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重生九十年代小村庄 > 第一百八十六章

重生九十年代小村庄 第一百八十六章

作者:霜非霜雪非雪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0 08:14:41 来源:小说旗

王桂香过了好久,才醒过来。

嗯,是自然醒的。毕竟,家里那爷们三个,都已经喝多了睡着了。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赵家的经是更难念。都已经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再往下走,可能只有家破人亡这条路了。

王桂香蹲芭篱子都能睡着床,在家却睡在了冰冷的土地上,没人管没人问,她能不生气吗?

她都快气炸了。

王桂香是越想越气,直接咒骂道:“赵大鹅这个丧门星,我非拔了她的皮不行。活了五十多年了,还没有人敢这么对待我。”

随后王桂香推了推还是睡觉的赵廷绪:“起来。”

赵廷绪晃荡的几下起来了,看见王桂香回来了,也有点意外:“你咋回来了?”

王桂香:“………”

这个家,是没法过了。

“啊啊啊啊啊……我被人送芭篱子蹲十多天,没有人赎我出来,你咋好意思问我咋回来了?该天杀的,这日子,谁也别过了。”

赵廷绪也郁闷呀,问题又不是他把王桂香送进去的,这事本来他们两口子说好的,就说这个存折是赵大鹅偷得。

赵廷绪是觉得事情,就到此为止。

是王桂香找来的派出所……

赵廷绪根本不知道,所以赵廷绪认为王桂香进去,纯属没事画蛇添足。

这倒不是说赵廷绪觉得什么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赵廷绪也觉得,日子还得过不是?

都是一家人,吵吵闹闹的,倒也正常。但是总不能最后弄个鱼死网破吧。

“你这是又抽什么风?”

“我抽风?”王桂香嗓门瞬间就高了起来。“我嫁到你们老赵家都三四十年了,好日子没过过,芭篱子蹲了两次。我特么图啥?

就说让老二把闺女送出去这事,全家参与的,结果就特么我进去了。再说存折这事,你也参与了,凭啥蹲芭篱的是我!!!”

赵廷绪脑门子都蒙圈了:???

感情意思赵廷绪没被逮进去蹲芭篱子,你王桂香心理不平衡?这个逻辑很危险的好不好!!!

“你胡嘞嘞个啥?反了你了,小心我揍你……”

赵廷绪一向这个样子,一言不合就拿出来一副古代家长的作风。赵廷绪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当然了,这是绝大多数的时候。

但是很显然,王桂香情绪很激动,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说的不对吗?就是因为你没本事……”

“啊……”

……

老赵家老宅又打起来了,这件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赵廷明本来上午气的够呛,这边却自己家后院着火了。

“大爷,不好了。我爹和我妈打起来了。”赵铁生急匆匆的跑过来说道。

赵廷明愣住了:“那你找我干啥?你都快三十的人了,你爸妈打起来你不去拉仗,你找我?再说了,你们家的破事太多了吧,整的我这个村长还干不干了?一天啥正事没有,天天干仗?

就算是要过年了,没有钱了。那也不能天天干呀。天天干仗,我拉仗都拉不过来了。”

赵廷明是头疼的不行,这边正事需要做,那边自己亲兄弟,一家人啥事不干,天天鸡飞狗跳的。

不去拉仗吧,让人外人笑话。

去吧,赵廷明是不愿意。心里一万个不愿意。

赵廷明:特么的,老七他们家有毒!!!

老赵家在东台子村是大户,人口多,分支大。到了赵廷明这一辈,哥七个,赵廷明其实最喜欢自己这个弟弟赵廷绪了。

因为赵廷绪相对于其他几个兄弟,人虽然脾气不太好,但是相对来说家里事最少。

只是没想到呀,这最近个把月的,天天净特么事。

搞得是鸡飞狗跳,乌烟瘴气的。

“铁生,那因为点啥呀?他俩干仗总得有个理由吧?”

