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478章 早了三千年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第478章 早了三千年

作者:眀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3:08: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定安挥了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专家们围着长案,议论纷纷。

他们讨论的,并非汝瓷和柴窑天青釉的区别,因为这个说法古早有之,且早有论证:汝瓷即承自柴窑。

他们奇怪的是,判断一件瓷器的出产地,除了分析瓷土、釉料、工艺、造型之外,竟然还可以分析塑胎时的水质?

放了上千年了都,还怎么分析?

在场的所有专家也都知道,梅瓶石灰含量高于笔洗,但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为了增加瓷胎可塑性和强度。

但没有任何人想到过,这是为了平衡因为不同水质造成的酸碱值差异,所以才加了石灰。

包括顾春风。

感觉差距,一下就被拉开了?

当然,只是李定安单方面的说法,需要检测,但当他说出“分析矿层赋存岩层”的那一刻,顾春风就知道不用测了。

研究古董不需要懂地质学,既便偶尔会用到,只需了解点皮毛就够用。顾春风原本也不懂,但自从他被林子良羞辱的体无完肤,知耻后勇之后……

说白了,所谓的矿层赋存岩层,就是矿土挖干净之后,下面的地层。

而从唐朝开始,瓷匠就知道,瓷泥越老,瓷矿越深,瓷土品质就越高。所以采矿的时候,要求就一个字:深。

挖穿瓷土矿层带出来的部份,就叫附着土壤……

要问有没有区别?

有,而且区别极大:

汝州和郑州之间相距只有一百公里过一点,瓷土属同类型矿脉,但汝州是寒武系灰岩浸蚀面上,赋予石炭系本溪组的水硬铝石型沉积铝土矿。

而郑州则是奥陶系碳酸盐岩侵蚀面上,赋于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含铝黏矿层(体)出露铝土矿。

这是专业解释,绕口不说还生僻,但只需要知道,汝州的瓷土矿床比郑州的早了一亿年,汝州的赋存岩层是灰岩,郑州的是碳酸盐岩……

再说直白点:两种瓷器中的附着土壤成份有本质性的区别,一测就知道……

所以,顾春风有一种哔了狗的感觉:

真就是他妈的,自己为什么没想到?

李定安又为什么会知道,这么生僻且冷门到家的知识?

其实这都不算什么,毕竟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瓷器专家都不懂。

但水质造成的酸碱度差异呢?

他知道,其余专家也知道:梅瓶的瓷胎中掺了石灰,他们也知道,掺了石灰的瓷胎当然要比没掺石灰的更白一点。

再表现在釉面上,颜色当然要更浅一点,所以造成了色差……但他们一直找不到,塑胎时为什么要掺石灰的原因。

就只能认为,是为了便于塑型。

结果然并卵,所以,顾春风很想给自己一巴掌:等于就隔着一层窗户纸,却是李定安帮他们捅破的?

关键的是,还是他亲自把李定安叫过来的?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他老感觉,专家们现在看他的眼神中,多多少少带着点异样。

但凡说话的声音稍小一点,他都怀疑,这些王八蛋是不是在议论他?

顾春风越想越气……

……

“你刚才去瓷器室了?”

“哦,顾主任喊我过去,小小的探讨了一下。”

“吵架了?”

“没有啊?气氛很融洽,老师们都挺积极!”

成杰目露狐疑:“那顾春风为什么黑个脸?”

李定安摇头:“我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

但说句真心话:他真没想和顾春风发生太多交集,至少在搞清这个人的具体立场,以及上面为什么安排他进专家组的原因之前。

顾春风也一样:感觉李定安就是翻版的林子良,而他又在林子良手上吃了那么多的亏,所以潜意识中,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排斥感和暗示:以后得离这小子远点。

这一次,也只是因为他这个所谓的“瓷器组”的组长只是临时性的,他懒的得罪人,也懒得和人争,就把问题丢给了李定安。

纯属无意之举,顺手为之,但不想,巴掌从天而降?

