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鳌拜王朝 > 第二百一十七章 出发前的准备

鳌拜王朝 第二百一十七章 出发前的准备

作者:兔来割草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01 12:23: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百一十七章【出发前的准备】

鳌拜前世从没出过国,只能通过电影、电视剧对外国有一些了解。他很好奇古代的欧洲会是什么样子。

在国内,他没什么事情可做了,每天就是在家陪老婆孩子,有了重要问题的时候进宫商量一下决策,他想要有更高的追求目标。

回家征求了妻子们的意见后,除了安娜,苏梦儿、凤凰也准备和他一起去欧洲。安娜刚生完孩子,海兰珠和姚芊羽又要开始做月子了。一旦不进行安全措施,怀孕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死了那么多人,到建国时人口还增加了。

黄健翔和黄飞鸿已经会叫爸爸、妈妈了。凤凰为了看孩子,很久没有出过门,鳌拜主动要求带她出去,武功最高的两个老婆也能成为鳌拜的助力。

李岩要带红燕一起去。两人感情不错,只是一直没有结婚,目前李岩过的是禁欲的苦行僧生活,为的是能尽快练成金钟罩第十层,他必须看看第十层是什么效果。红燕一起去欧洲,是作为医生,为练习金钟罩的众人准备了大量的药材,到了欧洲也可以说是来卖药的。

除了这些准备,锦衣卫还从苗疆请来了几位苗人。

朝廷对苗疆的安抚政策起了效果,减免赋税,进行经济援助,并开始了通商。青龙王宝名声响亮,亲自去安抚苗人,办理了那里的贪官。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因为王宝救了一个苗族姑娘,成就了一段大好姻缘。

只要解决那些害群之马,另外要做到一视同仁,没有什么民族矛盾是缓和不了的。苗人现在也可以到汉人的学校里去念书,征求了他们的意见后,在云南、贵州苗疆也新增了学校。这使得让苗人的孩子们都有书念。得到了好处,苗人已经不那么仇视大明。

这几位苗人可不简单,他们都是下蛊的好手。并非所有苗人都会下蛊,只有蛊苗一族,才精通蛊的运用。

听了对蛊毒的讲解,李岩很感兴趣,提议道:“我一直不知道蛊毒是什么,拿我来做做实验吧?”

“哪有自告奋勇让人下蛊的,你疯了吧?”鳌拜看着那三十多岁的苗族女人,苦笑道:“这位大姐,他是朝中的大将,练的功夫太多,脑子秀逗了,还是拿别人做实验吧。”

苗族女人问道:“这位大人练了什么功夫?”

李岩如实说道:“外家夫多的我自己都记不清,内家是金钟罩第九层。”

苗女摇头道:“那不行,如果内家功夫练到一定程度,蛊虫是没法存活的,下蛊失败本人也会被反噬。”

没想到金钟罩还有这好处,鳌拜随便找了个府里的年轻家丁,道:“拿这位来演示一下吧。”

家丁一愣,惊道:“大人……不要这么玩我吧?”

鳌拜道:“死不了,完事有赏,封你做极品家丁……那个,大姐下手轻点,别把他整死了。这个下了以后能解吧?”

“能解。”

一听能解,小家丁就不那么害怕了。

蛊不是空气传播的,它必须有个介质,要么就是触碰人的身体,要么就是放蛊人接触人吃的东西。苗女掐了小家丁手指头一下,张口念叨着什么。过了一会儿,家丁的肚子痛了起来。

然后苗女让人煮了三只鸡蛋,准备了三根没用过的红线,又把三个鸡蛋放在凉水里。苗女把红绳子绑在鸡蛋上,撩开小家丁的衣服,拿针尖刺了自己的手臂一下,把血滴到鸡蛋上。血滴到鸡蛋上后,融在了红绳子上,她拿起鸡蛋在家丁肚子上滚来滚去,一边滚一边念念有词说些苗语,就这样拿三个鸡蛋滚了一会,笑问道:“你肚子还痛么?”

