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332章 这可是三千万?

比喻不是很恰当,但道理是一样的。

按照正常的实验程序:先目鉴东西的种类、大概时段、大致构成、主要成份,再研讨相应的实验方案。

然后再根据储存环境、氧化及腐蚀程度,制定相适用的实验计划:是做光谱储能释放,还是做放射性元素半衰,或是做微量元素转化,还是做磁场年代演变。

有的时候,同一时段、同成份的样本,所需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迥然不同。甚至同墓葬发掘的同器物,有时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

因为出土深度不同,受腐蚀的酸碱强度不同。

实验方法又多,可适用的仪器更是五花八门,样本数量足够的话还好一点,可以不断试错,如果样本不足,就需要不断的分析和辩证,确定最佳方案。

在相关研究机构,为一场实验而准备一个星期的事情,真的很常见。

而现在呢?

没有研讨,没有分析,也没有辩证,更没有征求谁的意见,全凭他一言而决。

特别是从第二件黄铜花觚开始:铜器剥皮壳、瓷器刮釉粉、胎足钻孔、古玉泡强酸……全是毁灭性的取样方式,等于实验做完后,东西也废了。

废不废的先不提,方法要是错了呢?

可没地方再找第二件,想纠错都无法可纠。

更关键的是:初检、复检同时进行?

外行可能听不懂,但懂研究的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实验就是终检,就要依实验数据出具结论。

换句话说:复检就是最终结果,哪怕是错的,你也得当成对的……

诡异的是,竟没有任何人发表哪怕任何一丝意见?

马献明雷厉风行,李定安如何安排,他就让研究人员准备相应的仪器、试剂。

几位研究员马不停蹄:开机、预热、按编号找器物、取样……

“何秘书长,佩服……要说专业,还得是你们”

“什么?”

何安邦正在摆弄古玉,好像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茫然的抬起头:“申会长,你说什么?”

“我是说实验:不需要微样试检,不需要分析,更不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就直接取样,然后直接就能上机器,甚至是一次做六组……搁我们,光是准备至少都得两个星期!”

你说的是反话吧?

不走任何程序,不制定任何方案,甚至连个草创的提纲都没有,张口就来,蒙头就干……

这要是老马,何安邦提着拳头就上去了:来,睁大狗眼瞅,墙上贴的是什么?

那么大的字看不见,制度和规定都让你给吃了?

但换成李定安……嗯,你高兴就好……

何安邦想了想:“我们也不经常这样干,绝大多数的时候,还是要现场会鉴,商讨方法,制定计划……一次也做不了六组那么多,顶多做两组!”

“那也挺厉害的:两次就能出结论,我还第一次见?”

那不然呢?

别说你,没碰到李定安之前,谁敢想像实验还能这么做?

何安邦明白了,这位申馆长是真的惊讶,而非讽刺。

他挠了挠下巴,不知道怎么解释:“没事,他有经验!”

经验?

顿然间,申会长不会说话了。

又仰着脖子瞅了瞅:没错,胡子都没几根?

他哪来的经验?

几个省博的教授就在旁边,也听的一脸迷糊:何馆长说国博一般不会这样干,照样需要商讨方案,制定计划……意思就是现在不一般?

没什么区别吧,甚至实验环境差的一批,连最基本的无尘都达不到,实验数据可想而知……

不但听不懂,还挺不理解:姚川和程永权都是正高级研究员,业内知名。不管哪位到省一级的博物馆,都是带着指导性质而来,毫无争议。

但现在,年轻人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干,言听计从,奉命唯谨,不打一丝折扣。

还有马献明,更是艺术品研究领域权威中的权威,这会儿却像个跟班,年轻人到哪他跟到哪,更像个应声虫,但凡有一丝交待,立马执行。

何安邦更是当了甩手掌柜,跟前都不去看一眼。

总不能这位比他们还权威吧?

李定安……压根没听过?

