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59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59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景恪说道:“士绅是由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形成的,更准确的说,是普通读书人形成的。”

“唐朝时期,学问掌握在士族和大族手里。”

“那时候的寒门,指的不是穷苦百姓,而是没有获得士族身份的地方大族。”

“真正的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读书。”

“科举录取的,十有**也都是大族子弟,鲜有真正的普通人。”

“等到宋朝建立,书院这种授课模式兴起,私学全面兴盛,学问开始普及……普通人才有书可读。”

“又因为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杀了个七七八八,留下了大片的权力空白。”

“为科举大兴创造了条件,普通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士绅群体开始壮大。”

“并迅速和地方宗族势力勾结在一起,掌握了县以下的大权,让朝廷的权力无法涉足。”

“王安石的变法,就有关于保甲制的内容。”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想过,以此打击士绅宗族势力。”

“但他的改革,在事实上将朝廷的手,伸向了乡村。”

“此举触犯了士绅宗族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不愿意,就带头抵制变法。”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雄英不禁点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这里面的牵扯,竟然如此之深。”

“那我们该怎么办?仿照唐朝时期,将大姓拆散混居?”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行,若用此法,天下立即就会陷入大乱。”

以前学问掌握在士族手里,百姓大多都大字不识一个,见识和能力都很有限。

在朝廷和士族联合打击下,根本就没有反击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学问普及,民间到处都是读书人。

士绅宗族势力已经形成,再想将他们消灭,已经不可能。

朱雄英也头疼不已,说道:“那怎么办?难道要重新设立乡衙门?”

朱元璋却笑了,说道:“对,就是重新设立乡衙,用乡官去掣肘士绅宗族。”

朱雄英却并不看好:“士绅宗族势力庞大,连朝廷的力量都无法深入。”

“一个衙门几个官吏,能做得了什么。”

朱元璋笑着反问道:“谁说朝廷的力量无法深入民间?”

“若无法深入,我们是如何将二十万军户,安插在洛阳民间的?”

陈景恪解释道:“朝廷是有实力插手的,但因为缺少支撑点,这种干涉无法长久维持。”

“若设立乡一级的衙门,就有了支撑点,朝廷就可以对乡村保持持续影响力。”

朱雄英依然有些疑惑:“若乡官与地方士绅宗族勾结在一起呢。”

“哈哈……”陈景恪笑着摇摇头,说道:

“你以为县官就不和士绅勾结了吗?可不照样要听朝廷的?”

“还记得刚才我说的话吗,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

“他们的任免升迁都取决于朝廷,就必须要听朝廷的。”

“即便与地方士绅勾结,他们也不敢不听朝廷的。”

“而且,有了朝廷的支持,乡官是处于主动位置的。”

“如果哪个地方的士绅宗族不听话,乡官就可以向上级求援,对他们进行毁灭性打击。”

“所以就算是和士绅勾结,那也是以乡官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能有效保证对地方的掌控。”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我懂了,乡官有朝廷支持,实力更强。”

“士绅宗族就要巴结他,而他必须听朝廷的。”

“否则朝廷将他的官职罢免,他就一无所有了。”

“士绅宗族以他为首,而他听朝廷的。”

“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通过乡官,去管理士绅宗族。”

朱元璋插话道:“虽然不准确,但也差不多了。”

“乡官存在的本身,就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

朱雄英点点头,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乡官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会不会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啊。”

陈景恪摊摊手,道:“无所谓,他们若反对,将直接面临整个文官集团的打击。”

“都不用朝廷出手,文官和读书人就能将他们给镇压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啊,为什么?”

陈景恪说道:“你想想大明有多少个乡镇,若设立乡衙门,要增加多少个空缺。”

“这些空缺将由谁来填补?”

朱雄英下意识的回道:“读书人……”

“我懂了,一下子增加上万个空缺,就有上万读书人可以做官。”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的生死仇敌。”

听到一下子多出上万官职,再加上配套的吏员,就是数万人。

朱元璋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啊。

“如果设立乡衙门,朝廷就要多出几百万贯的支出啊。”

陈景恪说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元璋缓缓点头,确实很值。

每年多支出几百万贯,就能将手伸向乡村,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且一旦这个制度成熟,每年能为朝廷创造的收入,恐怕都不止几百万贯。

一个衙门怎么为朝廷创造收入?

