行。”

呵,果然是文阁老的家人。

文阁老为官清肃刚正,虽为三朝帝师,生活却十分俭素克制,至今在京中的居处也不过是偏远地界的一座两进院落。

他育有两子,长子文非汝长于乐理,一手古琴在天下士林人中颇有盛名,生性疏狂不喜官场,如今偕家小在祖宅生活。

次子文非吾自小便有神童之名,能诗能文,当年人人都觉得他能科举中第继承父志,谁知在进士及第之后他的选择也令天下人哗然。文非吾自请离京归隐,说修书注典、教书育人才是他的志向。

眼前的公子,想来便是那次子文非吾了。

竟然是到沙洲这么偏远的地方来做了个教书先生,想想方才经过的青鸾书院,那么破败寥落,想必也没有什么学生。

当时李冲还是家中斗鹰走马的纨绔,听闻文阁老两个儿子宁肯籍籍无名也不入官场便十分不解。

如今看来,着实便是当时文人们所传颂的大家行径吧,不过他仍是不太懂的。

德伯老夫妇两个在柴火旁支起一张小桌子,摆上饭菜,李冲拿出带来的好酒,几人围坐在桌前饮酒谈天。

米粥的口感粗糙,手中的面饼也是略有些涩味,三盘菜里两盘素蔬一盘炒蛋,拿来待客的东西尚是如此,这文二公子的日常饮食可想而知要为难到什么地步。

果然,林世蕃艰难咽下一口面饼之后,便皱起眉头,“非吾,这些东西也不能日常吃啊!”

他在军中长大,自然知道粥中是糙米,面饼中掺杂着糠,这种东西只能勉强果腹,完全不顶饿。可以想见文非吾这样的七尺儿郎吃着这样的饭餐,每日大半时间应是在饥饿中度过的。

文非吾吃得津津有味,对林世蕃笑道:

“这些东西口感确实不好,但对人身体十分有益,你瞧德伯老俩,跟我住在山上,越老越精神。”

他这话说得风趣实在,德嫂却翻翻白眼,“少爷自己食不果腹,还拿粮食接济邻居呢。”

她就说嘛,孔圣人也得吃饱饭才能做圣人啊,文家虽不是锦衣玉食,但也不至让自家少爷受这样的罪。

德伯在后面戳了下德嫂,德嫂回头进了厨房,德伯只得尴尬地笑几声,“少爷说的没错,我现在走山路有劲得很,比半大小子们也不差多少。”

桌旁诸人一时默默,费文理有些疑惑,“办书院、当先生,总有束脩啊。”

林世蕃和李冲顿时恍然,是啊,教书育人是收费的。

文非吾淡然,“北地风气,读书人少,何况我也不图这个。”

德伯在一旁默默,家中略有些困难的,他都恨不得贴补人家,哪里还会收束脩?但是这年头家境富裕的,又有几个愿意吃苦读书的。

文非吾话锋一转,面露忧色,“这两年沙洲地界的民众少了许多,说是生计艰难举家迁走了,有些小村落更是举村外迁”,他自嘲一笑,眼中悲凉一片,“活下来都艰难,读书大约是奢求了。”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院外隐隐传来沙沙的声响,此时屋内寂静,声音落在众人耳中分外清晰。

大家转头向院子,木篱栅外有一素衣女子,捧着一大把紫色的小花,转眼间已进了院门。

她抬目见屋中有客,所有人正在看着自己,也吃了一惊,十分羞涩地停下脚步,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