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132章 学生还配助理?

清代四王皆擅仿古,但要论谁水平最高,当属王翚。

后世评价他“仿谁像谁”,就连张大千也说过“仿古无人出王石谷之右者”。

再论艺术价值,他的作品和王时敏、王鉴不相上下,成集的画册曾拍出过上亿的天价,单幅作品也均拍出过几千万的价格,而且全是仿的前代名家之作。

反倒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价格要稍低一些。

而眼前这一幅也是仿的,也正因为他仿的是王时敏仿黄公望的作品,所以价格才高。

再看创做时间,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王翚四十岁,正值盛年,也正是创作水平最高的时候。

而恰好,这一幅是他最具代表的“秋林赋诗山水”,不敢说是巅峰之作,但称一句鼎盛时期的佳作完全没问题,相对而言价格又要高一些。

所以系统估价两千六百万,还是比较中肯的。

李定安之所以说还能翻一番,是上面的印和题跋。

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的印和题诗就不说了,每多一位名家鉴赏后留字留印,画的价格就会涨一到两成,这是艺术品市场公认的常识。

关键的是,除了这三位之外,还有两枚印,四句诗。

一枚是《恭勤不倦》,印章之下有两句诗:金秋富佳日,劲柏葆长年。

上午才见过,这字迹印象不要太深刻:盖章狂魔乾隆。

另一枚是《睿鉴》,同样有两句诗:暮从秋山下,山岳随人归。

印他没印像,仔细再看字,稍微有那么一丝眼熟。问题是,不论是印,还是题跋,位置都比乾隆的高那么一点点?

换种说法:除非是乾隆之前的皇帝亲笔所留,不然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那会是谁?

稍一思索,李定安就有了答案:顺治没这爱好,所以不大可能。雍正也不好这个,而且康熙的谥号中有“文武睿哲”这个词,所以他也绝不可能用“睿鉴”的印章,所以,就剩被乾隆奉为一生之偶像的康熙了。

画既然是真的,那题跋和印呢?

要是有问题,系统早就指出来了……

所以,这可是两代皇帝鉴赏过,且留下墨宝的珍品,这幅画绝对出自清朝内廷之皇室宫藏。

要是值不了五千万,李定安敢把画给吃了……

哈哈,又赚了?

徐徐的吐了一口气,他指了指两枚印鉴:“高师兄,当时请专家鉴定,看到这里,又是怎么说的?”

“这两枚印都找不到出处,专家就称是仿画之人臆造的……所以又说乾隆的字也是仿的,不过仿的极真……”

明白了:内行看东西,哪怕九十九处没问题,只要有一处找不到来历,就绝不会下定论。何况这画不止一处不对:画风不对,画工也不对,意境更是与王时敏背道而驰,当然就成“看不准”了。

再加上这枚找不到出处的印鉴,以及又莫明其妙的冒出来一个《睿鉴》,而且比乾隆的位置更高,就更显的不伦不类,自然而然的,这幅画就成了赝品。

也因此,就压根没人往“是不是名家仿的王时敏”这一点上想过,甚至是这会儿李定安拿着这画说是王翚画的,十有**会惹来几句“神经病”……

其实要是下点功夫,还是能找到出处的。《睿鉴》不敢说,但《恭勤不倦》绝对有相关记载,资料就在故宫里,他前两天还见过。

不过不怎么好查:满文的!

稍顿了顿,他又问:“郑总请的是哪里的专家?”

“是华夏书画院的程院长……”

“这可是好几千万的东西?”李定安眉头一皱:“没请国博和故宫的研究员,或是请吴教授他们看一看?”

高胜东一脸惊恐:你当这些人是大白菜,想请就能请的动?

一看他这副模样,李定安就知道自个想的太简单了。

这么说吧,高胜东怎么也是吴湘的亲传弟子加左膀右臂……要是这么容易请动吴湘,他能赔几百万?

他悻悻的抽了一下鼻子:“再看看其它的!”

“行!”

