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三十九章 又年轻又真诚的人

“吐蕃之于大唐,极其珍贵,朕的太子说吐蕃的雪山与天山一样,是大唐的西北屏障。”

“天可汗的太子是个很有智慧的孩子。”松赞干布的白发迎着夜风飘动着,白发下一张人到中年的憔悴面容。

这位吐蕃赞普人还未老,发已花白,多年来在长安养病。

有人说当今是陛下让松赞干布活着,他才能活这么久。

松赞干布道:“太子很有智慧,太子知道陛下与社稷需要的是什么。”

李承乾颔首。

松赞干布又道:“其实这篇文章不必让太子写。”

原本散步的陛下听闻此言脚步稍停。

“我觉得该是天可汗告知了上官仪,之后太子经过上官仪的指点,太子明白吐蕃之于大唐有多重要,才会写了这篇文章,才会进谏陛下早点将吐蕃收入大唐。”

松赞干布又道:“天可汗有此太子,为天可汗贺。”

这吐蕃赞普说得倒是很好听,话里话外都夹着另外的意思,就差没说是陛下暗示了上官仪,上官仪得到了暗示之后,将这件事告知了太子,并且太子写了这篇文章?

李承乾沉默了片刻,其实身为皇帝根本没有暗示过上官仪,松赞干布的推测有一定道理,可又觉得挺无辜的。

“我与天可汗有过约定,若吐蕃子民都愿意投效大唐,我绝不插手。”

李承乾笑道:“好。”

误会归误会,太子为何会写这篇文章,真的与自己这个皇帝没关系,那至于是不是上官仪有关系?

李承乾也懒得解释。

“陛下,公主殿下准备了绿豆汤。”

“也好。”

李承乾留下了松赞干布,两人坐在皇城内的大街上,吃着绿豆汤。

“今年的酷暑也就这么几天了,宫里的绿豆准备得不多。”李承乾接着又道:“等今年入秋之后,宫里会多做一些豆腐,到时候给你送去。”

松赞干布行礼道:“谢天可汗。”

吐蕃赞普与天可汗的谈话很平静,平静得令人觉得反常。

让人送走了松赞干布,李承乾这才回到两仪殿内,这里很宁静。

夜空下,从窗外照出来的灯火光很温馨,李承乾走入殿内,见到苏婉给孩子们检查着作业,还有东宫的批注文书。

宁儿询问道:“陛下,可要用些吃食?”

夜色确实已深了,临近子时,李承乾牵着她的手道:“你们用过吃食了?”

宁儿道:“烤了一些饼夹着酱牛肉就吃了,想着陛下还用过吃食,这个时候多半是饿了。”

“朕请了松赞干布喝了一碗绿豆汤。”

想起吐蕃的事,宁儿道:“听皇后说过,太子所写的那篇文章叫……”

李承乾道:“吐蕃之于大唐。”

宁儿应声道:“对,是吐蕃之于大唐,陛下回来之前这篇文章经由上官仪的手早就在坊间大肆宣扬了。”

“朕有些理解松赞干布为何说是朕,朕暗示了上官仪让太子写这篇文章了。”李承乾牵着宁儿的手在两仪殿前坐下。

相处这么多年,虽说不知陛下与松赞干布说了什么,不过看陛下因这件还是很高兴的。

宁儿道:“还记得当初陛下说过,若吐蕃与大唐的恩怨一直在,因地理关系大唐与吐蕃会因此发生百余年的战争。”

李承乾拍着她的手掌道:“朕真的说过吗?”

“说过。”宁儿再道:“陛下还说了,松赞干布这个人杀了可惜,若能为大唐所用,那该有多好,如今不正是陛下想要的结果吗?”

