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六零:饥荒年当伙夫,社员都被馋哭了 > 第78章 三线厂子

“应该没有吧,他向**他老人家发过誓了,说绝对不偷看的!”

李小雅有点心虚的回答。

“发誓这种狗屁话你也信,那小子蔫坏着呢!”

“那你还觉得他不错呢?”

马秀莲有些语塞,她的确看上哪个活宝了,但是也不能不矜持吧,闺女洗澡被人偷看也无动于衷,那成什么了。

不对,这丫头应该是知道的。

想到这里,马秀莲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她悄默声的掐着闺女肋下的一点点皮肤嗔怒道。

“你这死丫头肯定是故意的吧!”

“哎呀……娘……疼……他要偷看我有啥办法,总不能绑着他吧?”

马秀莲突然觉得这闺女没救了,包括她自己也是,娘俩看上人家爷俩了,还都是倒贴的,这叫什么事呢,逃荒的女人这么不值钱的吗?

第二天一大早,两家人早早地就起来了,古小满把昨晚准备的小鱼和野菜煮了一锅,每人喝了一大碗就上路了。

靠着山体南坡走,要比之前靠山脊走要容易的多,而且随着一天天变暖,山里春季早熟的野果也慢慢充沛起来,山桃也开始分心,有了些许甜味,杏子也由青转黄,眼瞅着就能吃了……

就这样,两家人靠着野菜野果子充饥一路翻山越岭,偶尔收获一些野鸡野兔之类改善下伙食,给疲惫的身体增加一些额外的营养。

伏牛山属于秦岭支脉,是秦岭主体山脉向东的延伸部分,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形成崤山。

再往西就是豫陕走廊?,东起荥阳,西至潼关,北临黄河和邙山,南依崤山和嵩山,东西长约三百多公里。

大概一个月后,两家人历经风雨和磨难,终于走完豫西走廊,跟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他们目前抵达的地方是豫州凌保,距离陕西潼关差不多只有百公里上下。

“妹子,看样子我们需要找一下村寨或者城镇了,你看两个孩子的衣服都成了啥了。”

古孝贤看着儿子和李小雅褴褛的衣衫说道。

人毕竟是群体动物,长时间脱离群体根本就不可能,就像是身上穿的衣服,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就很难自给自足。

马秀莲点头,也赞成古孝贤的话,毕竟闺女大了,破衣烂衫的当娘的看着绝对不是滋味。

“可是老古,咱们逃荒的,身无长物,拿什么给孩子们置办衣服呢?”

“先找到城镇或者村寨再说吧,咱们不是有皮毛和熏羊肉吗,试试能不能给孩子换两身衣服吧,要不然怎么弄,咱们毕竟得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也都大了,这衣衫褴褛的怎么见人?”

熏肉是他们一周前弄得,当时古小满用土盒子把一只野山羊打到沟里去了,羊肉是稀罕物,他们就留下来把肉用烟熏了,然后又晾晒了几天,同时还风干了几只兔子,要不然也不至于多用了一个多月才走完豫西走廊。

不得不说古孝贤说的很在理,如今古小满和李小雅的衣服都因为在山林里乱钻,被挂的有些七零八落,要不是马秀莲的针线活好,恐怕衣服早就穿不到身上了。

马秀莲点点头:“那行吧,到时候再想办法了,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

于是他们开始朝着有人的地方改道,一边走一边打听附近村寨所在。

大概两天后,几个人出现在一处如火如荼的建筑工地边缘。

这情况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绵延不绝的大山里,居然人声鼎沸的在搞建设,绝对离了大谱。

因为他们四个人一看就是逃荒的,两个背枪的民兵解答了他们的疑惑,说是这里正在建一个大型工厂,这跟当时国家的一个五年计划有关。

三线建设是指二十世纪60~70年代中国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丽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目的是加强国防实力和改善生产力布局。

凌保县地处豫州西部边缘,面积较大,总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为主,也正是山多平原少的原因,它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县城。

出于安全考虑,当年三线厂厂址选择有严格的标准,必须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

“哎吆,你们这是遭了多大罪,居然在山里钻了大半年了!”

一个民兵看着衣衫褴褛的四个人,不禁唏嘘道。

“哎……有啥办法,但凡有点吃的不至于饿死,谁也不能抛家舍业的出来要饭不是。”

古孝贤无奈道。

另一个民兵在地上用树枝划着路线图,然后告诉几个人道:“这里不允许经过,你们要去陕西的话,就往这里绕道大概两里地,这儿是工厂家属区,住的都是军工厂的家属,有个临时集镇,也许你们还能讨点吃的。”

“多谢两位民兵兄弟,我们就是想着给孩子们换两身衣服。”

这是个大型军工厂,工人有差不多三千多,他们的家属乌央乌央的不下一万多,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交易的地方,于是他们自发在居住区外的山坡上搞了个贸易集镇,大多是针头线脑日用百货一类的生活用品。

当四个人出现在集镇上时,顿时就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四个人看着太奇葩了,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都不足以形容惨状,要用衣不蔽体、形容枯槁才差不多。

毕竟大多数时间吃的都是野菜,野果,这些玩意也说不上啥营养,无非就是哄饱肚子而已,有些野菜野果吃多了还会窜稀,让本就不富裕的身体雪上加霜。

“哎吆,几位这是打哪儿来啊,怎么弄成这样鬼样子了?”

一个坐在门口台阶上抽烟袋锅子的大婶问道。

马秀莲赶紧上前回话:“哎……老姐姐好啊,俺们是从胶东来的,家里揭不开锅没办法,这才拉了枣棍子,(当时要饭的口头禅,破碗、烂席、枣棍子,枣棍子是打狗的标配),逃荒来的。”

“吆……感情还是老乡呢,几年大灾,就数咱们胶东人惨了。”

烟袋大婶自称是山东人,从她抽烟袋锅子大概就能看出来,不是有那么个关东三大怪吗……窗户纸贴在外,害怕冷风刮进来,大妈叼个大烟袋,逍遥又自在,养活孩子吊起来,舒服又凉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