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七十章 志不在此的人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七十章 志不在此的人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5 15:2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句老先生让李承乾会心一笑,颔首道:“好,就在这里等你。”

张九龄又一次行礼,神色极为敬重的告别。

等人走远了,李承乾依旧站在这里,目光中张九龄的身影融入了那群少年人中。

这些少年人只是在骊山边上的小溪边休息了片刻,就要继续往长安城而去。

这些少年学子有高矮胖瘦,有的衣着光鲜,也有的人……他们衣着破落,但他们眼中都充满了傲气与少年该有的光芒。

“朕很喜欢他们的眼神,锐意进取敢于提问的勇气很好。”

李道彦双手递上卷宗,“陛下,这是有关张九龄的记录。”

李承乾拿过卷宗,一边走一边看着,卷宗所记录的都是有关张九龄的过往,在地方的记录中张九龄年少时就已有了名气。

八岁时就能够撰写文章了,十岁之后其才学就已名满岭南与江南两道。

当今太仆寺少卿王方庆对这个年轻人多有赞誉。

看罢卷宗,李承乾将其交给了李道彦,就回了骊山。

一个月之后,李承乾又一次来到了骊山脚下的溪边,张九龄再一次来到了这里。

李承乾继续隐瞒着身份与他交谈,“听说你要去支教了?”

张九龄也在观察着老先生,这位老先生与一个月前相见时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身边多了两列侍卫,大概二十人。

不过老先生的穿着很随意,传闻中关中的勋贵依旧很多,一个村县有一两家勋贵也是寻常事。

上一次见到这位老先生,对方身边没有带着护卫,他行礼询问道:“老先生今日为何带着侍卫。”

李承乾解释道:“他们要跟在身边的。”

张九龄尴尬一笑。

“你放心,他们只是提着刀壮大声势而已,不会伤人。”

几个侍卫面色都有些僵硬,他们是从飞虎队中选出来的禁军,来保护太上皇的,而且他们都是从西域厮杀中杀出来的。

李承乾目光示意一旁的那块整洁的石头,道:“坐吧。”

这位老先生不论是谈吐还是见识都是极为不凡的,张九龄再一次行礼,十分恭敬的坐在一旁。

看他坐姿端正,还十分拘谨的模样,李承乾拿起放在岸边的鱼竿,递给他,“钓鱼!”

“谢老先生。”

“这一次前往长安有什么收获?”

张九龄回道:“此去长安到了崇文馆,我需要在文林馆学三个月,才去各地支教。”

李承乾道“那么你还要在长安城三个月?”

“嗯。”

“崇文馆什么时候有这规矩?”

“看来老先生久居此地,多半是不过问朝中诸事?”

李承乾笑着道:“呵呵呵,老夫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过问朝中的事,朝中的事又与老夫何干。”

“可是……”张九龄疑惑道:“可是老先生又怎知往年科举试题?”

每年的科举试题,李承乾都有参与,甚至是增减过试题。

李承乾思量了片刻,找了个借口就解释道:“你看看那些从骊山路过的年轻人,老夫时常与他们谈话,能够听到只言片语。”

“老先生曾在朝中任职吗?”

言罢,张九龄注意对方没有回话,他又道:“小子冒昧一问。”

李承乾稍稍摇头,又道:“是的,当初在长安城任职。”

一老一少开始了攀谈起来,当年史书上的唐朝名相就坐在身边,而且还处在少年时期。

张九龄又问起了关于治理民风相关的事,就比如说现在的人们的确是越来越富裕了,但是如何让人们继续保持戒奢以俭。

已富裕起来的人的确很难再回到贞观初期那个十分匮乏的时期,既然关中越来越富裕,关中与洛阳也已成了中原最富裕的两个地方。

总不能让关中与洛阳拥有巨量的财富,而让人们依旧过着贞观初期的生活。

张九龄的问题,正是如今人们生活矛盾的所在,很难想象一个刚到关中不过两月的人,就可以挑刺到这种地步。

如果放在朝中,张九龄这个莫名的问题,多半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财富多寡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无关,即便是有一个家产万贯的人,他要节俭的活着,外人管得着吗?

