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灵异 > 幽冥通宝 > 第697章 旧日笔记——1936到1945(上)

幽冥通宝 第697章 旧日笔记——1936到1945(上)

作者:人面鲎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10 14:37:36 来源:小说旗

我转动灯头,朝着头顶和周围扫了扫光,地窖的房顶和墙壁都裹了很厚的帆布,这么多年过去,帆布竟然没有腐坏,就是因为这地方的温度很低,而且空气十分干燥。

咱也算是看过鲁班书的人,对这种地窖的建筑结构,还是能一眼看穿的。

在地窖附近,应该有一条贯穿山脉的地脉,刚才听到的流水声,就来自于那条河脉,河水在流动的时候,可以带走热量,让地窖的温度常年维持在十五度以下。

帆布后面应该压了烤干的木屑和沙子,作为防潮层,防止山体潮气渗入地窖。

这样的环境,特别适合存放武器弹药。

我就对老温说:“这地方肯定有弹药。”

以前没看出来,老温竟也是个喜欢枪的人,听我这么一说就立即拿出工兵铲,将地窖里的箱子一个个地撬开。

这地方不只有三八大盖儿,还有半箱歪把子、一箱子掷弹筒、一箱工程炸药,老温折腾了半天,终于在靠近墙角的一个箱子里找到了子弹。

他拿了一盒子弹药出来,打开来看了看,一脸兴奋地对我说:“还是白嘴黄底的尖嘴弹。”

我跟着邢伟练过枪,对于弹药多少有点了解,所谓白嘴黄底尖嘴弹,就是说子弹的弹帽是银灰色,下半截弹身是黄色的,这种子弹的弹头基本上都是用铅锑合金打造,一旦命中目标,子弹就会失去稳定,在目标体内翻转,将血肉撕裂。

之后老温又拿了一条歪把子出来,三八大盖儿是手动步枪,每打一枪就得手动退出弹壳,弹匣容量只有五发,歪把子可是轻机枪,弹匣容量二十发,射程也远,要让我从这里头挑一把来用,我也不会选步枪。

可青崖子这时却发话了:“你们要真想那把枪来用,最好别去碰那些歪把子。”

老温抬起头来看着他:“为什么?”

“歪把子可是出了名的难用,”青崖子端着牛皮本走了过来,一边说:“上弹太麻烦,还容易卡壳。而且这种枪的环境适应力很差,太冷、太热、太潮的环境都能影响它的精度。还是三八大盖儿比较靠谱。”

老温不由地皱眉:“三八盖儿的威力太小了吧,就是打在人身上,也就是个很小的对穿伤。”

我算看出来了,老温喜欢枪,但并不怎么懂枪,枪伤的形态固然受枪械结构的影响,但也取决于子弹的构造,被那种尖嘴弹打中,绝对不会是一个“很小”的对穿伤,除非目标离枪口太远。

青崖子从老温手里抢过弹药盒看了看,又对老温说:“30年之前的三八大盖儿,威力确实不怎么样,可过了30年以后,日本人换了子弹,三八盖儿的威力可就一点也不弱了。”

完了他又转过头来对我说:“只不过到了43年以后,小鬼子的后勤彻底跟不上了,只能老子弹和新子弹混用,那时候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就是有的枪口威力很大,有些枪口威力很小,在战场上受了枪伤的战士能不能活下来,全看运气。”

我朝青崖子手中的牛皮本子扬了扬下巴:“上面写了什么?”

青崖子撇了一下嘴说:“小鬼子也是够能耐的,36年就潜伏在这儿了,一直到45年湘西会战,他们才被困死在山谷里。”

我本来还以为青崖子会说,直到湘西会战以后鬼子才撤出去,没想到是死在山里了。

青崖子说,他手里的这个牛皮本子,是个叫石川英树的日军少尉在1936年到1945年间写下的日记,不过这个人空有军衔,其实没有实权,只是一个跟随部队进山考察的研究人员。

这支部队1936年初春潜入这里,从日记上来看,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得到了徐福留下的线索,日记里只是说这条线索和长生秘诀有关,但并没有详细描述。

徐福有可能在西汉以前就找到过桃源乡,鬼子循着他的线索来到这里以后,先是在如今阴寨所在的地方建了一个小城镇,将那里作为和外界联络、购置转运建材的根据地,等到坐稳了根基,才跑到阳寨寻找桃源乡的入口。

在日记中,明确出现了“桃源乡”这三个字,但上面的其他信息还是很笼统,并没有说鬼子是如何顺利抵达阴寨,又在那里做了些什么。

我推测,他们能抵达阴寨,应该也是徐福在线索中给出了破解风水局的方法,而这帮日本人在建好城镇以后,极可能就此扮作国内商人,经常出山购置建材和建筑器械,并将那些东西暂时囤积在阴寨。

