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236章 骨扇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236章 骨扇

作者:眀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3:08: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上电视是不可能上电视的,至少现阶段不行。

因为没时间。

国博和故宫的项目都还没研究明白,眼看保力的研保所就要上马。这都还在筹备阶段,他又成了文博会的鉴定专家?

也别说上电视、录节目、当嘉宾,李定安连谈朋友的功夫都没有。

这不,两个人在一个城市,住的也不远,却快半个月了才见一面?

真的,也就是李定安够优秀,于徽音也够理解,这要换成普通人,早特么吹了……

脑子里转着一堆有的没的,李定安随口就问:“快十一点了,要不回家做饭?今天给你露两手:想吃什么?”

于徽音笑的眯起了眼睛,长长的睫毛跟着一颤一颤,但还是摇了摇头:“外面吃吧,就附近,随便找一家就行!”

虽然她也很喜欢那种“家”的感觉:看着李定安在厨房里忙碌,她在旁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觉得超级温馨。

但李定安已经够忙够累了,不能再给他增添负担。

“行。”李定安当然无所谓,“那吃完饭去看电影?”

一听看电影,于徽音先是怔了一下,然后又开始笑:李定安肯定会在电影院睡着吧?

他就没这爱好,大学四年,进电影院的次数估计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还是不了,近期也没有上映什么好的片子!”

于徽音想了想:“要不再逛逛展览会,正好我有一篇素材稿没写完,你帮我参谋参谋!”

带女朋友逛古玩市场?

换一般的情侣,这种行为就挺搞笑,但搁他俩,还真就挺合适:因为两个人的工作都和文物有关。而且于徽音也确实挺喜欢,所以当初进电视台,她没怎么犹豫就选了“古韵新风”。

李定安无可无不可,干什么都可以,就主打一个陪伴。

“行……那就砂锅居,他们家白肉挺不错,离市场也不远,就四站路……”

于徽音当然没问题。

两个人不紧不慢的往外走,李定安又给王成功打了个电话,说是车在地下停车场,两人又进了电梯。

看到于徽音,王成功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在李定安家里的那一幕:陈静姝伏在李定安的肩头,哭的梨花带雨。

李定安的爷爷奶奶、老爸老妈,还有雷明真,个顶个的懵逼。

以及在国博:李定安时而伏案疾书,时而低头沉思,陈静姝坐在他对面,一动都不动,只是直勾勾的盯着李定安。嘴角带着笑,眼睛还泛着光……

但凡眼没瞎,都能看出她是什么心思。

而这才过了几天?

再看于徽音现在的神情:和当时的陈静姝有什么区别?

就是因为知道的多,更清楚这两位是什么关系,以及家庭背景,王成功才觉得头皮发麻:李老师啊李老师,你光顾着脚踩两只船,就没了解了解这两位的家庭情况?

但凡让那位于书记知道了,他要不活撕了你,他都不姓于。

不夸张,王成功好歹也是专业人员,但依旧没有控制住面部表情,脸上露出一丝古怪。

看李定安盯着他,他才猝然醒悟,又连忙打招呼:“于小姐!”

于徽音柔柔的笑了笑:“王师傅好!”

家教真好,性格也好,家庭条件更好,还这么漂亮……不止是于徽音,那位也是。

就说李定安这运气?

转着念头,王成功发动了汽车,三人直奔饭店。

到了地头,李定安让他也上去,王成功当然不去,说是随便在附近对付一口。

李定安不置可否,带着于徽音上了楼。

看着两人的背影,王成功呲了呲牙,又打了个机灵:李老师,你可悠着点吧……

……

不得不说,老字号不愧是老字号,才是午市,而且还不到饭点,店里就坐满了大半。大厅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也没要包间,李定安挑了个靠窗的位置,要了一份糊肘,一份白肉,以及一份砂锅鸡和素什锦。

上菜速度还挺快,前后也就二十分钟,四样菜就端上了桌。份量不小,味道却很不错,李定安吃的满头大汗,于徽音也不停的拿着小手扇风。

两人边吃边聊:“这几天没加班吧?”