高胜东点头,在前面给他领路,李定安刚要跟上,又觉腰里一紧。

舒静好又拽住了他的衣角,还不时的拿嘴往旁边努。

好家伙,这会儿又不迷糊了?

李定安瞪了她一眼:你给我悄悄的!

舒静好用力一点头,一瞬间,两只大眼睛里冒出了贼光……

其它的东西也不少,差不多七八十件,而且五花八门。

不过大都是真品,假的也就两三成。

这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玩家。

不听高胜东说,京城的隐形富豪没一万也有九千,其中的八千八都爱玩收藏。但那收藏室简直是惨不忍睹:完全就是打眼展览馆,就跟进了潘家园或琉璃厂似的。

你要问这些富豪们花了多少钱?

嗯……百亿不敢说,但每人几十亿是最少的。

说明郑总的眼力还是极高的……

顺道品鉴了一下民国着名画家“四任”和萧俊贤的几幅作品,又看了杂器,李定安来了收藏室的另半边。

这边全是瓷器,整整四座架子摆的满满当当,从汉代的无釉陶罐,到民国时期的五彩瓷,几乎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

珍品很少,但精品还是有几件的,最亮眼的两只晚清时期的粉彩细颈瓶。

上面有“储秀宫”的款,说明是“慈禧”时期御窑出来的东西,称一声“御用之物”也没问题,每一只都能值个百多万。

看完御瓶,李定安又走向另一座木架,大致扫视了一圈,看到两只青花碗时,他眼睛一亮。

色泽很艳,也很亮,代表年代并不久远,最早也就是清中晚的东西。也没有土泌色,说明并非从墓里挖出来的。

李定安好奇的是这两只碗上的花纹造型:并非青花瓷常见的渲染技法,也非传统的“以形写神”,更没有什么气韵、意境……

说直白点,这上面的就不是国画,而是有点像油画:叶就是叶,枝就是枝,细腻逼真,立体感极强。

再仔细看,还真用的是油画的经典技法:几何分割构图。展开整只碗的画面,所有的图案完全可以囊括进一个圆当中,单独的区域则是圆中套圆,不停的套,不停的分割……

还真就少见?

李定安下意识的把碗拿了起来,刚一上手,他又顿了顿。

还是釉上彩?

简而言之,就是先高温烧一遍,使泥胎定形、成釉,出窑后再在釉胎上做画、上彩,然后再次入炉,低温固化颜料。

一般的青花都只烧一遍,所以叫釉下彩,也有入炉两次的,叫“青花加彩瓷”,一般都是在青花釉上面再加其它颜色。

像这种先烧原釉,再在釉面上加青花的很少见,但也算不上珍贵。

因为从工艺的角度来说,完全多此一举。

这就更加奇怪了?

所以,李定安看的格外认真,也格外的仔细,不但看,还使劲的摸。而越摸,他就越觉得不对劲:太硌手了!

釉上彩也注重立体感,有的时候为求生动,上色的时候会特意加稠颜料,使图案凸出釉面,但这摆明不止是“稠”,感觉更像是“堆积”出来的?

再仔细感受,感觉和这段时间研究的那批蒙古瓷有点像,都像是浮雕瓷,不过区别也很大:蒙古瓷是“刻”,而这只瓷碗感觉像是“堆”。

除此外,这只碗用的是普通的颜料,蒙古瓷用的则是珐琅彩……

嗯,不对……普通颜料哪有这么亮?

不但亮,照着灯光的时候,上面的花纹还有一种“亮晶晶”的感觉,就像女士常有的那种唇彩,闪闪发光。

有点像珍珠的色泽……

嗯,珍珠?

好像清代宫廷御瓷当中,确实有一种瓷器用的是珍珠调色。不过据史料记载,早在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一把火给烧光了。

不但烧光了东西,连技法也失传了,所以后世想仿都仿不出来……

嘿哟……我去……

想到这里,他猝然一愣,猛的把碗举了起来。

没错,就是闪闪发光……

就是珍珠粉调彩……

又捡漏了?

