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六零:饥荒年当伙夫,社员都被馋哭了 > 第146章 第七小队

看到周长河手里的羊腿,周小莲立刻眉开眼笑起来。

“这羊腿是小满拿来的?”

周长河顺手把羊腿递给闺女:“那还能有谁,今晚可以做点羊肉饺子吃。”

“嗯嗯,谢了啊小满兄弟,还是你有心呢,我去忙活了,就不跟你说了啊!”

“要我帮忙吗?”

古小满随口客气道。

这时柏美丽把闺女的被褥收了起来,铺上了老爷子铺盖卷,然后招呼把老人扶到抗上去。

“小满你自去忙吧,家里三个女人呢,用不着你来帮忙,这年关上,大家都闲忙闲忙的。”

于是古小满就背着空的背篓返回窑洞。

年关大概指旧时欠租、负债的人必须在这时清偿债务,过年像过关一样,所以称为年关。

古小满等人都是逃荒到此地的,举目无亲,也不像当地人需要走亲戚,所以过年就是在窑洞里猫着。

冯光辉吃了赤脚医生的药之后,当晚就退烧了。

于是家家户户都忙着走亲戚的时候,他俩就借了古小满家的镢头铁锨等,在郑培军家窑洞右侧给自己挖起了窑洞,住在别人的窑洞里,吃着别人的饭食,两个大小伙子终究抹不开面子。

过完正月十五后,农村就开始慢慢的忙碌起来了。

饲养室的牲口粪便需要运到田间地头推起来沤肥,麦地里也需要除草拔草,菜籽秧苗也需要培土等等。

社员们忙碌的时候,三道河大队的领导班子也忙碌起来了。

他们首先学习了上头的最新文件,然后就是落实逃荒者的落户问题。

三道河逃荒来的一共四户人家,总计九个人,他们的住处倒是不用费事,都有自己的窑洞。

就是最后来的查良田和冯光辉都有了自己的窑洞,虽说还没有彻底完工,勉强住人却已经不影响了。

最后村里领导班子一致商量决定,这些人和二十多个知青合并成一个生产小队。

因为知青们大多数对农桑之事不太在行,并入哪个队都会拖慢该队的生产进度。

并成一个新的小队就不同了,村里的地按照比例分给他们一块,然后他们就有自己的生产任务了,完不成跟其他队也挂不上关系。

另外就是这些人还不用分给自留地,谁要是想要,米家河谷那片荒地,喜欢开荒多少都随意,还有一些山坡地带,也可以自己去开垦。

会议通过领导们的提案之后,就是全体社员大会了,四家逃荒的也被请到打谷场上,对他们的安置问题进行旁听。

听说把他们和知青以及几个老鳏夫,孤儿寡母分到一个小队时,所有第七小队的未来成员都不禁面面相觑起来。

大队这么弄,无非就是一些小队长的意思,这些知青们的生产能力不咋样,心思却多的一塌糊涂,尤其是六七个女知青,成天就想着返程。

还有几个都跟生产小队长不清不楚,想着走捷径或者被安排些轻松点的活计。

几个老鳏夫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虽然对于农桑事务熟悉,却年老体衰,生产能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社员大会就是走个形式,做主的还是大队长和支书两个人。

支书是个五十多岁的伤残军人,是周长河的本家叔叔,名叫周秉义,曾经在战场上丢了一只手,是个战斗英雄,对村里的事不怎么过问,所以基本上三道河都是周长河一个人说了算。

最终第七小队在大会上就定了下来,不过认命小队长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小插曲。

按照周长河的意思,是让古孝贤当队长的。

理由有二,首先这些知青一个也不合适,村里人谁都清楚。

几年下来,他们走马灯似的换人,就跟换防一样,根本就没有在农村扎下根的意思。

第二个就因为古小满了,这小子三天两头的给自己送东西,有道是吃人的嘴软吗,让他爹当队长,就当是投桃报李了。

但是古氏父子的心在城里,根本不想做这个什么劳什子队长。

于是就认命郑培军当队长,但是这个忠厚老实的逃荒者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只憋出四个字来。

“俺不认字。”

这可把几个队长和大队长给气蒙圈了,最后没办法,支书就指派了一个周长河的本家兄弟……周长山代理。

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周长山还是乐于当队长的,毕竟大小是个官,管着四十几号人呢!

而且小队长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以后跟村干部就平起平坐了。

晚上开会吃汤水(开会时由某户社员给领导们做饭,一般都是在晚上,材料由大队出)也就有他的份了。

第七小队的事情当天就敲定了,周长山作为新上任的队长,嗯嗯啊啊的讲了几句不太连贯的话,最后就带着知青们去巡视了一下冤魂谷那边的窑洞,说是以后就是一个生产小队的同志了,的相互加深一下了解。

知青们当时的心情是这样子的,他们放在哪个小队都是拖后腿的存在,所以在哪里都一样,聚集起来的话大家交流也方便一些,毕竟都是年轻人,插队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不过当时三道河这样的做法是欠考虑的,知青作为特殊时期,为支援农村建设的一份子,他们就该分散进各个小队,由有农桑经验的社员带领,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干劲。

三道河领导班子这么做,恐怕无异于破罐子破摔的心里。

给七队的地是三道河最烂的坡地,没办法浇灌不说,地里的砂石还多的一塌糊涂。

根据以往的情况看,一亩地能有个一百来斤的收成就不错了。

后来周长山找过大队长说这事,结果被怼了回去,砂石多可以组织社员把它们都挑出来,土地肥力弱可以让社员积肥,从河里掏淤泥也行,到时候队里再给多分点化肥,总之就是克服一切困难,跟土地伸手要粮就完了。

大概是五月份的时候,某矿上的招工名额下来了,不过这次名额分配出了一点超出周长河能力范围的事情。

高杜娟为了顺利拿到名额,给周长河送了一双崭新的黄胶鞋,还被对方厚颜无耻的又推了一回车子。

对方也算信守承诺,给她开好了所有的证明、介绍信,结果问题出在了高杜鹃自己身上。

她招工的事情,直接被知青办给否决了,原因是她爷爷跟着国民党跑到哪边去了。

于是高杜鹃的名额就给了另外一个女知青,同时得到名额的,还有知青院的另外一个女知青,至于怎么通过生产队考核和队长推荐信的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是拿到名额,都欢天喜地的离开那片心中的广阔天地了。

跟两个女知青一起走的,还有村里的三个男青年。

他们直接摇身一变,从农民成了工人阶级,从此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