“没,就那几天有点忙,苏老师也挺照顾我:除了帮她打打下手,就是整理整理文件,收集收集素材。”

那可不,也不看看你爸你妈是谁:但凡不是一根筋,都知道该怎么对你。

“叔叔阿姨呢,都不忙吧?”

“还行!”于徽音想了想:“下个月,我爸可能要调到京城。”

嗯?

李定安顿了顿,“高升了?”

她矜持的笑了笑:“也没有,就平调!”

好家伙,看来确实是高升了。

说是不清楚,但也只是相对而言,之前确实没问过,但两个人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既便平时和于徽音闲聊,也能了解一些。

她爸爸一直在国资委,基本没出来过。之前的金融行业,后来又调到了能源行业,在太平洋、国泰、电网、石化等企业任过职,而且都是主要领导职务。

于徽音肯定不会对自己说假话,级别可能没有变,但从地方到首都,从企业到部委,本身性质就不一样,所以怎么看都是高升。

她妈妈也挺厉害,在东方集团,也就是沪上、东方电视台的上级单位,同样是领导职务。于徽音能进央视、能自己挑选栏目组,当然和她有关。

就是性格有点……嗯,怎么说,应该是稍有点傲气。和身份职务倒没什么关系,其实老沪上人都这样。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闹的挺不愉快,江秀莹被李定安气的三魂出窍,七魄升天。挺优雅一个人,也挺知性,但被李定安逼的差点爆脏口……也是这个原因,再加上家庭确实不普通,稍有点敏感,所以于徽音很少提到,李定安也一般不会问。

但迟早都要面对,不可能一直装聋做哑……

李定安想了想,还是没有冒然提什么“拜访”之类的话。主要还是觉得时机不合适,怎么也要再成长一下再说……

一顿饭,差不多吃了一个小时,两人都是喜静的性子,这里也确实有点吵,就准备回展览会。

要了账单,又扫了码,两个人正要起身,旁边的一桌又坐下来了两个男子。

一位三十来岁,一位五十出头,都挺精神,一位空着手,一位拎着包,胳膊底下还夹着一支长一尺余,方圆也就四五公分的长盒。

盒子上印着“夏季文物博览会”的字样,一看就是从展览会买的物件。

这里离大柳树会场还不到两公里,砂锅居也是京城有名的老字号,游客和藏友逛完展览会再到这里吃饭,很正常。

关键是两人的对话:“史老师,您给看一眼,实在不行我就退了……”

年轻的那位说着话,把东西放在了餐桌上。

年长的看了一眼盒子:“赵总,之前找人看过吧?”

“不瞒你,昨天才看过……你肯定也认识:潘家园的关德海老师”

一听退货,又听到关德海,李定安顿时来了兴趣,迈出去的腿又收了回来,还示意了下于徽音,意思是稍听一听。

两个人又坐了下来。

“关老师怎么说的?”

“说是看不准!”

玩古董的都懂:意思就是东西有问题。

史老师点点头,又顺手打开了盒子。

李定安也偏着头,心中还想:关德海怎么也是上过鉴宝节目的专家,至少在京城地界,在字画圈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及权威性。他看过的东西,一般不会出错。

暗暗念叨,东西也被拿了出来,外面还套着一只布袋。李定安也以为是字画,但取开袋子,却是一柄骨扇。

顾名思议,就有只有扇骨,而无绢本或是纸类字画的扇面,而其中的上品大多是用象牙、犀角、玳瑁、象骨等雕成,所以得名。

不论哪个朝代,这些东西都不是一般的贵,所以大多数的骨扇还是以牛角、牛骨,更或竹片,木片为材料。

内容不一,大致还是逃不过字和画,工艺多种多样,有的画、有的雕,也有的涂漆洒金。包括刻的也分好几种。有的半空半刻,有的全身缕空,也有的只刻不镂,而眼前这一柄就是最后一种:只刻不镂,而且上了色,所以更接近于“画”,表现形式也更显丰富一些,

再看质地,两侧大板用的是棕竹,内中小骨则是乌木,在所有木制类的骨扇中属于中上,也就比檀木、沉香的差一点。

有点轻薄,看着也有些年头,史老师没敢“撒”,而是轻轻的展开。再看扇面:一尊怪石,左右两边各站着一只鸟,一边是孔雀,正展着屏,另一边是一只七彩锦鸡。怪石一旁长着一株白梅树,花开的正艳。

