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241章 蒋廷锡的字,冷枚的画

“看到了吧,还是我最了解他,要不怎么说亲如兄弟?”

“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哥们这是壮!”

两人斗着嘴,不急不徐的跟在后面,走了没多久,李定安和于徽音都停了下来。

雷明真瞅了瞅,眼睛不由的一眯:外国文物?

不是流到国外又流进来的那一种,就是纯纯的外国文物,品类还挺多:比如油画、雕塑、钟表、望远镜……雷明真甚至还看到了几把老式火枪。

当然,肯定打不响,不然也不会公开拿出来卖。

兰华芝一脸惊奇:“李定安还懂外国的古董?”

“废话……但凡涉及到‘文玩’两个字,就没他看不了的……”

嘴上这么说,其实雷明真也嘀咕了一下:李定安还真就没怎么看过外国文物,唯一的一件,也就是沪上拍卖会的那只扑满沾点边。

但那件上面刻着汉字,严格来说只能算流出海外的国内文物。

可能就是遇到了类似的东西……

两个人若无其事的往前走,路过的时候瞄了一眼:李定安正在看一幅油画,神情很是专注。

真是外国文物?

本就要装做不认识,两人也没停,继续往前走。雷明真满脑子都是“李定安什么时候研究过这玩意”的念头,迎面来了人都没注意,险些就撞了上去。

兰华芝拉了他一把:“你看着点!”

“唉哟……对不住!”

雷明真道着歉,对面那位摆摆手,意思是没事。再一看,这位压根就没瞅他,两只眼珠子直勾勾的瞪着前面,好像很奇怪的模样。

好家伙,我就说怎么差点撞上,原来伱也没看路?

正在腹诽,这位一脸惊奇的问着旁边的同伴:“老丁你看,那是不是李定安?”

这才离着几步,你眼花了?

“马所,李老师本来就是大柳树会场的鉴定专家,在这碰到不挺正常?”

我奇怪的是李定安吗,是另外一位……

“他旁边……”马献明压低了声音,“就紧贴着他的那女孩,你有没有印象?”

“没有!”

丁立成摇着头,又想了想,“应该是他女朋友吧?”

废话不是……要普通关系,谁会挨这么近?

再仔细看,女孩还拽着他的袖子……

问题是,他上周还和陈静姝在一块,两个人整天眉来眼去……嗯,这么说好像不对,李定安光顾着写方案、做实验,压根就没那心思和时间。

但要说这两位没搞对象,马献明是不信的:哪可是上百亿的项目,李定安怎么没送给别人?

而这才几天,又冒出来了一位?

渐渐的,老马的五官挤成了一堆,神情说不出的古怪。

“你咋了……肚子疼?”

肚子倒不疼,就是脑仁疼……算了,这事不能胡说!

“没事!”马献明呲着牙,又摇摇头,“走,打声招呼!”

说着话,四人擦肩而过,雷明真才暗暗的松了一口气。

没见过真人,但见李定安打过几次电话,所以一听“马所”,他就知道这是谁:国博文研所的所长马献明,和李定安的关系贼好。

再看他刚刚见了鬼一样的神情,以及做贼似的语气,分明是知道陈静姝的,所以看到于徽音才那么奇怪。

不夸张,雷明真甚至都做好了准备:但凡马献明说个“陈”字,他保准扑上去捂嘴……

“你很热吗?”

兰华芝瞅着他的额头,“空调开的挺足啊?”

热个毛线……我这一脑门全是冷汗。

李定安,你就作吧……哥都没法想像,你到时候死的会有多难看……

“确实有点热……”

雷明真随口回着,又心虚的往后瞅了一眼:太特么刺激了……

察觉到身后有动静,李定安本能的转过头:“老马,丁老师……哈,今天怎么有时间逛一逛的?”

马献明不用说:李定安基本当了甩手掌柜,电话都很少打,国博的研究项目全部丢给了他。他怕出问题,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全在实验室盯进度。

丁立成也挺忙:故宫准备在国庆搞“红色文化展览”活动,他是筹备委员之一。所以能结伴来展览会,就挺奇怪。

“来帮朋友看几件东西!”

马献明说着话,又瞅了瞅于徽音。

“这位是国博的马所长,这位是故宫的丁老师!”李定安做着介绍,“这是于徽音!”

于徽音浅浅一笑:“两位好!”

