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16章 改土归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16章 改土归流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回到住处,朱雄英就找到朱棡询问土蛮巴优入籍之事。

朱棡很是不屑的道:“蛮夷而已何须在意,且他们叛服无常,若入了籍再行叛乱,折损的也是朝廷的颜面。”

陈景恪连连摇头,道:“晋王此言差矣。”

朱棡对他还是很尊重的,说道:“哦,景恪有何高见?”

陈景恪知道,朱棡是很傲慢很有主见的人,想正面说服他很难。

就决定迂回一下来劝说,于是道:

“晋王欲在碎叶川立国,那里被异族统治上千年,真正归属中原王朝的时间才只有数十年。”

“所以当地人对中原并无太多向往。”

“且那里是当地方圆数千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凡大一点的部族,都想到那里落脚。”

“虽然我不知道那里到底生活着多少部族,但几十个应该是有的,总人数至少有四五百万人。”

“且现在碎叶川归属帖木儿汗国,该国国主帖木儿雄才大略,手下控弦之士不下四十万。”

“你准备如何攻打此地,又如何治理这里呢?”

朱棡应该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想都没想就说道:

“帖木儿汗国乃多部族联合而成,各部臣服他,乃是因为他兵锋最盛。”

“我只需正面击败他几次,让各部族认识到他的脆弱。”

“然后采取分化拉拢之策,离间他和各部族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他猛然明白陈景恪的意思,对待异族要分化拉拢,而不是一味的歧视打压。

但他依然有不同的意见:“大明与碎叶川不同,这里是我们汉人的主场,蛮夷再乱也掀不起风浪。”

“在碎叶川,我们乃客场作战,自然要拉拢他们。”

听到他的话,陈景恪想到了一个词,统战价值。

谁有统战价值,谁就受优待,没有统战价值的那都是屁民。

统战价值是哪来的?

抗争打出来的,顺民是没有统战价值的。

这种思想,前世他真的是受的够够的,没想到穿越了还能碰到。

深吸口气,压下心中的烦躁,他问道:

“等打败帖木儿汗国,你准备如何治理那片土地呢?”

“将异族全都撵走,从中原迁移百万人过去,然后慢慢的繁衍生息?”

朱棡摇头道:“不行,那里异族力量强大,若将他们全部驱赶走,就是逼迫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我。”

“到那时即便我的力量再强,也扛不住的。”

“我会先稳住他们,用文化同化,让他们变成我的子民。”

“然后将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去征服更多的土地。”

陈景恪说道:“看吧,道理你都懂……大明若想征服更多的土地,内部也需要拧成一股绳。”

“蛮人和夷人确实有些部落叛服无常,但也有部落希望成为大明的顺民,安心的生活。”

“对于他们,我们也需要区别对待。”

“如此过上几十年,大明再无蛮夷,全都是大明顺民。”

朱雄英不停点头,是这个理啊。

朱棡也陷入深思,良久后才缓缓点头:“说的不错,是我太狭隘了。”

陈景恪趁热打铁的说道:“况且,伱立国的目的是什么?就为了当王?然后呢?”

“我们的理想是不是可以更高一点?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让国泰民安?”

“蛮夷也是人,也是国家的子民。不将他们治理好,又何谈国泰民安?”

“别人可以歧视他们,君主不行……”

陈景恪一番长篇大论,主题思想很简单,不能歧视蛮夷,要教化他们。

有些话朱棡并不赞同,但总体上来说,他也是赞同这个观念的。

反倒是朱雄英,一副深以为然的道:

“说的好,教化蛮夷使其懂礼仪明大义守律法,本就是朝廷的责任,我们又岂能置之不理。”

“我这就写信给皇爷爷,让他准许蛮夷入籍。”

陈景恪拦住他,说道:“别急,给蛮夷入籍说起来简单,但操作不当反会成为麻烦。”

朱雄英问道:“那你说该如何做才好?”