别说,刀工挺细致,两只鸟儿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怪石也挺有特色,如猛虎卧地,尽显峥嵘。

还有那株梅树,郁郁芊芊,生机盎然。

再看木质,大板黑中带褐,星点斑驳,内夹黑丝纹路,很是细密,扇骨又黑又亮,光可鉴人,可见用的都是上好的棕竹的乌木。

看着也足够老,至少不像是后做旧的东西。

唯一有点奇怪的是,画风过于细腻,过于形似,立体感也过于强了点。

要知道,即便是国画中偏向于写实的工笔画,也是先讲究“神似”、“灵动”以及“气韵”,接下来才是“严谨精致,细腻逼真”。

只是逼真,而非一模一样。

但这幅画不是,虽然也有国画的风格,但更多的要偏向于欧州油画的表现特点,过于注重真实感和自然。

再仔细看,大部分的画法,还真就应用的油画的技法,主要突出“光和色”,并依靠“线条的真实感”来表达作品思想。

要是现代艺术品,这种表现形式当然没问题,但怎么看,这东西都是古董,所以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关键是也没什么款和铭识,想安个根底都无从下手,所以关德海才说“看不准”,那位赵总也说要退货?

离得有些远,只是看了几眼,李定安就收回了目光。那位史老师看的很仔细,近十分钟,才抬起了头,然后又叹了一口气:“我也看不准!”

霎时,赵总脸上的表情又深重了几分:两位专家都说看不准,那这东西是什么性质还用的着说?

当然是有问题。

也是运气,今年的展览会做了相当大的改动,至少有了售后保障:三天之内可以无条件退货。

要搁往常,只能哑巴吃黄莲,含泪往肚子里吞……

正暗暗庆幸,旁边传来声音:“你好赵总,您这骨扇,能不能让我看一眼?”

赵总和史老师齐齐的转过头:一男一女,都挺年轻……嗯,形像都不是一般的好,关键是都挺有气质。

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共性,所以很多时候,“以貌取人”这个词其实都是带褒义的,就像现在,光看这两张脸,就觉得挺舒服,而且人家还这么有礼貌。

赵总点了点头,拿起了骨扇递了过去:“一把赝品,随便看!”

“谢谢您!”

李定安笑着欠了欠腰,又接了过来,刚一上手,就觉微微一沉。

乌木又名黑黄檀,属红木,不是一般的结实,又在地底炭化了数万年,形成过程和煤没什么区别,所以质地已接近于“石”,而非木,不沉才怪。

两片大板也是上等的棕竹,所以至少材质没问题。

陈旧气息也很浓厚,包浆也很圆润,包括连接扇骨的丝线,已然接近于纯黄,摆明是上了年头的东西。

再看画,无论是画工还是刀工均属上乘,乍一看,也确实有点怪异:国画中不是没有应用欧洲油画技法的,以前流传下来的也挺多,比如康熙和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师,大都会一些油画以及浮雕技法。

不过再中西结合,也绝对是中多西少,秉承的依旧是儒家思想的“中庸”和“含蓄”,讲究“以形传神”,“色彩相和”。

但这幅不是:画风主打一个真实自然,用的还是油画中最为典型的“三分构图法”:远近分明,主次有别……换种说法:“西”的也太多了点。

看到这里,大多数的专家都会给出差不多的结论:中不中,洋不洋,肯定和名家没一毛钱的关系。

既便东西很老,但价值也有限。

李定安却觉得有点怪,东西精致还是一方面,刀工画工细腻也不提,关键是这风格,感觉有点眼熟:总觉得在哪里见过,而且不止一件?

这种风格的国画不是没有,但算得上古董的肯定少之又少,只要见过就绝对有印象。

自己去的最多的就那么几个地方,除了古玩市场,就国博和故宫,再不就沪上的拍卖会……哦,还有沈阳故宫……

嗯,故宫?

一刹那,李定安突然就想了起来:就是故宫,不是沈阳,而是京城这一座。

好家伙,又是从内廷流出来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