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 第212章 我不是万元户,我批发万元户

让主任就是来协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我这一年到处跑销售,江浙沪、粤东地区都跑得多,也接触过很多销售员、业务员,以及港澳台商,听他们聊起过很多别人比较先进实际的房地产经验,当然也有不少糟粕,我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吸收学习嘛,谢谢大家。”

众人是真的鼓掌。

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包括建筑学院、设计院能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各种辗转流传的老掉牙文献资料,偶尔有几本画册。

很封闭的。

那就开会说事。

在这家房地产公司建立前,整个江州主城区近两百万人口,统建、改建的住宅区大约是400余万平方米。

比出了名几代同堂的沪海这会儿的人均4.1平米,其实也差不多。

还是比较局促。

最大的问题当然就是除了那些老房子有点产权,这四百万平米基本都是福利分房制度。

要改变这么大的住宅模式,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三年前省里批准了四百亩土地开发计划,在市区开辟了几个地块搞房地产综合开发尝试。

让卫东坐在会议桌边,伸长了脖子看挂出来的地区分布图,很明显,去年他和李二凤、狗蛋送沈老三去医院,出来看见邮电大楼周围那一片的新房,包括自家现在租的房,都属于这一波综合开发的结果。

本质上还是相关单位的福利分房。

唯有这刚刚成立的新房地产公司,现在新修的住房准备对外销售。

关键是怎么卖。

按照目前核算出来的建筑成本价,哪怕不算地价,吃螃蟹的第一批不赚钱,差不多每平米也在300元左右。

一个稍微能住个小家庭的三十平方空间,不就得一万上下?

万元户都是要大张旗鼓宣传的富甲一方,有几个人能买得起这种房?

哪里去找几百个万元户?

哪怕有人提出过分期付款的思路,不按月还贷怎么办。

连工商银行都刚建立,建设银行还没影子的时代,大家对银行的认知还仅仅是个储蓄所。

压根儿没有征信系统的概念。

更何况卖房这种事儿才刚刚展开,要是贷款买房不还贷就把人从家里撵出去?

八几年大家都觉得做不出这种事儿,估计要被老百姓骂死,属于犯严重的错误。

而且已经预付的款项又怎么办。

所以真正执行起来很麻烦。

他们都给市领导汇报过。

反而是让卫东顺口给电话里解释,他是作为企业建房以后卖给员工,那就是从工资里面扣。

就不存在不还贷的问题了。

大家都很兴奋。

但也有转不过弯儿来的:“可这现在修出来的房子不是企业建的啊?”

让卫东无语:“就不能让企业先买了再卖给员工,或者企业就是这个贷款的担保人,由企业代收还贷款吗?”

众人连忙鼓掌:“这来自港台的经验就是好用!”

这特么是智商好不好!

然后又开始相互挠头该让哪家企业来冒这个风险,因为如果以后政策变了,或者试验之后没选这个方案,甚至否定了这种房产私有化的思路,揩屁股很难的。

建筑公司说自家工人没这么强的购买力,首付款好歹要一两千吧,拿不出来,而且哪怕十年十五年分期,每个月也要五六十块,不吃不喝了吗?

几家国企表示我们买下来问题不大,但要卖给员工很难。

大家的思想转变很难转过弯,尤其是排队排了十年终于该自己要分房了,现在突然要花钱买,那职工不得炸锅呀。

机关单位更不好买,体制内更不愿冒这个政策风险。

让卫东探头看看地图,还有照片,一百八十套三四十平米的新住宅楼,一共五栋楼,都是六层高的整齐排列。

集中在距离江南区十字路口中心区一公里左右范围,属于跟着经济开发区批下来后最新建设的建筑,未来哪怕拆迁,都肯定会值钱。

简单盘算下:“这个如果有银行贷款给我们,我可以买了原价卖给我的员工,因为我们现在现金流全砸到自家建房上了,所以最多能支付一成的首付款,整个过程建筑公司或者银行都能全程监督,我不赚钱,自家也不会要。”

大概就是每套一万元出头,首付十八万,再慢慢还一百六七十万利息也不高。

贷款做生意他绝对不干,但这种贷款买房没什么问题,而且这房他真是给自己的员工买。

再想有自家的房,这大老板也不至于跟三姑六婆似的职工们住在一起吧。

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银行马上拍板:“只要企业是担保方,我们绝对没问题!”

就像尤启立那边都能轻易拿到一百二十万的贷款,这会儿的银行是在拼命放贷挣业绩。

大家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又好奇:“你的企业才开工几个月吧,照相机厂也不在江州啊,职工们买得起?”