赵铁生低着头,吞吞吐吐的说道:“我妈说我爸没本事,要过年了,吃不上喝不上的……”

赵廷明:“额……那你回去吧,我不去。”

赵廷明心里琢磨,这咋去?老婆嫌弃男人没本事这事,无解。

甭管多大岁数,甭管有没有理,这事都说不明白。

再说了,去了万一被讹上咋整?赵廷明因为赵大鹅一顿操作猛如虎,三轮车压在了县医院,又从村里为数不多的钱里边,拿出来三四千块钱,垫付的医药费。

东台子村其实这会可穷了,村里的集体财产早就没了,有的只有一屁股饥荒。今年还凑合,只来了几个要债的,要是往年,那真是一群一群的要债的。到了冬腊月,赵廷明都得躲出去,要不会被吵得鸡犬不宁。

所以他这个村长,也很久很久没有工资开了。赵廷明算过,大约是11个月了,一毛钱没有开。

家里本就生活的捉襟见肘,儿子读大学,眼瞅着要毕业,可是儿子是学医的,这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别的专业毕业了,就是就业。那样的话,赵廷明可能就会轻松了很多。

但是学医的毕业的,需要到医院实习三年。这三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工资。而且跟地方不同有关系,有的会补助点生活费,有的不仅不给钱还要自费食宿。这个事,赵廷明也不知道最后咋办呢,反正儿子短期三两年赚不到钱,才是真的。

家里的庄稼收成有限,供一个大学生本就没啥富余出来的钱了。但是自己这个兄弟赵廷绪那日子是更惨烈了……

家里本就就没钱,又反复拉扯,天天吵架。而且这十冬腊月,马上过年了,就算赵铁生和赵铁刚想出去打工赚点,也不可能。

没收入,没钱过年,就特别煎熬。

北方的很多习俗,确实不同于南方。

北方呢,有一股子特殊的风气:家里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

但是,如果这一亩三分地养活不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也就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漫无休止的争吵和埋怨。

有钱不一定让人善良,但是贫穷一定会让人斤斤计较。

而有的贫穷到了一定程度,他不敢和外人计较,就只能窝里横。

比如赵廷绪……

这个年代,打老婆的事情很多。两口子打仗的事情也很多。绝大多数,就是发生在冬天,要过年的时候。

别人家有吃有喝大鱼大肉。自己家没吃没喝,过年包饺子都没有白面,难免就会心生怨念。而且这和后世不同的地方在于,你哪怕贫困潦倒,在农村你也很难翻身。

想翻身,没有几代人努力,怕是艰难。

这会虽然已经市场经济了,但是能出去打工的人,少之又少。守着一亩三分地,年年看天吃饭。悲观情绪,可能就会多了起来。

赵廷明在农村过了五六十年,也穷了五六十年。他知道自己兄弟,没事就爱当这个家长,讲面子,摆威风。但是,赵廷绪糊涂,把家里的钱都给了老闺女,老闺女不认这个账了,这会也和两个儿子赵铁生和赵铁刚闹的有些生分了。

要不然,按着赵铁生的性格,应该去拉仗,而不是过来找自己去拉仗……

这又不是能打个一两天的仗,两口子打仗能多久?

一个小时,人都打死了。

恐怕也就是打那么一会儿。赵铁生跑出来,极有可能就是真的跑出来躲清净的。既然当儿子的不想拉仗,那赵廷明自然也不想去趟这趟浑水。

万一到时候说来说去的,赵廷绪借钱咋整?

虽然是亲兄弟,但是赵廷明是真不想帮赵廷绪了。

这活,没头了。

整不了呀。

“铁生,你去问问你三大爷和你四大爷的,我这不忙着呢吗?实在是过不去呀。”

赵铁生犹豫了片刻,便也无奈的离开了。

赵廷明叹了口气:都啥事呀,一天天的,不消停。

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郭氏说道:“老六快放寒假了,昨天大鹅也不知道咋了,鬼使神差的,非的给我塞了二百块钱。我还没告诉你。”

赵廷明愣了愣:“大鹅她哪来的钱?还给你那么多?”

