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邓铮知道的比较迟。网上炒得最热时,他和蒋志鹏等主创正在幻萍的引领下,驰骋在大草原上感受郭靖、华筝、成吉思汗的荣光。
去的地儿信号不好,一直到返回驻地后,才看到急得跟热锅上蚂蚁般的徐涛。还有跟他一起过来的谈薇。
突然在这里看到谈薇,邓铮心脏猛一抽搐,刹那间竟有种吸不上气来的感觉,只感到脚下有些虚软——什么事居然需要小薇千里迢迢过来亲口述说,旁边徐涛又是这付表情,莫非是家里二老……
“小薇,你。怎么……”
邓铮涩哑的声音吓了谈薇一跳,她还以为铮哥哥已经知道了,是生生被气成这样,赶紧上前一步紧紧拐住邓铮的胳膊,柔声宽慰道:“铮哥哥别生气。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咱不需要跟这些藏头露尾恶语伤人的鼠辈一般见识……”
“嗯?什么鼠辈?”
邓铮一愣,揪紧的心也舒了下来,忙问道。
谈薇一看邓铮似乎并不知情,就挨着他身边坐下,将事情原原本本讲述给他知道。
原来《人造金梁》的长微博网上发酵后,徐涛立马意识到这事不小,背后可能也没那么简单,给邓铮打电话打不通,就马不停蹄直接飞来草原。刚好谈薇也打不通邓铮电话,向他问询。他琢磨了下,就把谈薇也给带来了。主要是平时见惯了邓铮在工作上雷厉风行、杀伐果决的作风。下意识里觉得他脾气略爆,害怕他被人这样犹如兜头淋粪般诬蔑指责,冲动之下会直接找人干架。
所以特意拉了谈薇过来帮忙安抚。
他也是考虑到这事虽然气人。但邓铮还真不能胡乱跟人开干。一则文人得有文人的姿态涵养,尤其是邓铮这样国民度很高的文化名人,还附带有民众对他形象的希冀,真吵骂起来,闹得乌烟瘴气的,不管结局如何都是输,还是无法挽回的输;二则没捋清楚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妄动不如观望。对方明显有备而来,万一不慎上了对方的狗当呢?尤其是在这种几乎没办法百分之百证明清楚的事情上面。更要慎之又慎!
邓铮倒没想到徐涛短短时间里就已经想了这么多,不过不是家里的事就好,神情一松,朝徐涛点了点头。又拍了拍谈薇的手,以示安慰。
这才拿起徐涛专门打印好的相关资料认真翻阅了起来。
类似这样的事情,他心里其实早有准备,何况前不久勾菡还特意打电话点了他一次,说最近听到有这种声音,所以心态还是很平和的。不仅如此,游子寒、马诗赋、李热、于中堂、司徒红豆、马如海、顾伟元等文化圈名人也纷纷转发支持。
声势浩大,称之为“撑妖行动”。
而李海洋这位本来就易冲动,一向以邓铮半个伯乐自居的好友,据说气得浑身哆嗦,大半夜披衣而起,打着喷嚏,吸着鼻涕,琢磨了两天,一篇犀利的反击文章磨了出来——
观英喆原文,貌似合理,但其实所有的分析都脱离了“准确”,用好下面这几招,你也能做出这样“精彩”的分析:
一是选择性提示、诱导读者的想象力——原文所述的所谓五条证据,其实每一条都存在多种可能和解释,但是文章作者故意把其它可能性统统忽视,只保留对自己最有利(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某种可能性,在逻辑上存在“选择性提示”的漏洞。
譬如,在英喆的原文中,并未直说金梁的小说疑似为其父亲邓海代笔,但是假模假样的举了两个文史典故的例子。
前一个“小桃无主花自开”。论断为:“这首诗极其冷僻小众,以金梁的年纪,学校里是不大可能接触到的。然而,三十年前的老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就是金梁父亲邓海读中学时,恰好却是作为课外阅读部分出现过的……”
第二个“乡下地方,只有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卖肉”。论断为:“据笔者了解,金梁家中没有江南人士,《射雕》写作前其个人也从未去过江南,按常理不应该对这些旧俗信手拈来。他家中唯一对江南比较熟悉的,则是其父邓海,早年是在江南水乡之地读的大学,还差点娶了那边当地的姑娘为妻”。
最后更是来了句“除此二例外,单单《射雕》一书中便还有几百处深埋的文史典故,如有需要,笔者可以一一称述。试问,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写出这种作品呢?”
这些字句,既让读者在脑海中自动浮现出作者想要的信息,又完全“不留把柄”。只要作者提示到位,读者的思路很容易会被牵引。
二是逻辑链条谬误——高二作文水平不出彩、大一写出精彩武侠小说、前后遣词造句用法有异……这些信息能不能推断出“金梁的武侠小说是他人代笔”呢?当然不能。
我们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类似八股文,它是有模板套路存在的。满分60分的作文,48分被称为优良线,也叫安全线。高考毕竟是一生大事,我想大部分正常人都会选择稳妥,不会轻易冒险,也就是说会收着写,难道要让金梁冒着得零蛋的风险挥洒一篇热血武侠吗?!肯定不能。
换句话说,能一直稳妥的把分值控制在48-52的优良区间内,难道不也是一种能力吗?
还有,纵观三篇作文,有能发现任何一处文字或语法常识谬误吗?
老师的批语“中规中矩,期待更多意外和亮色”,意思不就是“好啦小子,收束稳妥的过分了,稍微释放一下更好”?
三是肆无忌惮的用想象代替论证——英喆认为,“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新人,一边努力学习演技一边饰演男一号,还要有精力进行高水平的长篇创作”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他很英明神武的判断,金梁要想一边演戏一边写作,就只能找人代笔。
关于这点,我也只有一句话:这正是金梁为什么能是金梁,而英喆只会是英喆的原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