让卫东翻看照片:“卫生巾厂五月底开始生产,当时就有手脚麻利的阿姨能做到日薪三十元,六七八月稳定生产,我们还得控制员工不要拼命加班,江州厂能拿到五百元月薪的人数超过八百人吧,她们有很多就是住在江大后面的违建棚户区,本来就想调动一部分人手到江南区来担任新厂生产骨干,应该问题不大。”

五百元!

整个会议室都炸锅了。

几乎是十倍于现在城市普通职工收入!

民营企业这么赚钱的吗?

建筑公司胆子最大,马上探头询问能不能介绍家属来上班,其他人没好这么直白,但眼里肯定都是想的。

市里面的秘书还咳了两声控制现场:“这个收入情况合理吗?”

让卫东介绍:“首先我们尽可能让利给一线,就公司利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我们提供给全国供销总社的批发价,几乎等于不赚钱,但职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工价我们提倡多劳多得,大家可以试试看,就这么搓成卷,像大白兔奶糖那样包扎好一分钱,五百月薪差不多就是每天搓两千个,正常周日休息,纯体力劳动活儿。”

刚才还跃跃欲试都想介绍人来上班的冲动才消散不少。

这么累啊。

资本家怎么可能养闲人:“实际上按照我们跟市工业局的协议,是要推动全自动生产线进新厂,但这就意味着会少几千个就业岗位,到底选哪边,我们听市里面方针政策,我们的优势在于销售比较稳定,生产出来立刻就能卖,所以能让员工过得比较红火,每个月五十到一百的还贷问题也不大。”

银行完全放心了,那就跟市里面一样催促尽快签署交付,尽量赶在月底前把整个事件做妥帖。

让卫东简单:“如果需要,今天就能把企业购买的手续资金完成,剩下是要监督员工买房,还是需要员工搬家的喜庆场面?都能明后天完成。”

银行欢喜得马上通知开始做手续,市里面秘书也连忙去打电话汇报情况。

众人除了感叹有民营企业参与,这做事儿简单直接轻松多了。

就是忐忑这次倒是简单,下回怎么办。

毕竟这才六七千方,而市里面给下的任务是从这第一年三万方开始,以后每年不低于十万方!

哪里去找这么多“未来万元户”。

结果让卫东打电话给沈翠月把情况表述下,江湖妹立刻就说没问题,等她回应。

等这边把“贷款购买现房”的交易规则商量出来,那边已经回电话,有三四百名职工报名抢着申请购房!

而且还有相当部分没当班的职工,辗转听闻消息正在赶往办公室。

有心急的甚至想立刻到江南区来看新房。

只有长期住在阴暗潮湿的棚户区、违建房里,才会明白那种对崭新楼房的无限渴望。

厂里现在稳定的有五百元工资,首付一千八,每个月付一百多,十年结清尾款绝对没问题。

虽然老厂距离这边有十多公里距离,但只要未来搬到新厂,反而只有两三公里,那就彻底摆脱原本的生活环境,成了正儿八经的都市人。

这导致很多这俩月爆发期才加入的新职工,砸锅卖铁借钱也要凑上首付来买房。

等沈翠月用厂里的三部卡车把自己和满满当当的职工拉过来时,据说还有几百人在搭乘公交车赶过来!

整个厂区生产差点没瘫痪。

以前让卫东就觉得这帮老娘们儿工资太高,得想办法控制下,现在觉得后世五险一金、房贷压身的老套路还是有点道理。

不然这猛然阔绰起来的破落厂区里,据说已经开始热衷于打麻将耍钱了。

市里面都被这种旺盛的购买力惊到。

立刻指派相关部门过来协调、维护场面,新成立的电视台也要来拍摄盛况。

让卫东索性开车带着去新厂工地,让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的各位都能看到这里要修建的规模,也顺便叫走了还在这边争取融入工地的上百搬运公司人员,把十几辆车都跟着开到新建住宅区。

让刚刚加入的搬运公司人员,看看“财大气粗”的“公司前辈”们,真就是大妈过境!

差点没因为争抢这一百八十套房子给打起来。

最后是让卫东这老板拿着借来的电喇叭,要求大家还是给点面子,不要让人笑话:“接下来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在……江大附近开发新楼盘不就完了,还不用搬家到江南区来呢。”

房地产建设开发公司的老总也连忙表示没问题,就在江大附近,的确也有相关地块可以优先施工。

这才算是把几十万只鸭子嘎嘎嘎闹腾的场面压住。

但最后还是用抽签的方式才搞定购买权。

江州电视台当然全程拍摄了“万元户”集体购房的历史场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