年龄也不对:再老二三十岁倒有点可能,但就这面相……跟看青春偶像电视剧的似的?

但慢慢的,他们就回过味来了:不是世界太疯狂,而是自己见识太少……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李定安双手插兜,站在两组实验组后面。他也不动,只是时不时的提醒一句:“程老师,放射强度太低,不要低于六千伯……”

“姚组长,曝光波长顺序不对:先紫外,再近红外……”

“洪老师,消液温度为25度,你的配比至少有30,降温……”

“毛老师,调整光量子频率……”

不管说到谁,研究员都是先笑一下,没人争辩,没人质疑,立马检查。

这很正常,因为试验就是不断试错再纠错的过程,有疏忽、有错差在所难免。

虚心接受,立即改正,这也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李定安提醒的问题:放射强度,波长波短看仪器就行,但消液刚配出来,都还没来得及测,他是怎么知道多少度的?

洪老师又拿了一支温度计测了一下,再看指度:不多不少,刚刚好三十度。

围观的这几位面面相觑,跟见了鬼一样:这有点不科学啊?

想来想去,就只有一种可能,物理推导:多少强酸加多少水,再结合室内温度进行计算。

但说实话,别说口算,给他们个电脑,再套公式,也得个七八分钟,李定安就瞅了一眼,脱口而出,七八秒都没用到。

不是,你这眼光是自带测温,还是自带容量刻度,并随机计算?

渐渐的,他们有点理解了:为什么李定安一点程序都不讲,一点准备都不做,说取样就取样,说上机器就上机器,却没有任何人质疑?

他那双眼睛,就像激光电子仪,不论哪一组中的哪一位,是主试还是助试,一旦出问题,实验人员都还没发现,他一眼就能指出来,同时给出修正方向。

大脑像是计算机:实验人员还在权衡如何计算,应该适用哪一套公式误差才会最小,李定安已经开始推导。短则几十秒,长则一两分钟,就能给出答案区间。

记忆力更是强的吓人:

因为他现场指导,实验进度跟飞起来一样,方志杰急的汗都下来了,键盘更是敲的跟爆豆子似的,数据索检速度却跟不上。

然后李定安就会告诉他,在哪个目录、哪个分类、哪本期刊的哪一篇论文,以及发表单位,论文作者……

河博的副馆长和几位教授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干了半辈子研究,第一次碰到检索跟不上实验的?

别人不知道,如果给他们,他们照着论文照抄都做不到这么快。

反过来再看:怪不得从何安邦到助理,都是这样的态度?

自家要是有这么一位,他们能当爷一样供起来……

“何馆,人才啊?”

申馆长眼睛直冒贼光,“哪家单位的,中科院、工研院,还是社科院?”

“不是,就国博的!”

“你们从哪挖的?”

“没挖,自个冒出来的!”

扯淡……你再给我冒几个试试?

申馆长鼓着眼睛,一副你少糊弄我的模样。

何安邦矜持的笑了笑,再没说话。

他也不算说谎:打了那么久交道,只知道这小子眼力强的离谱,鉴赏水平高的吓人,压根不知道他还会搞研究。

文科生呀,而且才刚毕业,打八百杆子,都和搞研究扯不到一块。

直到他从XJ回来,带来了蒙古瓷……

所以,真就是自个冒出来的,还冒的莫明其妙,猝不及防:要是再晚几天,李定安先去了京大报到,哪还能轮到国博?

……

一群教授被吓住了,曲中书也被震的不轻。

“不是……他不是学生嘛?”

“没错,京大研究生,研二!”

“京大的学生这么牛吗?”

“不太清楚,应该几年才出一个吧……反正挺厉害!”

“他还是你们局的特勤?”

“当然!”张汉光支了支下巴,“你觉得不够格?”

不够格个屁!

就这实验速度,就这研究能力,带身边,不就等于带了个检验中心?

不但快,还想怎么检就怎么检……

“研二代,还是科二代?”