当然管不着了。

张九龄当然是希望人们依旧即便是在富裕时期,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作风。

李承乾有十足的耐心,自从告老之后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浪费。

从树立榜样开始讲,讲的这些都是说一些正面影响,比如说勤俭持家的人,或者是乐于助人的榜样,又或者说在唐人的众多故事中,需要这些榜样作为人们的精神向往。

再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节俭对关中来说是必需的,相较于贞观初期,人口凋零。

可是相较于现在,关中成了一个典型的,人口膨胀却资源匮乏的地带,现实情况就是不论是水源,煤矿,乃至于土壤与布料,粮食,乃至土地都是紧缺的。

所以关中即便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关中也有三百万的人口,在这种现状下,关中的粮食,水源,还有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都要维持微妙平衡。

为此,关中人不得不十分节俭的活着,甚至接雨水,存水,建设水窖都是从贞观初期保留下来的生活观念,延续到了现在。

言罢,李承乾解释道:“这就是现状,人口基数与物质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住平衡。”

张九龄又道:“那么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节俭?”

“当然要一直维持了,没说过要结束。”

老先生今天说了精神与物质这两件事,给了张九龄极大的启发,为此他在文林馆写了一篇文章,给了谏议大夫张柬之。

张柬之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满意,并且送到朝中之后,也让朝中众人颇为赞誉。

一个还未入仕,正要去支教的年轻人就此在朝中声名鹊起。

得到了这些肯定之后,张九龄时常去骊山与那位老先生交谈。

皇宫中,李治手里拿着一个扳手,听着一旁的陛下的抱怨。

“叔叔,你知道吗?父皇竟然收了一个弟子。”

“收了哪个弟子?”

於菟摇着头道:“父皇那边的人都没说,叔叔有所不知,现在有关骊山的事,我也不知道,父皇不愿让人知道的,就连朕这个皇帝也不能去打听。”

李治好奇道:“会不会是那位声名鹊起的张九龄?”

“或许吧。”

皇城内的秘书监,在这里的多数人都是年轻官吏,如今执掌秘书监的监正是卢照邻。

卢照邻是当年幽州有名的才子,听说当年他是礼部侍郎。

一个好好的礼部侍郎怎么来秘书监任职了?

用周遭人的话来说,难怪卢监正总是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

秘书监总是很忙,有人来来往往走个不停,还有人正在与往来的官吏争执着,还有甚者嘴里吃着东西,还要整理着卷宗。

在这个地方每个人都很忙,忙到要不停地校对文书,要不停的往来运送文书。

王勃看着在场的众人,很多年轻人入朝为官开始,就从秘书监开始做起。

在这个忙碌到甚至能够看到纸张飞扬的地方,王勃感觉这里就是一个战场,哪怕同年考取进士的李峤都要从这里开始,大家都在同一个起点,哪怕他是进士,也不过只是在将来晋升的过程中会被朝中大臣高看一眼。

但在王勃看来,他还有很多机会,有更多的把握从这里率先走出去,至于那个叫张九龄的少年人,现在连支教的路程还没走完,还不是威胁

在这个喧闹的秘书监,就差有个人大喊,大喊着:兄弟们,科举及第只是刚开始,谁不努力谁就会落后,朝中给我们的只有这么几个名额,是要留在长安,还是要去各地为官?