别的不说,仅仅是赋税一项就足够了。

以前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具体有多少亩地都无法统计上来。

哪些人隐瞒土地不上税,朝廷也不知道。

有了乡衙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随便查出点被隐没的土地,都够养活这些乡官的了。

陈景恪说道:“其实也可以不用花朝廷一分钱,给乡衙门划几百亩职田。”

“官吏的俸禄、衙门的经费,全都从职田出。”

一个乡划出来几百亩地当职田,说起来也确实不多。

但……

朱元璋连连摇头:“太多了太多了,几百亩田一年的产出,都够一个县衙使用了。”

“乡衙门岂能给如此多的俸禄。”

陈景恪很是无语,洪武年间的俸禄,不提也罢。

他早就想和朱元璋说说这个事儿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既然谈到这里了,就好好说道说道吧。

别管能不能说服他,至少先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一次不行就两次,实在不行就只能等,朱标或者朱雄英掌权再说了。

“陛下,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乡衙门的俸禄太高。”

“而是县衙府衙布政司衙门,乃至百官的俸禄太低了。”

朱元璋脸一黑,道:“你想说咱苛待百官?”

如果是刚进入皇宫那会儿,陈景恪已经吓的腿发软了。

现在吗,习惯了。

“陛下,咱们说好的不生气。”

朱元璋问道:“咱生气了?乖孙,伱给咱评评理,咱生气了吗?”

朱雄英重重点头,道:“没有,皇爷爷怎么会生气呢。”

“景恪你不要瞎说,皇爷爷就是脸突然变黑了,并没有生气。”

朱元璋气道:“你个小混蛋,爷爷白疼你了。”

然后对陈景恪说道:“好,咱就给你一个说服咱的机会,想好了再说。”

陈景恪正色道:“事情并不复杂,陛下以为百官的俸禄,除了果腹还能做什么?”

朱元璋反问道:“难道果腹还不够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不够,吃饱穿暖了,想吃的更好穿的华丽,人心如此。”

“陛下不也喜欢吃肥肘子和烧鸡吗?”

“我知道陛下能克制自己的**,每隔几天才吃一次。”

“然而您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您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们想吃肉了,却发现手里没钱,该怎么办?”

“只能向百姓伸手。”

朱元璋杀气腾腾的道:“那咱就将他们的全都杀了,就不信杀不尽他们的贪心。”

陈景恪没有争辩,而是说道:“科举之路难行,考中举人千难万难,能考中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普通人想做官,就需要举家供应,有时候投入几十年都不见回报。”

“运气好,蹉跎半生侥幸得中,谋得一官半职。”

“本以为自此就能改变窘迫的境况,让家人跟着自己享享福。”

“然而等朝廷俸禄发下来才知道,连肉都吃不起。”

(海瑞的真实经历,非夸张。)

“面对家人渴望的眼神,他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办?”

朱元璋默然不语。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当了官,就难免会有迎来送往。”

“三节两寿要不要给恩师送一份礼表表谢意?”

“同僚家里有个喜事,要不要随礼?”

“可是钱从何来?”

“总不能当了官,就和所有亲人好友断绝关系吧?”

“在官场,总不能不顾同僚之情,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吧?”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说道:“给他们涨了俸禄,他们就能管住自己不贪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高薪不能养廉,但俸禄太低必然会促使更多人贪腐。”

“现在大明存在一种情况,那些贪官污吏,将自己贪污的原因,都推到俸禄太低上。”

“因此,他们贪的肆无忌惮,理直气壮。”

“若提高了俸禄,他们将再也不能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洗脱了。”

“到时候陛下杀贪官污吏的理由,也更加充分。”

朱元璋再次沉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甚至有一个县令,被杀的时候公然说:

这么低的俸禄,不贪根本就活不下来。

说满朝文武都贪会有一部分人被冤枉,但隔一个杀一个,没有一个是冤死的。

当时朱元璋嘴上说,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养奸。

可内心比谁都清楚,根本不可能。

杀的那么狠,不照样出了赵瑁案。

见他依然不说话,陈景恪叹了口气,决定换一套说辞:

“陛下,虽然提高俸禄不能减少贪腐,却能让心怀正义的官员日子过的好上一些。”

说完,假装清嗓子,干咳了一声。

朱雄英立即接话,道:“是啊皇爷爷,您要为好官清官考虑啊。”

“咱们大明朝,不能让清官好官流血又流泪啊。”

陈景恪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继续说道:

“军功爵制,在事实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

“武将地位太高,文官太弱,不利于朝廷平衡文武关系。”

“而且,不相应的提高文官的地位,我怕他们也会反对军制改革。”

朱雄英附和道:“是啊是啊,文官可不傻啊。”

“武将获得这么大的好处,他们肯定不乐意。”

“咱们同时提高他们的俸禄,还有乡衙门的设立,也是对文官的加强。”

“若在公布军功爵制的同时,宣布这些有利于文官的举措。”

“我相信,文武双方都会非常满意。”

“到时候不论是军改还是政改,都将毫无阻力。”

朱元璋似有所触动,不过并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而是脸一黑,说道:

“你们两个不要一唱一和的忽悠咱,咱可不是蓝玉。”

“哼,想让咱涨俸禄,没那么容易。”

“此事咱要好好考虑,你们要是没事儿就赶紧滚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相视一眼,都知道朱元璋动摇了。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不能轻易就决定。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话题。

而且他们还能猜到,老朱这是要去寻找他的军师求援了。

于是,也就不再说什么,一溜烟就跑了。

看着活蹦乱跳的两人,即便心情有些沉重,朱元璋依然忍不住笑了。

真是年轻有活力啊。

不过,这俩家伙竟然想合起伙来说服咱,要不是咱聪明,还真被他们给忽悠住了。

哼,以后和他们打交道要多留一个心眼,可不能被他们给耍了。

心里这样想着,脚步却一点都不慢,起身直奔坤宁宫。

就你俩能互相帮衬,咱就没有人帮衬了吗。

嘿,咱有贤内助。

见到马皇后,他就一脸悲愤的道:“妹子,你可要为咱做主啊。”

马皇后心中一乐,脸上故作严肃的道:“怎么了这是,谁敢欺负你啊。”

“当乞丐的时候被人欺负就算了,咱都当皇帝了,还能叫人欺负了不成。”

“给我说说是谁,我帮你出气去。”

这下轮到朱元璋绷不住了,道:“妹子你这话咱不爱听啊,咱当乞丐的时候那也是丐头,谁敢欺负咱。”

马皇后一本正经的说道:“也是,那下次换成你放牛时候,那时候确实被人欺负过。”

朱元璋气道:“咱能不提那时候的事儿不……”

“哈哈……”马皇后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边笑边感叹道:

“哎,当年你就是这么风趣,时常逗的我大笑,后来就变得不苟言笑了。”

朱元璋在她旁边坐下,说道:“是啊,物是人非啊……方才我就想起了天德和遇春。”

马皇后有些奇怪的道:“好好的,你怎么想起他们了?”

朱元璋就将方才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听到朱雄英和陈景恪配合,将蓝玉耍的团团转,马皇后笑着说道:

“这俩孩子,真是调皮。”

“不过,要真能给蓝玉生出儿子来,也不枉被骗这一次。”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乖孙和咱一样聪明,将来肯定是明君。”

“景恪的性格,有点像是天德,有才能识进退,不争不抢。”

“最让咱开心的是,他们两个君臣相得,将来必成一代佳话。”

马皇后点点头,又摇头道:“天德不如景恪,当初他可是谁都不服,几经打磨才有了现在的温润性格。”

“景恪好像生就如此,拥有这般惊人的才华,竟一点傲气都没有。”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才华根本不值一提,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对所有人都很尊重,即便是宫里的宦官,路边的乞丐,也从不歧视。”

“这种性格,莫说当年的天德,就算是现在的他,都远远不如。”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说道:

“还好,他很重视感情,这是他最大的软肋,否则咱可能真的容不下他。”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煞风景。”

“说吧,找我什么事?”

朱元璋嘿嘿一笑,就将设置乡官,提高百官俸禄的事情说了一遍:

“你说,这个计划可不可行?”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