朱棡也看了过来,希望能学到一些东西。

陈景恪回道:“人都是有私心的,对于蛮夷部族首领来说,部民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入籍就相当于是将他们的财产充公了。”

“并非所有部族首领,都能和巴优一样为部民着想。”

“如果不能解决这一点,恐怕很多部族首领都不会同意入籍的。”

朱棡插话道:“确实如此,而且他们多生活在深山里,想要出动大军剿灭非常麻烦。”

“这也是历代,都拿他们没有太好办法的原因。”

陈景恪说道:“办法其实也有,只是很少有朝代愿意去做。”

朱棡问道:“哦,不知是何法?”

陈景恪回道:“这个方法分三步走,第一步分化拉拢。”

“愿意臣服朝廷的,必须献上户籍名册,然后朝廷封部落首领为土司。”

“接下来就是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化。”

“现在蛮夷各部最基层的百姓,只知道有土司,不知道有天子。”

“土司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

“没有民心支持,朝廷想要治理蛮夷各部,就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教化这一步尤为重要。”

“朝廷可以许诺,不管他们内部事务,但要派遣官员去教化蛮夷。”

“使其明大义、懂礼节、知律法……”

“各部土司必须配合教化官员的工作,否则就废除其职务。”

“只需要一二十年之功,就能让最基层的蛮夷,知道谁才是天下之主。”

“如此民心尽皆归于朝廷。”

“然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了,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不用解释只看字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朱棡忍不住击案叫好:“好,好一个三步法,好一个改土归流,世无景恪无解之难矣。”

朱雄英的表情一如既往,甚至有点想笑。

就喜欢看你们大惊小怪,没见识的样子。

看看我,多淡定。

陈景恪要是解决不了问题,那肯定是想偷懒。

之后,朱棡派人去调查巴优的身份,不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至于衙门的身份证明,也不是不能作假,还是小心求证为好。

朱雄英则亲笔写了一封信,将安抚教化蛮夷之策告诉了朱元璋。

几日后,一封圣旨从应天送来,着太孙全权负责此事。

晋王朱棡及各级官吏,必须全力配合。

对于这个命令,众人都有些意外。

朱雄英才多大,朱元璋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负责?

只有朱棡和陈景恪知道,这是要提前让太孙走上台前。

朱标的身体,确实很让人无奈。

一开始朱元璋他们还想试一试,万一病情没那么严重呢?

毕竟朱标还年轻,用了陈景恪量身定制的疗养之法,平时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

结果自然是给大家浇了一盆冷水。

一旦过于消耗心神,朱标就会出现诸如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

正是因为试过,朱元璋才不得不提前将太孙推向台前。

否则太子尚在,就把太孙推出来,那也太不尊重太子了。

朱标自己反倒是看的很开……至少表面上如此。

和这道圣旨一起过来的,还有朝廷的邸报。

头版头条就是陈景恪设计的飞梭,经过马皇后亲自验证,要求各地衙门推行。

如果是特别大的改变,衙门肯定会叫苦。

百姓都不富裕,一架织布机价值不菲,不是说换就能换的起的。

大多数百姓宁愿用老式的,也不会用新式的。

但这次只是改了一下飞梭,本钱几乎等于零,推广起来毫无阻力。

这种好事,衙门自然很喜欢干。

所以,飞梭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大明扩散开来。

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个小小的变动,在开海后会带来多么惊人的财富。

且说当下,拿到圣旨之后,朱雄英非常高兴。

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只要能顺利完成此事,携带大功还朝,就能从纸面太孙,变成真正的太孙。

所以他对这件事情,自然很是上心。

立即就召见了巴优。

巴优也已经知道,这个小少年就是传说中的太孙。

这几天又是高兴,又是惶恐。

再次见到朱雄英,他立即大礼参拜:“蛮夷之人巴优,参见太孙。”

朱雄英一脸庄严,说道:“巴首领免礼。”

待他起身,才又说道:“你的来意我已知晓,对于你的拳拳忠心我心甚慰。”

陈景恪在一旁帮腔说道:“陛下已经命太孙,全权处理蛮夷入籍之事。”

巴优有些惊讶,皇帝竟然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少年?