家丁摸了摸肚子,奇道:“好了,一点也不疼了。”

苗女道:“你们看看那三个鸡蛋吧。”

那三个鸡蛋剥开后,看起来很正常。但是把蛋白弄掉后,蛋黄不见了本来应该是蛋黄部分的,竟然是一堆堆还在蠕动的,白色的虫子

观看的人都咽了口吐沫,鳌拜看着那位家丁,笑道:“你有什么感想吗?”

家丁叹道:“我以后再也不想吃鸡蛋了。”

众人哈哈大笑。

听说鳌拜亲自统帅,几乎全部海军都自告奋勇去欧洲。他们觉得和鳌拜一起出征,打仗一定很容易,这是去立功,经过选拔,要出征的五万人都是精兵强将。

除了郑芝龙、毛文龙外,“冷血十三鹰”,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前世的四大藩王也请命出征。如果不是边关还要和蒙古搞好关系,哈日查盖和满桂也很想凑这个热闹。

大明的船还不够多,否则二十万军队一次性踏足欧洲也未尝不可,那样欧洲肯定要产生恐慌了。航行的日期定了下来,四月底份出发。

全国人都对这次远航充满了期待,他们相信,黄太傅一定可以给大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财富。上朝时,“崇祯”笑道:“诸位,这个月底就要西征了,朕本想为诸将举办一场送行晚宴,但太傅坚持说要等到胜利归来的时候再庆祝,太傅要在欧洲待上一段时间,各位可要用心辅佐朕,不能让大明的发展停滞了。”

李标拱手道:“黄太傅挂帅亲征,此战必胜无疑,臣等将全力辅佐皇上处理国内事务,请太傅和皇上放心。皇上必将是我大明在西方开拓疆土第一人,皇上万岁万万岁”

一群人一起高喊万岁

何如宠道:“如今还有一事需要皇上定夺。我朝科举日期将至,微臣认为,科举的考题是否要做出一些修改?比如可以进行分科入取的方式?如果继续以四书五经命题,怕会对新兴学堂、科目产生不利影响,学习四书五经不能继续作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崇祯”道:“太傅,这方面你肯定已经想好计划了吧?”

鳌拜站出来,拱手道:“我们不会废除科举,只需要改变和细化,这一次考试,依旧考四书五经,但要昭告天下,这将是最后一次不分科的科举考试。下一届科举,考试题目将详细分类,乡试的时候就要选择不同的分科来考,每一科都有举人,将按科目入仕,比如学习律法,考核将以律法内容为主,四书五经为辅,考中者将来进入刑部;如果想要成为史官,就要通读古今历史……考核的宗旨是专业。这样分类后,人们会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学会一技之长,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好事。报名参加科举是有限制的,那就是必须上完最早的六年义务教育,并拿到毕业证。各位觉得怎么样?”

文武百官都没意见,很多人表示赞同,他们都明白了朝廷现状,鳌拜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科举制度,是不能废除的。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设进士科,历史上科举源远流长。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

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说过,他的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只有哲学家变成国王或国王变成哲学家时,人类才有太平盛世。大明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所以,在制度lun理与人文心理上,科举可谓根深蒂固。废止科举可以说是废止了一种文明类型,那样一定会引起极大的反弹。所以只能做出更改。

朝廷必须在宣传上多下功夫,让人明白,只要是学会一技之长,有专业知识,即使不能入仕,将来也大有用处,这样就可以避免五、六十岁的人还在考试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只是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所以八股文是必须要废除的。那过于程式化,它的意义就只有禁锢人心、窒息社会、愚民误国。现在进行改革,比康有为提出变通科举、兴办新学的主张早了几百年。

这种改变,是相对温和的,并不是让文人学子们永无出头之日,而是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知识,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来做。这样的改变不会让人们失去飞黄腾达的机会,只会机会更多。

有的人不擅长背书,但在手中制作上有天赋,这样的人如果进入工部,就会是人才。但是让他靠背四书五经考科举,人才就要被埋没了。有的人天生就是数学家,却分去礼部,也是浪费人才。徐光启就是最鲜明的例子。现在徐光启在沿海讲西学,收徒弟,造船练精兵,活的很充实,可惜八股取士的制度让他浪费了几十年的时光。

改革,将会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大明发展的轨道已完全改变了。。.。

更多到,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