李承乾又点头道:“在你看来,朕有点像是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就算陛下不择手段,那也是为了社稷。”

身后传来了苏婉的话语,她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语气。

有宫女收拾着殿内,将这里的物件摆放整齐,只要陛下没有回来,苏皇后就没有办法入睡,只等陛下回来,皇后才能安心睡下,好在陛下每晚都会回来。

近些年,其实两仪殿一直都是这样。

翌日,李承乾早起晨练,在朝政国事上,算是得心应手,哪怕是再难的国事,也会有得力的朝臣去办。

身为皇帝会有些骄傲,可是在生活经验上,李承乾还需要向叔伯们讨教。

绕着皇城跑了三圈,李承乾这才跑回武德殿,清晨阳光还未完全出来,天空还有些灰蒙蒙的。

自从早朝推迟了之后,李承乾有足够的时间晨跑完,洗个澡再用个早饭,之后精神更好地去早朝。

在国事上游刃有余的皇帝,还要面对生活,还要处置各种家事。

洗了澡之后,李承乾刚坐下准备用饭,就又见到了一件家事,稚奴买了很多铁料,而这些铁料品质参差不齐。

传话的晋王府内侍低着头,行礼道:“陛下,晋王原本不想将这件事告知京兆府。”

李承乾道:“是慎弟让你来的吧?”

“是的。”

李承乾接着道:“稚奴不好向京兆府开口,更不敢告知朕,慎弟这才让你来一趟?”

“正是。”

“让李义府安排人去查问一番,他近来就查盐铁的事,这样就不用惊动稚奴了,这些事御史台正好也想寻个突破口,顺带的事。”

“喏。”

处置完这件家事,李承乾这才吃着今天的早食。

小鹊儿也早早睡醒了,她快步走来,当即就坐在了一旁,自己端着碗筷就吃了起来。

一碗黍米粥下肚,李承乾这才准备去早朝。

小鹊儿道:“父皇,听闻皇兄写了一篇文章?”

“你也知道了?”

“嗯,女儿听说了。”小鹊儿的神色带着狐疑,又道:“兄长自小最不喜文章了,还写?”

李承乾道:“朕知道。”

“陛下,早朝的时辰快到了,该到的人都在太极殿了。”

“朕这就去。”

李承乾换上外袍,便走向了太极殿。

乾庆十二年,八月,皇帝下旨派鸿胪寺少卿郭待举为使者,前往吐蕃。

意在查问吐蕃风貌,查问吐蕃的人们现状。

太子写了一篇吐蕃之于大唐的文章,皇帝也没有直接下旨让人去收了吐蕃,而是派人先去问了。

到了九月的时候,南诏送来了一个消息,南诏王过世了,而南诏的王子罗慎即位,成了新的南诏王。

本来吧,褚遂良以及各部尚书一起来新殿与陛下议事,把新罗与百济的后事都议好了,走到新殿外,就见到了正在外面发着脾气的许敬宗。

褚遂良叫住一旁的卢照邻,问道:“他这是怎么了?”

礼部侍郎卢照邻回道:“南诏的王子登基了。”

褚遂良冷哼道:“南诏的小王子登基了,与他有什么关系。”

卢照邻走了两步小声道:“在礼部看来,不论南诏还是小勃律国,他们这些小国的换国王都要经过礼部同意,南诏的这种行为恰恰是不臣之心,哪怕当年的金春秋,在新罗女王过世之后,他都不敢以新罗王自居。”

褚遂良道:“不臣之心?”

“正是,下官回去之后就去写奏章,劝谏陛下发兵问罪南诏的新王罗慎。”

看卢照邻一脸坚定的神色,褚遂良道:“可惜了,你应该在户部,不该在礼部的。”

“褚尚书说笑了。”卢照邻回忆着当初,往前继续走着,道:“待时机到了,下官就辞官了。”

褚遂良跟上脚步,道:“为何?”

“下官年轻的时候也想过位列三公九卿,那时候下官见过的人还太少,见到的风景也太少,年轻又自以为是,直到来了长安,来到这朝堂,下官见到了更多的人,见到了如此多的才俊。”

卢照邻摇头道:“说什么望门才子,卢氏的骄傲?呵呵……这骄傲不过是在幽州这个小地方罢了,而放眼天下!下官见到了裴炎,狄仁杰,上官仪,裴行俭,薛仁贵,王玄策,张大安,郭骆驼……他们才是人杰。”

褚遂良道:“他们的确很不错。”

相较于这些年轻的人杰,卢照邻则觉得自己的光芒算得了什么?