然后,就成这样了……

成杰半信半疑,李定安也不好解释,两个人各怀心事,进了铜器室。

铜器不多,就那么八件:卤薄钟,两樽甗,一樽边,一樽盂,一樽敦,以及两樽大盘。

一目了然,没什么可清点的,而同时期同类型的器物,国博和故宫都有,都研究的明明白白,没什么可研究的。

所以,铜器组的人很少,就只有三位:朱处长带着国博的一位副研究员,以及首博的一位馆员,主要工作是修复。

修复山洞塌了的时候,被掉下来的石头砸坏的两樽甗。

看到他俩进了门,朱处长打了声招呼,又冲李定安招手:“李老师,你来看!”

李定安走过去,探头瞅了瞅:甗的上半部分,也就是长的像锅的鬲,侧面被砸了一个坑。

约摸拳头大,还挺深,最深的地方足有三分公。

这很正常:洞顶那么高,石洞落下的力道不会小,这东西没被砸出洞,就已经说明很结实了。

不正常的是,凹下去的那个坑里,竟然有好多层锈,而且每一种的颜色都不同。

先是一层灰锈,很薄很亮,隐隐返着铜光。

长期理入沙中,且极为干燥的铜器大都有这种特质:沙中的石英沙会与铜和锡反应,但因为很干燥,反应速度极慢,所以锈很薄,且反光。

出土的实物极少,迄今为止,就鄂尔多斯发现过几件铜矛。

第二层是黑皮,也就是所谓的黑漆古,还是因为长期置于干燥的环境中而形成。

第三层是枣红皮,同样很亮,这是氧化铜成份的黑漆古与燥热的空气反应,生成氧化亚铜。

第四层,像是不锈钢?

这是青铜器长期埋于中性土壤中,锡析到器物表面产生的所谓的“水银光”,又称水银沁。

所以,凭这层锈,就能推断出这只甗之前的埋藏范围:只有北方且靠近黄河流域,才有长期且稳定的中性土壤。

看到这里,算是成功的勾起了李定安的好奇心。

铜器锈色五花八门,且呈“五彩斑澜”的物件,他不是没见过,国博就有好多。但那是因为土壤成分多样性,与铜器产生不同反应的结果。

就直白点:没有什么分层的说法,全部集中在表面。

有分层锈,且每层不同颜色的铜器也见过,陕博中就有好多。

那是因为当时发掘技术有限,没有妥善处理,沉淀在表面或沉积内部的氯根盐与空气产生氧化,形成破坏力极大的氯化亚铜,并逐次腐蚀铜器,俗称发坑货。

但最多的就三层,超过三层,再厚的铜器也只会蚀成一堆渣。

所以,他第一次见,有铜器的锈层超过三层,器物还保存这么完整,分界还这么明显?

关键的是,并非氯化物,由此可知,这几层漆,是分时段,分阶段锈上去的。

稀奇了……

转着念头,又看第五层,顿时,李定安瞪大了眼睛。

紫不紫,金不金,这难道不是紫金?

紫锈很少见,但李定安不是没见过:铜器表面,同时生成黑色的黑漆古与红色的氧化亚铜,两种锈皮的连接部位,就是紫色。

金锈更少见,但他也见过:橙黄色的铅黄与红色的氧化亚铜中和。

但紫金色的锈,他真就第一次见?

重点在于这上面,并非什么锈和什么锈的连接部位,完全就像是一整层。而且与铜器本身贴的这么近,感觉不像是自然形成的锈,而是像……一整层漆?

李定安看了好久,越看越觉得,这一层,更像是烤上去的:“朱处长,有没有对这层紫金锈做分析?”

“做了,主要成份为铅锡黄和氧化铜,并有少量的氧化亚铜。”

金黄、红、黑……按照色谱,确实可以生成紫金色。但里面有金色铅锡黄……李定安总觉得哪里不对?

有关这东西最早的记载,已到了元代时期,当时欧洲艺术家为了追求“纯净的黄”,用铅化合物和其它金属化合物调配而成,之后成为西方油画的主要颜料之一。

引进中国已是清代康熙时期,被当做珐琅彩的主要原料。

自然生成的也有,还挺早,但极少:截止目前,就三星堆出土的有数的几件铜器上,发现过这东西,但都是与其它成份的铜锈共存……

嗯,三星堆,共存?

