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一十五章 似是而非的遗迹

于志宁回道:“陛下,臣都忘了当年说过的话语。”

雷雨来得很急,如同老天倒水一般的大雨来得快,停得也快。

依旧还能听到许敬宗与褚遂良的争执声,他们的话语声从殿内传出来,听着还有些许朦胧,大致话语声都是互相叫骂的,光是听他们争执也没什么价值。

其实这种事三两个人商量就足够了,当涉及户部的事,人一多就容易争执不休。

其实朝政就是如此,皇帝说要执行到百分之一百,到了朝臣手中的执行力可能只有八成,而出了朝堂可能就只剩下了六成的执行力,而到了地方,可能到了最后就剩下了三成?有五成都算不错了。

因此,既要巩固集权中枢的强大,也要让地方响应的效率更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规训又要改变风气。

李承乾将心中的想法与上官仪说了一遍。

听罢,上官仪又道:“陛下,臣以为既然下面执行不当,该将人换了。”

于志宁站在一侧没有言语。

上官仪是个乐观的人,也是一个想法积极的人,既然执行不力那就是换个人执行。

李承乾道:“换来换去,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如你想得那样。”

于志宁补充道:“陛下,臣以为规训更重要。”

李承乾道:“如何规训呢?”

上官仪与于志宁又沉默了。

李承乾低声道:“其实所谓规训,这还是一个谁围着谁的问题,如果说朝臣都围着皇帝,给皇帝办事,那么底下的人只需要对皇帝负责,需要皇帝来看管他们。”

“反之,若官吏需要对乡民负责,那么不需要皇帝去看管他们,乡民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去看管官吏,如此一来立场不同了,朝中只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与乡民联系的地点即可,而不用朝中时时刻刻去盯着他们,乡民们会去盯着官吏的。”

上官仪道:“陛下,可官吏终究是掌权的。”

殿内的话语声停下了,应该是褚遂良与许敬宗也识趣,不想继续争吵。

商户出关的事还是交给了礼部与京兆府去办,一来礼部本就主持各国使者往来,二来京兆府早就有与商户往来的经验。

再者说,朝中不会亲自与商户接洽了,礼部也不会与商户接洽,而是要让商户自发,全凭自愿的。

这是上官仪与于志宁的主张。

待几人离开新殿,李承乾坐在殿内,独自一人喝着茶水,看着手中的书,这卷书崇文馆所编写的,用来蒙学用的书籍,书籍中有着浅显的数术与地理知识。

崇文馆将蒙学的书籍都编撰成一卷,如此一来只要有一卷书就能够学到大多数所需的知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尽管关中与洛阳两地的纸张与印刷加大规模,加大人数,如今的书籍数量还是不够,能够天下学子人手一册书,都是一件极其难的事。

杨内侍又见陛下只顾喝茶,似乎陛下也觉得没什么事可做?

离开新殿,李承乾脚踩着湿漉漉的地面,时不时转头看看宫里的殿宇,其实皇宫内的绿化并不多,越是靠近两仪殿,越是开阔,来往的人也越多。

走到千秋殿前,小鹊儿正在练着拉弓。

李承乾在原地站定了良久。

杨内侍道:“自骊山回来,公主殿下很勤勉。”

李承乾道:“要是爷爷还在,他老人家一定会高兴的。”

李家的这代孩子依旧是刻苦练习箭术的,其实也并不希望孩子们的箭术能够有多好,只是希望李唐往后的孩子们都能记得,先祖的箭术了得。

如今也不是乱世,太平的盛世下,也不用让孩子们的箭术多么地独道,会用就好。

李承乾没有打扰孩子,走到边上的两仪殿,就有内侍上前来报,道:“陛下,来济找到当年周幽王留下的烽火台遗迹了。”

李承乾问道:“那烽火台还在吗?”

