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 第283章 我不是房地产商,我是攻坚脱贫小黑板

但是站在老领导的角度,又是那么理所当然:“你知道利害关系,又有资金实力,最重要的是目前你本来就在运行北较场城市开发工业园区,短时间内已经有了卫生巾厂和食品厂,还要输送大量劳动力去江州,那就更应该把住宅区修起来,这城市改造不就从你那边逐渐承担起责任帮我这边了?”

商州到现在,还能让民国题材的电视剧来取景,这事儿换个小心眼,简直有点打脸。

但对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城,这种改造成本可想而知。

恰恰是让卫东搞了那个工业园区,从自由市场到工厂都运行了小半年,现在看起来的确应该顺理成章的修住宅楼。

让卫东被提醒到:“我想想,其实港资工厂起步很猛,因为我正在修大量的厂房,先挪给他们现成的二手设备开工,牛仔裤厂我是打算从这边卫生巾厂先开始招人的。”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资本家的算计。

从粤州厂就试出来,招本地工远不如外地劳工合适,后者依附性、服从性要高得多。

人生地不熟的更容易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工作上,没有那么多三姑六婆、家庭事务来纷扰。

说起来有点残酷,但事实就这样。

而且在这个阶段大量修宿舍,反而是种夯实固定资产的好办法,更容易形成被地方重视的筹码。

所以商州卫生巾厂的熟练工里很多本就是住宿舍的农家子弟,让卫东这次回来就是打算把这部分人先带走,放进牛仔裤厂、服装厂成为种子工,后面再带动大量打工潮。

只隔着三百公里,比远赴粤东打工还是要强多了吧。

但反过来这些人可能在商州购房的念头不会太大。

“其实还有个厂是这次我到平京谈到的,就平京霜露厂那个SOD蜜广告,您在电视上看到了吧,这个SOD才是目前能卖得好的关键,当时是我跟他们一起谈的……”

从头细细的把这个玉米生物工程讲述了下:“平京厂用的是东北高校实验室从牛血红蛋白里面提炼出来的SOD,而更大的项目是从玉米里面提炼,这就能迅速把我们广大贫困山区的破碎地块全都种上玉米成为经济作物,和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一起,算是双管齐下的攻坚脱贫。”

一不小心,就用上了这个后世的词儿。

老领导顿时有种击掌叫好的热烈:“那就最好了!商州地区农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水稻产量效率极低,玉米成活率较高,但又不能作为主要粮食,所以多年来一直比较难办,你这么搞确实能帮助农村地区提高收入,这个好,这个好。”

正好伍曦在,让卫东把当时的场景描绘给他听:“科研单位,霜露厂和我们都说得比较好了,突然跳出来这么一位,您觉得是个什么路数?”

伍曦挑了挑眉毛:“你想省这一千万的技术转让费?”

让卫东摇头:“技术不是白来的,要尊重专利,尊重科研,我们现在的卫生巾机器,其实每台几千块都能搞定,当时还是付出了六七万,也算是当成技术转让费,这玩意儿技术含量也就值这个价,如果这玉米生物工程没掺假,我可以支付技术转让费,但这钱应该是某个名正言顺的单位机构,这要是他出点什么纰漏,我们上亿的投资,上百万农民种出来的玉米咋办?”

老领导反而不说话了,静静的听,还续了根烟。

伍曦慢悠悠:“听起来有点离谱,但好像又不是不可能,我可以回头帮你问问。”

让卫东从自己记事本摸出那个联系方式抄一份,之前给了市里面也在查证。

这房地产的事儿就算是有了依托:“做生意肯定要赚钱,不然谁会做生意呢,当然我能保证少赚,更像是在商州打个样,用我在HK学到比较先进的方式来卖楼,然后全过程给各方探讨考察,毕竟江州搞了港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事儿,这会儿已经炸开锅了,好多记者都在到处打听。”

他跟着剧组来商州也有这个躲避目的。

实在是不愿当这个出名的猪,要过年了不吉利:“所以这边是挂着北较场城市开发有限公司的名头测试,希望不要对外宣传,全程欢迎各方监督,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江州太出名了,围观热度太高了。

商业地产可以蒙过去,住宅小区一定会被全国围观。

与其说那时候自己来承担火力,不如先在商州悄悄的修个小区作为商品房销售。

这里,是让卫东基础最好的地盘。

而且既有经济条件略好的外贸相关产业,也有大量农村进城打工的务工人员。

光是这种目前在全国还比较罕见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个很有意思的实践。

关键还是当让卫东说出这句就是阳光日报当年刊登出来的著名语录时候,办公室里的空气好像发生了奇妙的折射。

哪怕时空错乱,四十年后这句话依旧是那么含金量十足。

自己就算是重生,也终将在这个世界消失,但这句话会永生下去。

而且老领导和伍曦都笑起来:“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好像说出这句话,大家迅速达成共识。

细枝末节都不重要了。

让卫东以北较场城市开发有限公司的名义自己去划地,自己去审批,自己去制定所有流程!