李定安终于知道哪里不对了:三星堆的铅锡黄是自然生成,但上面,却是人为制造。

问题是,这一只,可是商朝时期的甗……商周时期!

他猛吸了一口凉气“朱处长,最好再做一下进一步的检测,看铜锡黄的主要成份是否为锡酸铅和硅锡酸铅?”

“啊?”朱处长愣了愣,“这里设备有限,估计做不了,再一个,我们也不会……”

“李定安,你会不会?”

得到肯定的答复,成杰一锤定音:“那就调设备,如果调不了,再联系相关机构……李定安,哪里能做?”

“川博,或是故宫!”

“只有这两家?”

“对!”

稍一思索,朱处长恍然大悟:“这东西,和三星堆有关?”

“可能性应该不大!”

“那哪来的锡酸铅和硅锡酸铅。”

李定安不吱声了。

顿时,朱处长脑洞大开:这些东西,是元军从三星堆遗址挖出来的?

但干系太大,李定安不敢说……

成杰也被惊的目瞪口呆:开什么玩笑?

不管是内部共识,还是对外宣传:1929年,广汉农民燕某整修老宅,发现汉玉……1933年,哈佛燕京学社、时任华西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等人在此考察及发掘……

至此,代表历史和考古学界正式发现月亮湾遗址,建国后更名为三星堆。

结果倒好,李定安来了个元代?

“但任何史料中,都没有过记载?”

所以才说可能性不大。

但只是不大,并非没可能。就像青龙山和浑善古城的风水法阵,以及那处山洞。同样,任何史料中都没有记载,不照样发掘出了那么多的文物?

李定安不置可否:“先做,做完分析再看。”

朱处长好久都没反应过来,成杰牙疼似的,拿出了手机。

李定安又看了看铜器,忍住将前四层铜锈全部剥开,一探究竟的冲动。

等成杰打完电话,联系完故宫,两人一道出了铜器室。

刚迈出门,成杰一把抓住李定安的胳膊,声音中透着骇然:“真是从三星堆挖的?”

“估计不是!”

“你别估计,要真有把握,你趁早给我个定心丸!”

李定安不说话,成杰眼睛一眨不眨。

两个人僵持了好久,李定安叹了一口气:“不是!”

成杰猛呼一口气:三星堆有多出名?

不止是全国轰动,还有海外的高度关注,结果,啪啪一顿打脸?

这算什么,丢人丢到了国外?

还好,不是……

看他拧巴脸,李定安左右瞅了瞅,笑眯眯的:“司长,给你说点高兴的!”

成杰表示怀疑。

“真不骗你:那东西,很可能是人为制造,已经达到了合金的范畴!”

“你是说那樽鬲?”成杰下意识的抬起头,眼神很奇怪:“青铜器,不就是合金?”

是个人都知道,用的着你这么神秘兮兮?

“不是……我说的是那层锈,也就铅锡黄……其实那不是锈,而是防锈层,是人为刷上去的,又高温烘烤,从而形成了一层合金膜……”

啥玩意?

成司长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化学界公认,铅锡黄是1300年左右,由意大利画家乔托调配而成,不过当时是合成的粉末状的颜料,锡是锡,铅是铅……真正的形成合金,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因为这东西熔点极低,就只有一百度过一点,且延展性强,所以用来焊接和制造一些高精密度的零件……”

这一次,成杰终于听懂了:“那一层锈,是合金?”

李定安点头:“很有可能!”

做了断代检测,那件东西是正儿八经周朝早期的物件,也就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而那漆,也只可能是那时候刷上去的。

再算一算,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公元前一千年……岂不是说,中国人为制造铅锡黄合金的历史,比美西方早了整整三千年?

成杰登时愣住,定定的看着李定安。

推翻三星堆的时间算什么?

他越想越觉得,这句更像开玩笑……(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