“回陛下,烽火台不在了,倒是挖出了一片瓦砾与砂土,来济推断这就是当年留下来的痕迹。”

李承乾道:“他能这么说多半是没错的,来济通晓史书,有史料佐证的位置大概是对的,让工部派一些人过去,将那个地方围起来。”

闻言,正好路过的苏婉与宁儿停下脚步。

宁儿的神色带着些许凝重。

苏婉道:“陛下是要重建周幽王的烽火台?”

李承乾摆手道:“当然不是了,朕只是觉得将那片地方围起来,警示以后的皇帝别成为周幽王。”

宁儿这才颔首道:“陛下圣明。”

来济是不是真的找到了周幽王留下的遗迹还不可知,那是一千多年前西周王朝的事了。

山川地势都改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哪里能找到周幽王的烽火台地点?

就连骊山的样子恐怕在这千年间都换了好几次。

当然了,遗留的实物肯定是找不到了,早就化作了尘与土。

来济也只是找寻到一个大概的位置,就当作是遗迹了,让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小鹊儿带着她的弟弟妹妹而来,道:“父皇,来下棋。”

两仪殿内,李承乾与孩子们下着棋,一个人同时应付三个孩子,三个棋盘。

皇城内,于志宁不知道自己喝了几杯茶,出了承天门,便去解手了。

回到中书省之后他又解手三趟,刚坐定于志宁道:“近来与陛下谈国事越来越费茶了。”

吏部侍郎杜正伦好奇道:“陛下又说什么国事了?”

于志宁道:“都是礼部的事,与老夫无关。”

杜正伦稍稍颔首,接着又道:“陛下如今勤政,我等还需多费心。”

长安城内,除却四大学馆,李泰打算重新建设国子监,将国子监搬离皇城,在安邑坊的崇文馆边上又新划了一片地,建设一个翰林馆。

废除国子监的决定是魏王李泰做的,由陛下准许的。

以往国子监的陈旧规制必须废除,就像是大唐要重新规划税法,一切都是新的。

朝中从来没有说过新政,但种种迹象来看,皇帝就是在施行新政。

一种从未给见过的旨意,一种从未给见过的政令,并且在皇帝的旨意下,从头到尾都没说这是新政,但这就是新政。

关于新政的言论此起彼伏,李唐要变了,李唐要变得不一样了。

平日里,李世民虽说住在村子里,但闲暇之余还是会来长安城走动的,今天来长安城吃面。

长孙无忌说这家面店的面很好吃,便过来尝尝。

虽说天气转暖了,可乍暖还寒,这个季节的风还是很冷的,虽说钓鱼是件很放松的事,可李世民觉得自己也不能像儿子那样钓鱼。

承乾自小就是这样,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不分严寒酷暑的。

李世民吃了两口面,也不觉得这店家的面有什么特别的,这面的味道很一般,可能是宫里的饭食吃习惯了。

再看眼前吃得正痛快的长孙无忌。

李世民索然一叹,也不知道这家伙吃个什么劲,明明味道很一般。

长孙无忌将碗中的酱汁也吃完了,又道:“魏王殿下将国子监拆了。”

李世民道:“拆了也好,以前国子监还在的时候,朕就觉得心烦。”

李孝恭还在搅和着面条,心说当年陛下也没说国子监烦心,怎么现在国子监要拆了,才说。

长孙无忌面色淡然地道:“没了国子监,勋贵子弟就要去崇文馆读书了。”

李世民搁下碗筷,望着外面的朱雀大街又道:“科举施行之后,在国子监读书的学子也要经过科举才能入仕,国子监本就意义不大了。”

长孙无忌颔首。

在李孝恭的认知中,当年陛下要建设国子监实则是为了拉拢孔颖达,而现在孔颖达都已经过世了,李唐的根基也稳固了,这大唐也早已不是当年。

话语中,李孝恭还是能够感受到陛下话语中多少有些不情愿,都是当爹且上了年纪,难免面对新事物新规矩有些失落,对此深有同感。

自知自己不如长孙老狐狸那般有手段,又灵醒。

李孝恭坐到边上,低声道:“陛下要是心里不舒服,就喝点酒水。”

李世民道:“家里的孩子不让朕喝酒了。”

李孝恭哈哈一笑,道:“某家孩子也不让喝酒,可若没有酒,这人生多没意思。”

说罢,李孝恭一拍桌子,道:“店家上酒!”