“好!”丁立成连忙回应,然后左瞅瞅,右看看,目光在李定安和于徽音的脸上打转。

来回好几次,他才悠然一叹:“果然是郎才女貌!”

李定安笑了一下:“丁老师过奖!”

好家伙,这就承认了……李定安,你玩的溜啊?

脸不红心不跳,光这份心理素质,老马就不得不道一声厉害。

正暗暗佩服,又看到李定安提着三个袋子,他下意识的瞅了两眼。

上面印着“文博会”、“大柳树”的字样,折痕也很新,摆明就是刚刚买到的物件。

马献明的眼睛“唰”的一亮:“又捡漏了?”

“这又不是地摊,哪有那么多的漏可捡?”

李定安的话音都没落,后面传来酸溜溜的声音:“毛文龙的信筒,杨慎的蜡斗,还不叫漏?”

嘛玩意?

两个人悚然一惊:毛文龙,杨慎?

这其中的哪一位,不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关键的是与这两人相关的文物少之又少,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杨慎好一点,至少有几件遗作传世,毛文龙压根什么都没留下。

这突然就冒出来了一件?

马献明双眼直冒光:“拿出来看看?”

就知道肯定会有这么一出。

李定安无奈的往后看了一眼,把袋子放到了柜台上。

马献明也没客气,直接打开,先拿出了信筒。

他是国内明清瓷器方面排得上号的专家,对明史当然不陌生,看到“镇辽”的火印,就能确定这是明晚时期的物件。

再看上面的那匹马,以及最后面那个“铺”,也能看出这是专门用来“飞报军情”的邮筒。

但除此外,他就看不出什么了。接官亭这个地名倒是知道,但是太多:比如南阳接官亭,自古以来就是南阳官员落脚的重要驿站,遗址如今都在,也是南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福建惠安接官亭,江西上饶接官亭,湖南岳阳接官亭等等,同样是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和抗战时期遭到破坏,建国后陆续修复成为当地重要景点的就更多了,全国各地至少有三四十座接官亭。

但印象中,真就不知道辽宁也有一座。

也知道毛文龙任过鞍山百户、任过叆阳守备,就是不知道和这个接官亭铺有什么关系。

倒不是他不专业,而是与明相关的正史中记载的大都只有“驿”,很少提及次一级“铺”。凡涉及的铺一级的地方只会写“某关”、“某堡”,甚至有时连“驿”也会以关堡代替。

比如辽阳东南路九驿,大多数的史料中都是这么写的:辽东都司-甜水站堡-连山关-通远堡-青苔峪堡-镇东堡-汤战堡-九连城。

别说“铺”了,普通人连哪个堡代表的是哪个驿都搞不明白。

马献明想了半天,确实没有印象,又把信筒递给了丁立成。

他顺手接往,仔细的看了起来,还边看边夸:“刻工不赖,既便不是出自工部的能工巧匠,也是辽东都使司虞衡衙门的老军匠……火印也对,包浆也对,成色也不错,保存的也挺好……”

不是,谁让你看真假了……李定安相中的东西,这还用得着看?

“老丁,知道不知道这个接官亭?”

丁立成顿了一下,想了好一阵:“知道的挺多,但辽东一带……还真没印象?”

看吧,难点就在这里。

这两位都如此,遑论海选时的专家?

也绝非专家门不用心,更不是水平不够,而是这个地名确实太生僻,和明代相关的史书里就没记载,更不要说和叆阳、和毛文龙扯上关系。

相应的也就不知道这只竹筒的具体价值,三万六的价格真就定的挺高……砍一半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贵。

“《九边图论》,《辽东志》中记载:大虫江(鸭绿江支流,今爱河)畔、草河堡东立金斗驿,属定辽后卫……但自嘉靖后,金斗驿就不叫金斗铎,而是以草河堡代替。

《全辽备考》又记载:柳边以西四十里有接官亭铺,属金斗铎,为明边之最……而恰好,草河堡以东,柳边以西四十里就是叆阳堡。而辽阳失守之前,叆阳千户一直都是毛文龙,再以明晚时期九边的惯例:都司代驿丞,千户代铺丞,这件东西,当然就和毛文龙有关……”

什么玩意?

《九边图论》和《辽东志》他们当然知道,是明代的地理志,但后面那本到康熙年间才成书。虽然属东北地理学专著,但是由私人撰注,并非官方志书。

这么生僻的知识点,李定安竟然都了解过?