没一丝犹豫,李定安打开了系统,一刹那,被那一长串的零给震的心尖儿发颤。

再一看具体信息,眼中流露出几丝迷醉和狂热,更多的则是自豪。

看吧……既便没用系统,哥们这眼力是不是也没拉胯?

再看底下的备注,李定安竟然有些心荡神摇。

稀世之珍!

捡到熹平石经的时候,都没出现过这四个字……

舒静好又好奇的凑了过来:“这只碗怎么了?”

“哦……”他吐了口气,定了定心神,“比较少见,伱也看看!”

她下意识的接到了手里,仔仔细细的瞅了瞅:“嗯,釉上彩?”

李定安点点头:“还有呢?”

“嗯……还有?”

舒静好睁了睁眼睛,“感觉和这段时间研究的……稍有点像?”

这段时间研究的……那不是蒙古瓷吗?

高胜东眼睛一亮:“我也看看?”

舒静好递给了他。

盯着看了几眼,高胜东又陡然一叹:“噢……这是浮雕瓷,应该仿的是浮雕青花,但仿的不伦不类:一般的浮雕青花是‘刻’,蒙古瓷也是刻,但小舒你看,这只碗上的花纹并不是刻出来的,而是堆上去,贴上去的……

还有这色,也不是纯正的颜料,绝对是加了化工原料,所以才会这么亮……”

舒静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李定安则是暗暗叹气:高胜东又打眼了?

果然,真要那么多人认识,哪能轮的到自己?

这玩意也就更不可能被系统评定为“稀世之珍”……

看了几眼,高胜东也放下了碗。

到了这里,屋子里的东西基本上算是看完了,李定安大致算了一下:

虽然没看,但那幅周臣的《秋山劲松》大概率是真迹,只这一件,估计就应该在一千五万左右。还有两幅“民国四任”和萧俊贤、金城等人的作品,每幅价值也在百万以上。

除此外,还有几幅名家之作,所以只是画,差不多就是两千多万。

杂器中没什么精品,林林总总三十四件,估计千万就能顶到头。

剩下的则是瓷器,有两只宋代的瓷窑、几件明清时期的定窑,还有那两件晚清粉彩,大致都在一两百万左右。再加上七七八八的一些,差不多又是两千多万。

这么一算,大致价值应该在六千万左右。当然,这其中不算最后看过的那两只碗,也没算王翚的画。

所以,只要郑总不异想天开的狮子大开口,张嘴就是几亿,这一屋子的东西,李定安今天要定了。

再算算卡里的钱,足足一亿五千多万,应该是够了……

正算着账,郑总领着两拨客人也来了这边,但看样子并非是看瓷器,反倒像是专程来找他们的。

“高老师……哦,李老板,看的怎么样?”

高胜东轻轻一点头:“还行!”

“还行就行……”郑总点点头,“李老师是第一次,但高老师、金教授、贺总、肖总都不是第一次了,该看的早都看过。所以,几位要是没意见,咱们就……谈价格?”

不得不说,这位郑总还是很会做生意的,竟然想搞个现场拍卖。

李定安微微一点头,高胜东便说:“可以!”

“好……这边请!”

几人出了收藏室,来到了之前的客厅。然后郑总居中,又做了一番介绍。

原来之前的那四位是两拔客人:五十多岁的男子和司机是一拨,自称是河北某学院的教授,但看架势,应该是领导。

一男一女是一拨,但是女人主事,自称做点文玩小生意。

轮到高胜东,只说是老师,又着重介绍了李定安。

这个时候,这两拨客人才明白:合着买主不是这位带眼睛的,而是那位看着还像是学生的年轻人。

再问,真就是学生,正在读研究生,但没说在哪读。

再一细问,旁边长的像明星似的女孩竟然不是女朋友,而是助理?

真的,四位客人瞪起了八只眼珠。

第一次听说,学生还配助理的?

涨见识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