店家很热情地递来了一壶温热的酒水,倒了三碗。

李世民拿起酒碗闻了闻酒香,道:“朕记得,这是新丰酒的味道。”

店家笑着道:“客人,我们店只给客人新丰酒。”

能够卖新丰酒对这个店家来说,好似是一件多大荣幸的事。

随着国子监的轰然倒塌,李世民与李孝恭,还有长孙无忌三人在酒肆内放声大笑了起来。

李承乾也是之后才得到消息,听说河间王叔与舅舅在喝酒,而且喝得很开怀,也没有让人去打扰。

翌日,温暖的阳光照在了关中,温暖的长安城内,李承乾结束了今天的早朝。

两个内侍急匆匆走向武德殿,他们一边走着一边道:“陛下,今日要去武德殿收拾,这娄师德怎这般来打搅陛下。”

“是呀,陛下是个很孝顺的人。”

武德殿内,李承乾亲自收拾着这里,而那个叫娄师德的御史就站在殿内。

此人手拿着早朝时的笏板,正低着头一言不发。

李承乾擦拭着书架,低声道:“你就这么执着要去西域吗?”

娄师德道:“望陛下成全。”

李承乾停下手中的动作,叹道:“谁都知道葱岭大战在即,此去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

娄师德又道:“陛下,御史实不是臣所愿。”

“朕知道,当年你就要辞官调任军中,被上官仪拦下了。”李承乾坐下来,吃着糕点道:“这样吧,近来的确要有一批人前往西域,你可以走一趟。”

娄师德朗声道:“谢陛下。”

“其实很少有人会向朕请命,他们都还以为朕是一个不喜被别人提要求的人。”李承乾又叹道:“其实朕还是挺愿意听他们劝谏的。”

娄师德再一次躬身行礼。

李承乾吩咐道:“再有几天就要动身了,你早些准备。”

“喏。”

“慢着。”

娄师德刚转身要走,回头又听到陛下的话语声,只能停下脚步行礼道:“陛下。”

李承乾接着道:“你可以去西域,但你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太子给朕带回来。”

“喏。”

娄师德再一次行礼,离开了武德殿。

李承乾坐在爷爷曾经坐过的摇椅上,目光看着武德殿的蓝天,当初给爷爷做的巨大落地窗依旧还在,有些泛着黄的玻璃现在被窗帘遮挡着,也没有阳光从落地窗照入。

忽又坐起身,李承乾道:“关门,保持原样。”

几个内侍点头行礼。

关中以西,过了陇右地界是繁华的河西走廊,玄奘依旧是一个和尚的样子,他来到了刚修建起来的姑臧城。

以前的姑臧,是汉代的武威郡首县,地处河西走廊要地,是河西走廊的一颗明珠。

而如今在皇帝的旨意下,姑臧城重新被修建了起来。

随着河西走廊的重新兴盛,玄奘觉得这姑臧城一定会是这片地界最繁华的地方。

汉时的姑臧在汉武帝时期兴盛,而在汉书中,姑臧有人口七万余人,有户籍万七千。

而现在刚修建起来的姑臧城,恰恰要恢复当年的威势。

“其实皇帝还要修一座城关。”一个坐在城门口的官吏道。

“还要修什么城关?”

闻言,抱着几匹棉布的玄奘停下脚步,蹙眉听着。

那官吏道:“在祁连山与北山的要道口,河西咽喉之地,修建一座巨大的城关,此关若能建成,那将会是天下第一关!”

听着官吏豪迈的话语声,玄奘望着长安方向又有一声长叹。

谁说现在的皇帝不喜欢建房子的,其实皇帝还是喜欢建设房子的,只不过现在的皇帝喜欢建设城,建设城关。

西域重建了交河城,建设了碎叶城,又建设了现在的河西走廊四郡,还建设了姑臧城,将来还会继续建设城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