“不知道。我死活不要,后来她就把那钱,扔柜里边了。我没追上她,她就跑了。”郭氏叹了口气说道:“大鹅说,她小老叔一直身体不太好,吃的也不好。而且她也不知道从哪听说的,说咱儿子这次放寒假,可能领回来一个同学……嗯嗯,就是对象吧。”

“唉……我是个妇道人家,也不知道咋说这事。往家里领女同学,多少有点不太好呀。再说还没毕业,处对象,也不太好。”郭氏的思想自然没有后世那么开放,总觉得如果儿子还没有大学毕业,处对象什么的,太早了。

“所以,大鹅说到时候不得花钱嘛,就给了我二百。我也不想要,她硬给。你到时候把钱,给她退回去的。哪能要她的钱。”

郭氏把钱拿了出来,赵廷明却没有接,低着声音说道:“放那吧。给就拿着吧。她一定是还有其他事,没说。大鹅这丫头,人小鬼大,指不定捅了什么篓子,或者有啥事需要我出面呢。对了,一会儿要是铁刚过来,你别管。老七他们家又打起来了。”

“又打起来了?谁和谁呀?”郭氏一脸黑线:“他们家可真够一出大戏的了。天天干仗。”

“我那会就听说了,王桂香回来了。去老大那,让她儿媳妇给撵出来了。回家就和老七打起来了。”赵廷明叹了口气。“眼瞅着过年了,他们家是消停不了了。别去掺和,我都掺和不起了。三天两头的打,把两口子打仗不当回事了。老的没有老的样子,小的没有小的样子。一家子,净特么事。”

郭氏也叹了口气,摇摇头。

……

那边赵廷绪和王桂香打的火热,但是没有观众,这激烈程度,也就下来了。

热闹都爱看,但是天天打,就没人看了。

而且这次不同前几次,前几次是特殊情况,搞得兴师动众的。而且诸如像程锦湘回娘家,亦或是王桂香冤枉赵大鹅,都是有拉架说情的。

因为赵大鹅和母亲程锦湘的人缘,还是非常好的。

程锦湘人老实,实在。赵大鹅虽然小,但是平时相对来说,嘴甜。这些长辈,都很喜欢她,所以当时拉架的就多。

轮到赵廷绪和王桂香打架,这两口子,这些年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好吃懒做,所以没啥人愿意过来拉架。

这倒不是因为村里人变得冷漠了,而是大家都觉得没必要。

所以,在没人拉架的情况下,过了一会赵廷绪他们老两口,也就不打了。

随后二人也恢复了一些理智,赵廷绪去隔壁屋子,把装死的赵铁刚给薅了起来:“你媳妇还回来不?马上过年了,你去叫叫。”

赵铁刚打了个哈欠:“不去。回来她也得和我干仗。我图啥。”

“说什么混账话。你去把你媳妇叫回来。明年咱们想法,盖房子。”

“???”赵铁刚立刻就精神起来了:“咋?爹你说明年盖新房?有钱了?”

赵廷绪也不回答:“你就这么说就是了。”

赵铁刚想了一会儿:“嗯嗯,那我继续睡觉了。”

赵铁刚一听赵廷绪说的,估摸这事就是不太靠谱,编的瞎话。张翠兰回不回来不重要,赵大鹅说过张翠兰根本蹦哒不起来,她家三个兄弟没娶媳妇呢。

她呆不住的。

农村就是这个习俗,有时候特别假。

这个假指的就是很多时候,明明不是本心,也要装,

比如张翠兰回娘家这事,她确实没有办法住太久。因为张翠兰母亲没有了,父亲是光棍不说,三个兄弟都是光棍。

这时候就有很大的问题,以后万一有人给张翠兰的兄弟介绍对象,一问一打听:张翠兰就爱回娘家。

单单这条,就够张翠兰喝一壶的。

到时候,张翠兰的兄弟媳妇回娘家,也来一句:呵呵,我和张翠兰学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张翠兰根本承担不起这个后果。

所以有道德束缚着,张翠兰根本蹦哒不起来。

至于赵大鹅母亲,就没什么顾虑的,赵大鹅的大舅娶媳妇多少年了,总不能朱玉凤觍着脸回娘家说:我小姑子就爱回娘家,我和她学的……

那不让人笑掉大牙呀。

所以农村这个很隐蔽的道德束缚,让赵铁刚心里有谱。而且他现在的追求也不大:盖新房。

至于赵廷绪和王桂香有没有钱不重要,反正钱是他俩弄没得,不盖新房,那就躺起来……放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