“这个真不是!”

张汉光摇摇头,“他家本地的,他爸你可能认识,你们市图书馆的李如英!”

“以前市委办的李主任……不对,李如英哪来的一个亿?”

“脑子有坑?他自己赚的……”

那可是一个亿,不是一百块……

“一个亿算什么,他前后半年多,赚了十多亿……”

像迎面挨了一拳,曲中书眼珠都不会转了:你特么的说的是冥币吧?

张汉光“嗤”的一声,刚要顺嘴吹几句牛逼,看到李定安打开了一口箱子,把那件门帘拿了出来。

这个也要研究吗?

张汉光下意识的走了过去,没走几步,他又猝然顿住:李定安竟然又拿起来一把剪刀?

好家伙……这是要干嘛?

……

二十六件东西,不算多,但李定安花了整整一个亿。

玉筯六百万,六件汉玉近三千万,幽塞两千两百万,门帘两千八百万。

剩下的十七件,总共才一千四百万。

最贵的,就是这道门帘。

三米见方,缂丝黄底,但污染严重,现在颜色已近乌黑,图案模模糊糊,隐约能看清最正中绣着一条正龙,口含金珠。

不用猜,清代宫廷御用之物!

但这东西不算多稀有。

故宫有好多件,国博也有好几件,沈阳故宫有,湾岛故宫也有,世面上流通的也不少。

纹样形形色色,龙、凤、祥云、吉兽、花草。

质地五花八门,棉、革、绣、织,以及锦。

这一件就是锦,还是锦中极品,缂丝库金:生丝混编金丝织成。

很厚,张汉光估计,至少五六层。

还挺重,约摸十二三斤。

但他想不通:既便全用金丝,这意也绝不可能这么贵。

又不是没拍过?

2018年,荣宝斋在京城拍过一条夏帘,熟丝云锦,一正龙四行龙,才拍了十五万。

不过很小,一米见方,而且只有两层。

缂丝织成并混编金丝的也拍过,2020年夏,佳士德春拍,和这件差不多大小:三米见方的缂丝库金,成交价一千万过一点。

比这件厚,足足八层,也比这件重,8.5公斤,品相比这好几倍:九龙纹样清清楚楚。

而且有据可查:底边织有“苏州织造臣兴”、“乾隆十二年”等字样。据考,是乾清宫偏殿的冬帘。

而这件呢?

污成这样,百分百从墓里挖出来的,十有**是地宫的门帘……

直觉值不了三千万,但李定安之前使过眼色,估计有古怪。

问题是,他这会竟然拿了把剪刀,准备剪开?

这一刀下去,别说三千万了,减个零都没人要……

他快走两步,“拦在了中间:“你干嘛?”

“取样啊?”

取你个锤子?

张汉光指指上面的污渍:“知不知道这东西为什么这么脏?”

李定安瞪了他一眼:“废话!”

是金遇到铅变黑,然后污染了蚕丝,但一洗就废,所以只能这么脏着。

“连卖古玩的都知道一洗就废,你还专家,你专个嘚儿:一剪子下去,你还卖给谁?”

“卖给老何!”

李定安呲着牙笑,“信不信,我就算剪开,再问他要三千万,他磕绊都不带打……”

“什么东西三千万?”

话还没说完,何安邦走了过来,看到他手里的剪刀,先怔了一下,目光扫过桌子上的门帘。

“你要剪开?”

“不剪开我怎么取样,不取样怎么做实验?”

李定安一脸的理所当然,“不做实验怎么断代?”

“然后再三千万卖给我,对吧?我脑子又没被驴踢?”

行,不要是吧?

不要最好……

李定安笑了笑:“放心,我有分寸!”

话音未落,“喀嚓”的一声,门帘上被剪开巴掌大一个窟窿。

张汉光的心脏也跟着跳了一下:王八蛋,你真剪?

这可是三千万……(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