再看眼前,卢照邻又道:“其实下官不适合在朝中任职,早在崇文馆时候,下官见到了姚崇与骆宾王,杨炯这些孩子,这才觉得若是我在崇文馆教书那该多好,换言之我应该去支教。”

“褚尚书……”

闻言,刚出神的褚遂良又匆忙回神,摆了摆神色道:“你说。”

卢照邻道:“其实下官也不愿意去礼部,若就因褚尚书与许尚书之间的争斗,而让下官从礼部前往户部,是为了报复对方,得到些许舒坦?其实大可不必,我的才学更不足应对户部的事。”

“我能来礼部任职侍郎也足够了,等将来许尚书告老了,下官也会离开礼部,郭正一比我更适合接任礼部尚书的位置,褚尚书不用多费心思。”

听着这一番十分真诚的话语,褚遂良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话,站在承天门下,看着人离开。

卢照邻是个很真诚的人,这样的年轻人也该被真诚对待,只不过真诚得有些太年轻了。

褚遂良心中有了结论,似乎一眼就能看到这个年轻人的人生尽头。

正想着,又见到了许敬宗也朝着这里走着。

见对方也停下了脚步,褚遂良道:“你我都斗了大半辈子了,头发都白了很多,你我就不能真诚些吗?”

“褚狗。”许敬宗留下这么一句话,挥袖离开,还要去忙着他的国事。

“许贼!”褚遂良指着许敬宗的背影,怒喝一声也挥袖离开。

乾庆十二年,到了九月,一道急报送到了长安城,这份急报记录着幽州与辽东的事,今年的东北又一次丰收,肥沃地黑土地种出了数不清的粮食,豆子与稻米满仓,放都放不下了。

中原的平原地带本就是粮仓,如今又有了辽东,皇帝亲自赐名东北大米。

幽州从来不是苦寒之地,只要治理得足够好,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开垦,千里的沃野可以种出吃不完的粮食。

李唐的粮仓有好几座,辽东的粮仓,黄河两岸,以及江南两道。

相比之下,天山的粮食与青海的粮食反倒不是主力,可以另行储存。

最近,户部要应对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天竺的粮食要如何运送到中原,当年天竺女王耗费了庞大人力,才将粮食送到了长安,这种事可以做一次,但不能做很多次。

天竺女王可以不计成本,哪怕杯水车薪,可朝中不能做这种不现实的事。

兵部侍郎裴炎来到了户部。

褚遂良看着一张巨大的地图道:“裴侍郎,所来何事?”

裴炎递上一卷书道:“这是军中的呈报,希望对户部的事有所益处。”

褚遂良接过书卷,再看如今的裴炎,笑道:“朝中最年轻的侍郎,当真了得。”

裴炎作揖行礼。

褚遂良又道:“你也不用这般拘谨,老夫要是在你这个年纪成了六部的侍郎,会更猖狂,你如今能这般谦逊,很难得。”

裴炎道:“是陛下给了下官机会,是朝中让下官得以施展才能。”

这个裴炎的确是在最好的时候来朝中任职,那时候正值支教大兴又是陛下要建设安西大都护府的年月。

正是那几年,以裴炎,狄仁杰为首的这些翘楚一个个出现了。

褚遂良道:“西域正是个好地方。”

裴炎道:“天竺以南是海,从天竺以南的大海东渡可以抵达中原的南海,听从曾经有人从天竺的海边出发,到了真腊国。”

褚遂良又看向地图,问道:“天竺的海边?从那里来到中原很远吗?”

“嗯,很遥远,如同天堑,没人能活着渡海这么远,即便是到了真腊能活着都算走运。”

这件事就涉及到褚遂良的知识短板。

裴炎又道:“经由军中商议,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在天竺口耳相传的事迹,是不是真的可以渡海还要实际去过才好,很冒险可一旦成功……”

“一旦成功了,带来的隐患与益处,也是相等的。”褚遂良补上了一句话。

裴炎颔首。

褚遂良将手中的书卷放下,“陛下说过的,要让更多的唐人走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