但此时他也顾不上多想了,连忙再次下拜道:

“陛下圣明,巴优愿携全族入籍,请太孙首肯。”

朱雄英却淡淡的道:“巴首领莫急,尔等入籍事关重大,我需调查清楚方可……”

他一番言语虽略显稚嫩,可仗着主动权在握,也将巴优拿捏的死死的。

让巴优彻底明白,太孙年幼却不可欺。

心中不禁想起了之前的种种传闻,感叹道,果然不愧是天命太孙啊。

有此太孙在,大明未来五十年无忧矣。

这更加坚定了他入籍的决心。

同时也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私心,如果能趁此机会抱紧太孙的大腿,日后说不定能有一番作为。

于是,他对朱雄英就更加的恭敬。

当朱雄英提出,想要了解都有哪些部族愿意入籍的时候。

他立即请命,愿意前往各部打探情况。

朱雄英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见他如此上道心中也很高兴,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如此就辛苦巴首领了……很多部落首领对入籍之事,会心有疑虑。”

“巴首领可代我邀请他们出山,选一安全地点,我亲自前往与之会面,共同商议此事。”

这就是让他作为太孙使者,去劝说各部了。

巴优自然欣喜若狂,立即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

之后他就带着朱雄英的使节,前往江西各蛮夷部落,宣扬朝廷的旨意。

但朱雄英依然不满足,他想要的不是江西一地,而是整个南方的蛮夷全部入籍。

陈景恪知道他正雄心勃勃,欲要大展拳脚,就安抚道:

“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一地一地的来。”

“先解决江西的问题,将这里做成样板,再去经略其他地方,就会容易很多。”

“且,到时咱们还可以借助江西土司,去联络其他地方的部落首领。”

“你只需要坐在家里,等着心向朝廷的部落首领,前来朝觐就可以了。”

朱雄英还是很信服他的,按捺主了躁动的心。

不过他们也没有真的坐等,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提前准备的。

比如,陈景恪就提议,为所有入籍的蛮夷百姓取一个汉名,并颁发一块身份标牌。

“取汉名是汉化的一部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至于为何给身份牌……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使用的是自己原来的名字。”

“时间长了,很可能会忘记自己的汉名。”

“有了身份牌就不一样,看到牌子就能想起自己的汉名。”

“牌子还能时刻提醒他们,已经是大明的子民,上面还有天子。”

“这个牌子最好做的考究一点,首领的用黄金铸造,官吏用铜片,普通百姓铁片。”

朱雄英和朱棡都被说服。

不过朱棡提出了一个建议:“蛮夷入籍人数不会少,不论是用铜还是铁,需求量都非常大,且铸造困难。”

“土司和官吏用金铜制作,普通百姓用木料雕刻即刻,大不了选用名贵一些的木料。”

朱雄英也认同的道:“造船厂就有很多樟木,边角料就足够制作身份牌的了。”

“而且樟木还有驱虫的效果,百姓随身携带,还能防蚊虫叮咬。”

陈景恪也知道自己有失考虑,从善如流改变了意见。

身份牌分三种,首领用黄金铸造,官吏用铜,普通百姓用樟木。

一面雕刻有户籍地信息,另一面是持有人的姓名。

牌子做的不大,可以挂在腰上,也可以当项链挂脖子上。

设计好造型后,朱雄英就命人去宁波造船厂,取用木材制作身份牌。

如此一个半月后,巴优终于归来,并带回一个好消息。

有十三个部落首领愿意率部入籍。

但他们希望觐见太孙,当面获得承诺。

朱雄英早有准备,立即邀请诸部首领前来南昌会面。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