毕竟阴寨难找,他们将大堆材料隐藏在那里,再合适不过。

鬼子到达阳寨的时候,正是36年的夏末,那时候东北地区已经沦陷,但离日军全面侵华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当时阳寨那边大概住了两百多户人,山里头消息闭塞,竟然不知道东北已经沦陷,或者说当地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东北是哪儿,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日本这么个小地方。

日本人到了阳寨以后,许了当地人粮食和银元,让当地人给他们做苦力。石川英树在日记里说,这一代的人大多非常彪悍,但也很朴实,只要定期给予他们足够的粮食,他们在干活的时候就不会偷懒。

当时他们还在苦力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领头人,那人就是阳寨里的族长,日记里说他是个“很听话的人”,说白了也就是个汉奸。

阳寨里有一口很深的枯井,鬼子一来就断定那就是桃源乡的入口,就让当地人将井扩宽、挖深,一直挖到地下一百多米的深度,果然在地底挖出了一条天然隧道,有几个胆子大的人进去查看,发现隧道后面连着一条山谷。

“那里一定就是桃源乡的遗址!”石川英树在日记里写道,青崖子说,他在写出这些内容的时候,措辞非常激动。

徐福找到桃源乡的时候,桃源乡依旧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天堂,这些日本人肯定也不会知道,西汉年间这里曾闹过恶蛊。

他们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进入山谷,却发现这里和徐福描绘得不一样,所有人都变得有些失落,但又想到很快就能找到长生的秘密,他们很快又变得热情高涨。

让我和青崖子不解的是,这群日本人似乎并不急于寻找长生秘诀,而是先是加固了刚刚开掘出来的大井,在井壁上垒了混凝土层,并在井口立了一架小型吊车,用来运送建材。接着他们又开始在井挖掘另一条隧道,建造铁轨。

之前我们下潜到井底的时候,曾发现前后两侧井壁上都有洞口,一个连着通向山谷的隧道,另一个已经崩塌。看样子,那个洞口,就是日本人开掘出来的。

日记上说,徐福上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曾发现地底有一条灵泉,喝了灵泉水的人虽说不能延年益寿,但只要连续服用七七四十九天,一生都不需要再吃东西,也不需要休息,就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日本人分析过徐福留下的线索,认定灵泉的泉口就在井底隧道的另一侧,他们准备了很多大桶和矿车,打算将灵泉水全都运出去,帮日军建立一支不眠不休的超级部队。

为了不让当地人知道灵泉的存在,井底的这条隧道一直是日本人自己挖掘的,而那些被他们骗进来的当地人,则被集中到了山谷西侧,在那里挖掘一条直通地底的隧道。

石川英树在日记里说:“沿着这个位置一直挖下去,就能找到长生秘诀。我们必须保持耐心,一定要步步为营,除了挖掘隧道,一些必要的工事,也应该在地底建立起来。”

这一挖,就是整整三年,灵泉始终没有找到,可负责寻找长生秘诀的苦力,却在1939年六月感受到了神迹。

他们感觉浑身充满了力气,一个人能顶十个人用,开掘速度一下子变得极快,偶尔有人累了,只要稍微吃点东西,再坐下来休息一两个小时,就能重新恢复活力。

日本人猜测,灵泉和长生秘诀有可能埋藏在同一个地方,于是放弃了井底隧道,所有人都集中在山谷西侧,疯狂地“挖掘、挖掘、向下、向下”,日本人甚至感觉“有一股伟大的力量正在地底召唤我们”。

好景不长,半个月以后,他们就挖到了坚硬的岩层,不得不先用工具将岩层打碎,再碎石运到洞口外面去。

他们在地底获得了大量石料,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运了出去,大部分则当作建材来使用。

可在山谷中,我们也只看到了这么一座石头垒砌的小楼啊,其他的石料去了哪?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42年秋天,有一天,神迹突然消失了,所有人顿时陷入巨大的疲惫中,日本人不得不决定休息,但他们还打算让苦力分成四队继续挖掘。

强烈的不满立即在苦力中间迅速蔓延,并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日本人试图鸣枪镇压,可没想到当地人胆子很壮,根本不怕死,当时也是因为除了这些苦力,日本人无法从别的地方运进劳力来,只能暂时妥协,让村长出面调和,苦力们得以休息,但休息时间只有两天,两天以后,继续挖掘。作为补偿,日本人拿出了更多粮食。

按说42年的时候,日军的粮食供给就已经跟不上了,更何况这帮日本人也不在沦陷区,不知道他们哪来的那么多粮食。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