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 第45章 主公,我真的没想抢风头

让卫东亲身经历了物资逐渐丰富的九十年代,再到突飞猛进的新世纪后,接着电商砍翻实体经济,最后电商之间又展开内卷。

大道理他不懂,但蹲在收发室里旱涝保收,感觉吃喝穿用越来越便宜那是毋庸置疑的。

“柑橘从乡里收购是三分钱一斤,一家人卖两千斤就抵得上一头生猪的收购价,只要有果林,种两千斤柑橘可比整年养猪要轻松得多,农民好过了,以前每年都不敢种,因为运输力量不够只能烂在地里,这是事实吧?”

挟着烟的领导不说话。

让卫东顺着推:“工厂收购价是七分钱,中间就有四分钱的利润,五十万斤就是两万元的毛利,运输公司一百八,运输人员搬运工大约三千元成本,这部分工厂工人,运输环节好过了,这时候我大约赚了一万七,可在沙石运输里我又把这些钱赔了出去,因为生意不是每单都保证赚钱,有亏有盈很正常。”

领导明显有点给绕晕了,但眼神坚定不易说服。

让卫东只是借用了电商实体冲突的常见自媒体言论:“重要的不是从乡里树上到市场消费者手里完成这事儿,而是这个流转生产的过程养活了多少人,让每个环节有了收益,农民愿意开荒种更多果树,工人愿意加班生产更多罐头,他们赚到钱能够买更多商品,买得起更好的商品,这是个巨大的良性循环,而不是靠配给、补贴来活着,人活着是要有奔头的,然后从商业活动中收税,商业越发达收税越多,才能去扶贫拉动落后地区也变得这么好,大家才有奔头。”

领导严肃眯眼:“你比尤启立更会说。”

让卫东是赶鸭子上架:“实际上从您批准我去运输公司学车,我没马上去,因为在码头背货,认识了位江浙业务员,带着我从江州去江浙去沪海送货,我真正见识了苏浙沪从乡镇到大城市的商业发达……”

听着他细细描述的描述那些鱼米之乡的富饶发达,领导不由得不专注倾听。

让卫东也说得有点嗨:“……我还遇见个专家,说沪海要建高速公路,一公里就要花上亿资金,从沪海到浙州,从苏京到沪海,到处都要连通,未来从商州到江州,到蓉都都要连通,汽车几小时就能一口气开到省城。”

领导手里的烟头都凝固了:“几百公里吧?!花这么多钱就为跑快点?”

让卫东竭尽全力的回想那些词儿:“这叫大基建,就是国家掏钱,或者地方掏钱,甚至商业公司掏钱修路,然后收过路费来回本儿,这修的过程,不就是养活了千家万户,给了工作机会,然后修好路这里是不是方便把柑橘特产送出去,就更要种植更多柑橘来做买卖,商人也愿意来这里做生意建工厂,这里不就兴旺发达了?”

坚定的领导怎么可能这么容易说服:“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完全就是那一套,要出大问题的!”

让卫东也会了:“可来采访的记者说是为了让改革开放,经商环境更好,才清理整顿出更好的秩序。”

摁下烟头的领导哼哼两声,都不屑评价这些废话。

让卫东也不争:“说过您认定的投机倒把,和我理解的商业买卖之后,再讲讲这趟从苏浙沪回来,我在那边遇到家企业,他们专门为石油部门做特殊管道生产,因为太重要,所以这种管道要加入钛合金才经久耐用,以前只能少量从国外进口,很贵,国内有两家厂可以生产,一家在东北,一家在西南地区,我恰恰给这家厂搬过货,回到江州我就找上门去。”

就尤启立很喜欢讲大话,把场面讲得非常宏大,让卫东是反过来只讲细节案例,柑橘说了又说钛合金。

哪怕注水不少,但框架没变:“军工厂,三线工厂,就是您说的那种国家安排他们做这个,除了做这个什么都不会的厂子,以前都是国家收走钛锭,送到川西那边的卫星航空产业做科研,但现在改制了,从去年二三月,不但江州变成计划单列市,这家冶金工业部下属的军工厂也被推向市场,自谋生路,因为您说的那种国营商业机构、生产厂模式,真的养不活了,他们居然就不知道哪里能卖钛锭,全厂上千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您说怎么办?”

