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宝瞳 > 第九百四十七章 秦十二金人(上)

宝瞳 第九百四十七章 秦十二金人(上)

作者:东人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09 19:59:03 来源:小说旗

第九百四十七章秦十二金人(上)

……

为了自己的嗅觉考虑,刘东还是抓紧用舍利元光把木箱和腐烂的稻草全都清理了一下,总算是让自己的鼻子舒服了一些后,刘东不禁聚睛朝眼前仿佛八仙桌般大小的巨大青铜头颅看去。

青铜头颅五官清晰,脸型略宽,唇角和下颚的位置留有短髯,头发挽成一个发髻捶在脑后,人像双眼直视前方,神情严肃而又坚毅,仿佛任何事情都不能够难道他!

也许是因为时间久远的关系,青铜头颅许多地方已经是锈迹斑斑,不过明显能够看出后期经过精心的修补,所以这件青铜头颅上并没有太大的缺损。

但是等刘东看到它颈下明显的撕裂痕迹后,眼中忍不住流露出一抹痛惜之色,很显然这件精美的艺术品,已经被人为的残损了!

仔细欣赏完这件精美的艺术品后,刘东并没有立即把它收进芥子空间,而是再次打开了旁边一个长5米左右,宽和高将近三米的巨大木箱!

刚才已经吃过亏的刘东,这次没有再让自己远比常人敏感很多倍的嗅觉再次受考验,拥有芥子空间的他很容易便把放在里面的东西拿了出来。

尽管已经通过舍利元光早就把它看在了眼里,但此刻这件高度近5米的青铜躯干出现在刘东眼前的时候,那种震撼实在是难以形容,太大了!

而且铸造技艺极其精美,躯干身上的铠甲以及花纹都表现的丝丝入扣,更重要的是上面还有文字!

文字是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小篆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因为刘东精通雕刻和书法,所以对小篆自然也是熟识,所以刻在这青铜躯干背后的文字他也认识,其内容便是:‘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最后四个较大的篆字为‘永镇于秦’!

看到这里。刘东便明白青铜头颅和躯干的出处了!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得甚为广泛。在传说中,他既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大英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另一面他几乎又成了暴君、残忍的代名词。秦始皇帝为了永世享用他的征战功绩,做出了种种至今在世界上仍记人叹为观止的壮举,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开的历史之谜,12金人的铸造便是其中的一个。

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难运输,而且他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且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

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贾谊的《过秦论》也有“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记录了12金人的故事。

当然,始皇帝嬴政铸造十二个金人除了收集天下之兵消除六国遗民造反的隐患之外,主要还因为秦始皇想要从宗周手中继承代表皇权的禹王九鼎,让自己的统治变得合理合法,就像商代夏,周代商一样,确立秦朝统治的正统性,但无奈天不遂人愿,禹王九鼎失落了!

所以,始皇帝嬴政便打造了十二金人作为镇国之器,取代禹王九鼎的作用,成为皇权正统性的象征!

《左传》——《鞌之战》中记载:“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司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代表国君的礼器和名位,不能够借给别人,这是国君的责任!

尽管这句话是孔子评价春秋时期卫国国君的,但也反映了当时先秦时代的礼制!

器与名,更形象一些,器就是封建时代皇帝的圣旨和官印,比如皇帝要册封一个亲王,册封亲王的圣旨和官印就是这个亲王的‘器’,而‘亲王’就是‘名’!

反应到先秦时期,因为宗周时期并没有纸的存在,所以流行金文,所谓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以这时候宗周的天子册封诸侯的时候,便用这种带有册封铭文的青铜器作为诸侯的‘器’,像卫国国君,齐国国君,这就是‘名’!

如果‘器与名’反映到皇帝身上,那么在先秦时期,从夏一直传到周的‘禹王九鼎’就是天子的‘器’,它代表宗周统御天下的正统性,而宗周天子就是‘名’!

所以无论是成就霸业的齐桓公,还是楚庄王,都会到周天子所在国都洛邑问‘鼎之轻重’!

而一统天下的始皇帝自然也希望能够继承禹王九鼎,确立秦的正统性。

但禹王九鼎失落后,便有了镇国十二金人来作为秦朝的‘礼器’!

只不过让秦始皇想不到的是,因为秦代的历史太短暂,十二金人作为镇国之器的作用并没有禹王九鼎那么深入人心,反而是和氏璧,也就是传国玉玺,在汉代以后取代失落的禹王九鼎成为历代皇朝正统性的镇国之器!

但不管如何,这十二金人仍然是秦代皇权的代表,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铸造的难度,工艺的复杂,都让它成为中国几千年来艺术品中不可置喙的巅峰之作,国宝中的国宝!

历代以来能够代表皇权的东西都是最珍贵的艺术品,就像人们对清代皇家玉玺的追捧一样,两千年前的十二金人同样也是众人追逐的顶级艺术品。

而此刻的刘东已经完全陷入了爆棚的兴奋和狂喜中,这种兴奋和喜悦甚至超越了之前所有的收获,就算是得到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的时候,他也不想现在这么高兴!

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十二金人中蕴含着封建时代的皇权,而对权利的追逐是任何一个男人心中最原始的**,虽然有大有小,有明显也有隐秘,但这种权力**却存在每一个人心底,刘东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他更喜欢这种代表封建王权的东西,那怕只是一个象征!

良久之后,等刘东稍稍冷静下来后,不禁伸手摸了摸金人后背的文字,同时暗道:“这恐怕是蒙恬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了!”

史料记载秦铸十二金人:“其胸前铭”;“铭其后”。意思就是胸前背后都有铭文,铭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书写。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将军。由此可见铭文档次之高。

等刘东小心的把巨大的青铜躯干翻过来后,果然发现在同仁胸前的铠甲上存在着密密麻麻的字迹,通体用小篆书写,其中的内容便是记载着秦国的历史,以及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的功绩和秦朝的主要政治主张!

全文只有899字,但古文向来讲究‘微言大义’。就像《论语》全文只有个字,大约相当于现今对开报纸一个版面的容量。但宋初名相赵普却用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李斯也是秦代名相,同样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这一篇铭文虽然字数不算多,但其中隐藏的信息量足够作一篇上百页的博士论文了!

更关键的是这些文字信息肯定能够填补一些秦代历史空白,甚至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空白,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刘东当然也清楚这些,不过他现在最想做的还是把这件青铜像补充完整!很快,刘东又从旁边的大木箱里找出了这件青铜人像的两条手臂,两条腿,以及最底下的青铜底座!

在地上摆放整齐后,整件青铜人像的形象也完整的出现在刘东面前!

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将铜人称作“钟”,那是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像钟的样子。将铜人叫“金狄人”,那是因为夷狄人是铜人的原形。翁仲即铜像。

陈直《三辅黄图校注》引《三铺旧事》中也记载:“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