马献明和丁立成面面相觑,瞪了好一回:“你从哪看到的?”

“学校啊,文博学院的图书馆就有!”李定安一脸的理所当色,“学明清考古,难道不学明清地理志么?”

好吧……当我没问。

马献明好不郁闷,又指了指:“那值多少钱?”

李定安想了想:“十来万还是有的!”

这会轮到后面的那几位无语了:刚才还说十万八万,这会又涨了好几万,待会是不是就成二十万了?

他们还真没猜错:既然毛文龙是铺丞,要说这东西他没用过几乎不可能。而且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与毛文龙相关的文物……怎么也不可能只值一二十万。

马献明大致估算了一下,暗暗道了句“还行”……当然,只是针对李定安而言:几十万对他来说真就不叫漏。

暗暗吐槽,他又打开了第二只袋子……嗯,刚不说是蜡斗么,怎么这么长?

李定安也懵了一下:怎么忘了这东西也在里面?

他手一伸:“这件不用看!”

“嗨……”马献明躲了一下,“你抢什么抢?”

“真不能看……至少不能在这看?”

“为啥!”

李定安压低了声音:“这件我要送人!”

意思是坚决不能爆光……好家伙,你要送谁?

他越是这样,马献明越是好奇,转着眼珠往左右瞅了瞅:“我就看看,不讲不就行了?”

不单单是不能讲的问题,关键是有摄像头……嗯,摄像头……差一点没想起来?

完了得给主办方交待一声:不止这把扇子,包括于徽音的镜头同样不能泄露出去。

“算了,你看吧!”

“就是嘛……嗯,扇子?”

马献明取出骨扇,轻轻展开,也就刚瞅了一眼,丁立成“咦”的一声:“油画……用的却又是浅雕(中国古代传统的木雕技法)的刀法?”

嘴里说着话,手也伸了过来,颇有几分当仁不让:“拿来我看!”

马献明“呵”的一声,想了想,还是把扇子递了过去。

要是画他倒能看一看,但雕刻类的物件还真就是弱项。

“棕竹大板,乌木扇骨,缂丝扇线……品质不错,也确实是老物件,就是这画风……嘶……”

丁立成顺手一摸,拿出了放大镜:“构图用的是三分法,绘图用的是焦点透视,点景却又用的旧院体?孔雀、锦鸡、怪石用的都是油画的写实手法,梅树、坡草却又是水墨的渲染,设色还这么艳?”

听到这里,李定安暗暗的赞了一声:专业的果然是专业的,前后只是几眼,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正感叹着,丁立成又抬起了头:“李老师,怎么感觉这画风和构景,以及刀法与刻工,都有点眼熟?”

时不时的就会看到,你当然眼熟。

想了想,李定安轻轻的吐了几个字:“冷枚、郎世宁。”

愣了一下,丁立成猛的拍了一下额头:就说来着?

这画风与挂在故宫倦勤斋的《圣明帝王图》足有七八分相似,笔意更是与冷枚其它的画作如出一辄。

再看构景与设色,摆明就是仿照郎世宁之作,如今收藏于台岛故宫博物院的《锦春图》:同样是双鸟、怪石、白梅树。不过那幅是一对锦鸡,这幅去了母鸡,换成了孔雀。

而冷枚师承崔秉贞,崔秉贞又师承郎世宁,不但画风笔意相近,刀法与刻功也是一脉相承,而且故宫中收藏的这三位的木刻、漆刻同样不少,不说天天,三五天就会见一次,丁立成当然眼熟。

看到这里,他已有九成九的把握:这柄骨扇就是冷枚之作……

思忖间,丁立成又把扇面翻了个。

起初,他还没反应过来,甚至念了一遍那首诗,随即,他两眼“攸”的一突:蒋廷锡?

这首诗又不是多出名,他当然没印像,但他认得笔迹:同样的,故宫之中收藏的蒋廷锡的字画不止一幅。

而他最为有名的作品,则是2019年首次亮相于拍卖会的《百种牧丹谱》……整整拍了一亿五千万。

其中不但有画还有字,整整一百幅,丁立成不但研究过,还临摹过,怎么可能认错?

所以,这柄扇子不但是冷枚画的、刻的,更有蒋廷锡的亲笔提字?

抱歉,感觉情节不是太连贯,所以昨天的一章做了一下修改,不相关的一点内容挪到了这一章。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