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我的300斤省长千金 > 第三百七十九章 如此激进的角色

蒋辰连忙走过去,伸出了自己的右手。

然后周凯博慌忙伸出自己的双手,和蒋辰的右手握在了一起。

“蒋书记,您是来找郑书记的吧,他和我说过了,要再等二十分钟再进去,他要和省里面的领导先通个话。”

周凯博很有礼貌的微笑着说道。

当然他说话也是很有分寸的,因为现在郑良才通话的对象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通话的内容是有关明天即将开工的投资五十个亿的重点工程的。

这些信息周凯博都知道,但是他却没有向蒋辰透露任何一个字。

这就是做领导秘书的第一要务,就是一定要口风紧,要对不该说的事情守口如瓶。

其实明天的项目的情况,蒋辰也是略闻一二的,是一个高铁项目。

零九年的时候,高铁已经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兴建起来了。

在今年年初的四万亿政策下达之后,各地更是掀起了一股兴建高铁的热潮。

大家都有乘势大干快上的决心。

虽然郑良才对那些无用的基建,对那些形象工程的确是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对于高铁项目这种,能够给京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优质基建,

却是抓的非常非常的紧。

这个高铁项目贯穿全省,当时在选址的时候,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从京海穿过,一个是从邻市东城市穿过。

这两个方案争论了很久,当时郑良才还是京海的常务副市长。

不过他据理力争,最后还是凭借着良好的口才,以及整理好的翔实资料,一举击败了东城市的石春风,让高铁项目顺利的落户京海。

这个事情给石春风很大的不痛快。

因为这是石春风调任东城市委书记之后的第一个主抓的大项目。

调任之前,其实京海的市长,原本这个项目他和吴兴尧已经打好招呼了。

吴兴尧当时还没有落马,是京海的市委书记。

虽然他和石春风不是一派的,但是两个人的后台背景都十分硬。

并且没有什么大的过节。

所以该给的面子,吴兴尧觉得都要给,于是这个项目本应该他亲自出面的,他就不出面了。

目的就是传递一个信息,对于这个项目,他并不重视。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是市委书记亲自出马,而另外一个城市则是市委书记和市长全部缺席,只有一个常务副市长出马。

这样的话高下立判,因为省里在考虑项目要给谁做的时候,是一定要考虑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的。

如果说一把都不肯出面不重视的话,上面凭什么把这么好的项目给你?

所以吴兴尧觉得自己这个面子,已经卖到位了。

他也不可能做的更多更明显,否则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一个地方一把,如果明摆着要无正当理由的把一块肥肉让给别的市的话,

这个一把的威望就会一落千丈,而且上级组织也会感觉到这个一把会有问题,甚至会引来纪委系统的注意,怀疑这里面有什么暗箱操作。

这样的话就很得不偿失了,毕竟像吴兴尧这样的官员,是经不起查的。

有些事情没有上称之前不过是四两重,上了称之后就是千斤重了。

这个道理吴兴尧是懂得。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下面的这个常务副市长郑良才,会是如此激进的角色。

第三百八十一章

第三百八十章 进步还是悲哀?

竟然会在没有一把支持的情况下,带着下面的人没人没夜的干,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专班,就是为了从省里拿下这个项目。

当时这个项目在省里的主要负责人,就是常务副省长。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涉及到一些省市县的重要项目的时候,不一定省长就比其他的省领导管用的。

主要是一把书记可以把一个具体的重大项目,专门指定给一个具体领导分管。

这样的话,即使是级别比其高的其他领导,也是不能名正言顺的过问这个项目的事情。

而这个高铁项目,当时是沙瑞金书记是直接指定常务副省长作为的负责人的。

自然最终的拍板权就在那边。

而这个常务副省长,平日里和郑良才是联系比较多的,也比较赏识郑良才,因此郑良才才保留了没有直接出局的机会。

但也仅仅是保留而已。

这个时候要想拿下这个项目,还是非常困难的。

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东城那边的力度明显是更大的。

即使是常务副省长想要明确的支持,但是如果项目指挥部的其他成员明确反对,或者说京海方面的诚意不够的话,事情还是会泡汤的。

这个时候,方案的指定就很重要了。

幸运的是,郑良才虽然学历不高,但实际上学习能力非常强悍。

他之所以没有上大学,并不是因为他考不上,而是对于那个年代的六零后而言,特别是农村户口的孩子而言,上大学并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考上中专才是最好的路径。

因为在那个年代,考上中专就意味着可以包分配了,就意味着可以吃上皇粮了。

就意味着可以有城市户口,可以跳出农门了。

正是在这种激励之下,广大的农村孩子才会在那个年代拼命的读书,然后拼命的从农村里走出去,

当然也会拼命的考上中专。

因为如果是选择去读大学的话,还要晚上四年才能毕业工作领工资。

当然,那个年代的大学,是没有交不起学费这一说的,因为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国家财政拨款的,中专也是一样。

很像现在的委培生。

唯一的区别是,去读大学的话,要晚上四年才能毕业。

这样的话,就会增加家里四年的负担,这个负担不是学费的支出,而是家里没有了劳动力之后,又赚不到额外工资的负担。

所以郑良才才会在那个时候选择去读中专,其实他内心里何尝不是希望能够读一个大学的呢,这样的话,最最起码,可以让自己的知识学的更多,专业更加扎实,当然更重要的是到了单位之后可以让领导高看一眼。

但是很明显的,当时的家庭情况不允许啊。

不过他还是很感恩时代的,相比于现在那些即使上了大学甚至是名校的,或者是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出来之后依然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郑良才这种算是非常非常的幸运了。

甚至可以说,如果命运再次安排过,让他晚投胎个几十年,投胎到现在的这个社会的话,如果按照当时他们家的那个家境,

很有可能他是混不到机关单位里的,大概率就是给别人当打工仔。

即使大学毕业了也改变不了命运。

实际上,他知道,在这个年代,即使是考上了体制内,如果是没钱没权没背景的三无人员的话,也是徒劳的。

很难有像他这样的上升空间了。

所以每每想到这些,他都会在感慨,这些现象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和会的悲哀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