他还比划:“全厂兢兢业业的生产了几十年的钛,做出了那么多贡献,现在国家经济困难,暂停了卫星航天工业,造原子弹的都要去卖茶叶蛋养活自己了,厂长说起来流泪,他就是这个厂的领军人物,所有人都指着要吃饭,您说这厂子能去评个贫困县然后要补贴不?”

商州这个地级市下面的几个县,几乎全都是国家级贫困县。

就穷,还拼命的要守住这骨气穷到底,那就别要贫困补贴更硬气点饿死人啊。

仿佛被点到了死穴,领导坚毅又强硬的眼神,开始喷着火紧盯眼前年轻人。

好像一拍茶几就能叫人来把让卫东打入牢笼。

让卫东不比气质:“我帮他们卖了钛锭,所以他们允许我承包销售工作,包括承包这辆车,起码解决了眼下这个春节全厂的吃饭问题,然后我从江州开车回来,又经过江州警察机关的建议,去参观了另一片军工厂企业,大概五六座光学设备工厂,据说是国内最强的两部分望远镜、炮镜之类的生产基地,同样也在转制,必须军转民,原本如同几座城,合起来像地级市的一大片区域都得自谋生路,以前全靠国家养着的安宁生活完全被打破了。”

商州地区的三线工厂比较少,就因为工业基础底子薄,周围很难配套。

但国营工厂几乎都是这种做派:“我是真喜欢那种国营工厂的感觉,从生到死全都被国家包办了,电影院,图书馆,学校,医院,什么都有,世外桃源一样,可世界太大了,外面发展好快,再这么按部就班的慢吞吞低效率生产生活,外国本就领先,更要超越好远好远,所以这种工厂模式被淘汰转制,就是大方向的必然选择。”

作为农民的确清楚:“我们乡下已经在搞承包到户,分了地干得多卖力,和以前公社大队干活儿磨洋工是两回事,这次运柑橘也这样,同样的车队在运输公司效率低下,但干外部商业活就积极性冲上天,一旦国内发达地区的工厂这样积极起来,西南内地落后生产就会被吊打,这些工厂都会没饭吃!”

能被轻易说服就不会叫老顽固了。

但眼神肯定有变化,盯紧让卫东看他能说出什么花来。

对让卫东又奉上的香烟也没拒绝:“红光厂的情况,您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后面光学仪器厂也一样,他们从几年前就开始改观测镜变成照相机,想让人民群众都过上能随手给家里照相,记录美好生活的日子,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卖,以前都是国家收走产品,所以春节后我准备去帮他们卖相机,不会在商州做生意,所有想做生意的人都在悄悄离开商州,因为尤启立他们就是前车之鉴。”

提到尤启立,领导似乎想起什么:“你对他做的事情怎么看?”

让卫东认真想了想:“我本来只是个今年刚高考完,为了父亲治病去当背夫的年轻人,父亲面临瘫痪,需要治疗费用,按照户籍管理制度我甚至都不能在城里来谋生赚钱,可没人想当几十年的残疾,就像没人愿意一辈子都苦不堪言的穷困,所以的确需要尤启立他们这种人来带动局面。”

他算是坦诚相告了:“在老街看尤启立他们做买卖,的确有些吹嘘、忽悠、浮夸的问题,但却启发了我更多东西,他可能会是个在改革开放中青史留名的探索者,也可能是个遗臭万年的诈骗犯,可这一切都应该交给时间去检验,就像改革开放该不该搞活商品经济,也会交给时间和人民群众来评判。”

应该说最后这张感情牌打得不错。

五六十岁的领导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年轻人。

肯定比尤启立那个地中海半秃头中年人要顺眼许多,起码不油腻。

仿佛真的像七八点钟的太阳,带着红彤彤的热情,却没有老奸巨猾的算计。

所以慢慢点起烟:“如果都是改革开放的探索者,你显得比尤启立更踏实稳健,所以这个局面更应该是你来去担当。”

税务大院老保安什么时候成为过主角,他都从来是旁观边角料。

现在有点懵:“担当什么?”

老领导反而又像刚才见面时那样笑起来,点点头:“省里面调查组这两天就会抵达,我是问心无愧的,你来面对吧。”

让卫东啊?

这不是在抢尤启立的风头嘛。

我可从来都没想站他前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