因为那是工业园区,他自己批给自己!

就别说裁判、球员,连前锋、门将都是他自己……他也没这么傻,开发有限公司来承担这个名头。

老领导只旁观。

所以让卫东和伍曦出来,既没喜不自禁的兴奋激动,也没忐忑不安的权衡利弊。

平静得让伍曦都有点奇怪了:“你真有把握做这事儿?”

让卫东觉得多简单:“要不你在这看着?”

伍曦呆不住:“我最多看个头儿,有的是人看着你。”

结果步行回去市场对面新修那个二层小楼,作为开发公司,工业园区临时办公楼,很快召集齐了丁海峰他们几个。

现在整个园区已经运行了好几个月,各方面四平八稳没出问题,甭管是不是保留体制内身份,期待未来能走多高,这几位的工资、津贴肯定都大涨不少。

现在看让卫东回来,知道他肯定是要有新举措。

都挺兴奋,还以为伍曦是新加入的伙伴,纷纷跟他寒暄套近乎。

伍曦却一眼看出来丁海峰是让卫东留在这团队里的暗桩。

因为这俩才有无声的眼神交流。

老田作为园区主任,先汇报了一堆关于自由市场和几家工厂的情况。

麻纺厂和火柴厂肯定是转产转制了,肥皂厂期待改制,玻璃厂简直风生水起,但最大的客户还是让卫东,所以更期待大活儿。

税务出身的副主任蒋勇介绍了财务收支,光凭人潮汹涌的自由市场,支付环卫、警察的岗位补贴,外加这么几人的工资肯定绰绰有余。

不过除了卫生巾厂在缴税之外,还给工业园区缴纳管理费,其他厂目前都谈不上贡献,食品厂则在小河对面不属于工业园区,就一板一眼的没有缴管理费。

这就是让卫东的态度,按规矩办事。

本来工业园区应该减免些税点,他当然不会去贪这点留下把柄。

工业园区这时候能提供点超前政策就不错了。

老邢则介绍了电视剧组已经在展开外景地考察选择。

差不多半小时的情况交代完,连伍曦都清楚整个园区咋回事了。

让卫东才直接丢炸弹:“既然自由市场已经站住脚,卫生巾厂也能生存盈利,那么下一步我们测试的就是修住宅楼,八层的普通住宅,十五层的电梯房,等这俩修好没问题了,再来二十层的电梯高楼。”

七个家伙连同伍曦一起鸦雀无声。

当然商州这几个家伙是吓着了。

伍曦则不由自主的抱着手臂,拿手掌遮住自己半张脸,下意识的不想被人看出表情变化。

特么之前在那边说的时候,还刚开始拒绝得振振有词。

怎么突然一转弯就这么理所当然。

让卫东是发现躲不过,那不如躺平任草,先把事情当个研究课题那样,做出来然后给各方评说。

自己记住不赚钱,不留把柄就是:“建筑资金肯定是由卫生巾厂或者食品厂垫付,但我们也会借鉴HK和江州的一些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八层住宅楼大概是每平方350元,一套房一万块,愿意买的首付两千,后面十年期间每个月付几十块就行了……”

这个在江州已经有标准的计算公式,随手写到纸上。

他恍惚记得这十年间好像有过物价大涨的阶段,现在买了还贷款都是捡了便宜,以后几十块房贷算个屁啊。

但江州是已经修好了,现房卖给住户才按照这个首付两千,月供几十的模式。

现在让卫东却轻而易举的打个马虎眼,预售。

这年头肯定没有预售先例,甚至应该都没听说过预售,但HK有了。

最关键是连商品房销售都没开启,肯定也没有预售证之类的法律法规限制这一说。

现在就是商州市改委会副主任说预售,那就预售了。

电梯房贵点,让卫东记得江州那边给他算过成本大概在四百五到五百的样子,主要是多了电梯的成本。

但面积可以大点。

让卫东觉得自己这简直是在试探商州全市人民的家底儿:“所以电梯房大概是四万,七八十平米的样子,首付就得八千,月供三百……这不太可能啊,那还是小点,四五十平米,总价两万。”

伍曦都听出来:“你丫的能不能再儿戏点!”

让卫东反唇相讥:“我这一路走过来还得跟你聊天,能想到这些就不错了!”

下属们都目瞪口呆,整个商州都还没十五层的房子。

打哪冒出来的尼格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