在这么多人的认知中,当然是要争取留在长安城。

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战场,那有出众的策论被朝中的人看重,那么你早晚可以离开秘书监。

王勃注意到有人为了争执一卷文书竟然在这里动起手来,再看卢照邻,这位卢监正依旧是淡然处之的看着书。

直到双方越打越凶,有人去叫了金吾卫过来,才让秘书监安稳一些没有被拆了。

忙碌了一天之后,王勃走出了秘书监,姚崇走来,解释道:“以前的秘书监不在这里,而是在前面。”

秘书监的位置有了变动,以前应该是在靠近中书省的位置,但如今的位置放在最末尾,依旧是最靠近朱雀门的位置,从这里一步步往承天门走,人就越少,权力也就越大。

王勃忙行礼道:“恭贺姚兄就要离开秘书监,听说是在户部的度支司任职?”

姚崇摇头道:“苏味道比某家有本事,他早在三年前就去刑部任职,听说这一次又调去了兵部。”

注意到王勃的神情,姚崇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无妨,现在的朝中很公正,唯才是举,民生,吏治,兵事,边关,外交诸多事对你们来说都是机会。”

次月,当王勃又要跟着一众同僚去秘书监任职,他听说一直以来郁郁不得志的卢照邻辞官了,一早就陷入了忙碌的公务中,王勃望着门外,竟然有些羡慕卢照邻了。

春明门外,裴炎送着卢照邻走到官道上。

“没想到你就这么辞官了。”

卢照邻坐在马背上,神色前所未有地轻松,他笑道:“朝中那样的生活,不适合我。”

裴炎递给他一个布袋子道:“近来在崇文馆找了几卷书,你若走远了又找不到人说话,就看看书。”

卢照邻笑着朗声道:“某家喜欢一个人走在清净的地方,若无人与我说话,那就看看书也很好。”

裴炎在春明门前与他告别。

上元十二年,一个叫孟浩然的年轻人来到了莱州,他见到了大船连成一片,朝着大海而去。

孟浩然与弟弟跟随家父一起打算去见苏定方老将军,可是老将军年迈不愿意相见,他们见到了兵部的郎中张说。

张说看起来是个三十余岁的年轻官吏,行事十分果决,办事从不拖泥带水。

经过两家人的接触之后,张说觉得孟浩然这样的孩子很有才学,又道:“明年你与老夫一同去长安如何?”

“长安?”

“对。”张说又道:“在长安有最好的老师,你这样的孩子应该去长安的崇文馆读书。”

孟浩然是个十分温文尔雅的孩子,这应该和他自小得到的教导有关系,他出生在一个十分古典的诗书世家。

孟浩然回道:“小子还要读书学剑,恐怕无暇去长安城。”

张说又问道:“那你打算何时学完剑,读完了书,何时再去长安?”

“学生想要等到……等到五十岁再去长安城。”

“五十岁?”张说忽然一笑,“为何?”

“世间书卷之多,一生短短数十载如何读完?学剑亦是如此,若无……数十年之功,何谈有所成?”

张说越听越觉得这孩子有意思,天赋很好,只可惜他恐怕是个书痴。

余下几天,孟浩然真的没有再提去长安城的事,好像对他来说,他真的不打算去长安城,对他来说诗书与剑,才是他一生的追求。

不过孟浩然结交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叫做王之涣。

王之涣是个关中孩子,他在关中长大,与孟浩然是同龄人,两个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朋友。

他时常与孟浩然说着关中的人,与关中的事。

张说原本就打算带着王之涣回长安城了,却见王之涣对他说了这么多,孟浩然还是不为所动。

直到朝中的调任文书到了,张说才带着王之涣坐上了回长安城的车驾。

离开时张说觉得十分可惜,孟浩然的天分十分了不起,可他却不愿意与自己一同前往长安。

上元十二年到了冬季,李承乾披着大氅站在白雪皑皑的骊山脚下,身边是跟着一起散步的李适之。

张九龄脚踩着积雪快步跑来,他一边喊道:“老师!”

人还没到近前,李适之小声道:“爷爷,为何收他为弟子?”

李承乾道:“闲着无事可做。”

李适之颔首,“爷爷的无事可做,真厉害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