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28章 无题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28章 无题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效率低?

朱雄英马上听出了画外音,问道:“你想到什么好法子了吗?”

蒋登贵也很是惊讶,他自然是知道陈景恪的。

最近一年,关于这位驸马都尉的传闻非常多。

但最让他关注的,还是滑轮组、轴承和飞梭。

能想出这种东西,定然是懂手艺之人。

不过即便如此,他心中也很是不以为然。

军器局都是最顶尖的工匠,所生产的东西,又是各自最擅长的。

每天都要生产几十件,这么多年下来有多娴熟可想而知。

毫不夸张的说,闭着眼睛都能把东西给弄出来。

他不信有人还能提高效率。

但他也不敢得罪陈景恪,只是以请教的语气说道:

“不知陈伴读有何指教。”

陈景恪知道他不信,也没有多做解释,而是先让人回宫里取一套度量衡工具过来。

就是他给形学研究班制作的测量工具。

这套工具,将来会作为理科学院标准器具使用。

随着理科的发展,必然会成为通用的度量衡工具。

而眼下他要做的事情,就离不开统一的测量工具。

所以,他准备先在军器局推广一下。

等待的过程中,他也没有闲着。

找来一套鞍辔,让工匠详细为他介绍了结构。

然后他尝试着将各个结构分拆……

完成这一步,又挑选了几个普通工匠,让他们每人负责一个结构的生产。

还挑选了几个人负责运送材料、零部件,还有人负责组装,有人负责质检。

众人都很疑惑,每人生产一个结构,就能提高效率了?

陈景恪依然没有解释,也没有让他们立即就开始制作。

而是等到测量工具取过来。

让人照着模板制作了几套,分发给他挑选出来的那几个工匠。

然后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规格,生产出标准大小的零件。

是的,陈景恪准备推广流水线生产法。

刚才参观的时候,他发现工匠要自己生产大部分零件,然后再自己组装成鞍辔。

但凡知道流水线生产法的人,都知道这种生产方式有多繁琐,效率有多低。

所以就决定,先从这里着手进行改变。

流水线生产法,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衡。

否则零件规格不一样,也是组装不起来的。

所以,他才会让人回宫里取测量工具。

这还不算完,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明白,流水线生产法的先进之处。

他又找来同样人数的熟练工匠,和流水线普通工匠做对比。

并且他还提出了奖赏激励:

“赢的一方,每人奖赏十文钱,当场发放。”

十文钱,对陈景恪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

说的那啥一点,十文钱的小钞掉在地上,他们都懒得弯腰去捡。

可这些工匠们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

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忙碌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存下十文钱。

本来只是一场无所谓的比试,现在每个人眼睛里都冒出了火花。

这个钱,我们势在必得。

陈景恪对此也非常满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不是他不想多给奖赏,而是给的多了工匠们也保不住。

十文钱虽少,却能实实在在的,落到他们自己的口袋里。

随着一声令下,两组工匠火速行动起来。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那群熟练工匠动作非常麻溜,看他们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速度自然也是非常快的,没一会儿鞍辔的雏形就出现了。

陈景恪挑选的那一批工匠,技术确实很普通,和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

同样一个零件,对面已经制作好,去制作下一个零件了,这边才弄了一半。

好不容易制作出一个零件,还要用尺子测量数据,然后进行修正。

任谁看,他们都输定了。

然而,当三五个零件之后,他们的制作速度开始提了上来。

随着制作的零件越多,速度就越快,精度也越来越高。

最后所有的零部件,都被送到组装人员手里,快速成型。

众人的目光,也渐渐被流水线组吸引。

任谁都能看得出,他们已经开始占优……

这让众人简直不敢相信,一群技术娴熟的老工匠,效率竟然不如几个普通工匠?

大多数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明明老工匠生产每一个零部件的速度,都比对方要快。

为何效率反而落后了呢?

蒋登贵等人毕竟不是普通工匠,作为管理人员,渐渐的看出了一点门道。

这种分拆制作,每个人只需要负责一个零部件,一旦上手效率会越来越快。

正所谓,唯手熟尔。

比起一个人负责大部分零部件,效率可不就是要提高数倍。

越是了解,他们就越是感到震惊。

这陈伴读也太妖孽了吧?

只是在这里转了一圈,竟然就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接下来的比赛已经毫无悬念,流水线组以碾压优势获得胜利。

众工匠都感到不可思议。

一群能工巧匠,竟然输给了一群二把刀?

可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

他们自然知道,二把刀能获胜,靠的就是那个分拆制作方法。

对提出这个方法的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

难怪能当太孙伴读,实在太厉害了。

蒋登贵立即出来,鞠躬道:“陈伴读,下官请于军器局推广此法。”

陈景恪颔首道:“我将这流水线法拿出来,就是希望能得到推广,你尽管使用。”

蒋登贵大喜:“谢陈伴读赐法。”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流水线法……确实和流水一样,名字很贴切。”

徐妙锦崇拜的道:“陈伴读能创出此法,真学究天人也。”

陈景恪摇摇头道:“此法非我所创,秦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后来失传了而已。”

“祖宗之法,我可不敢据为己有。”

朱雄英惊讶的道:“秦朝就有这流水线法了?”

陈景恪说道:“是的,秦能灭六国一统天下,靠的可不仅仅是法制变革。”

“他们掌握着许多高明的技术,在生产力上远超其他六国。”

“最终靠着综合国力,完成了大一统。”

朱雄英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对蒋登贵说道:

“既然有了流水线法,就尽快落实。”

“不只是生产鞍辔,别的器具生产也可以效仿。”

蒋登贵连忙道:“是,臣这就安排人去做。”

接下来,陈景恪为他们具体介绍了流水线生产法。

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标准化。

先有标准,然后才有流水线。

这也是为何他要先弄度量衡工具的原因。

蒋登贵将这些一一熟记于心,以免将来犯不必要的错误。

将这些处理完,众人终于来到了生产火器的地方。

这次陈景恪没有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将火药和火器的原理,告诉一众工匠。

然后就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改良措施。

首先是火药,对原材料进行了提纯,并拿出了颗粒火药的制作方法。

此时的蒋登贵,已经完全被陈景恪折服,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更何况,根据经验,他也能判断出颗粒火药的优点。

之后就是火器。

陈景恪拿出了自己‘设计’的新式火铳和火炮。

从火绳枪到火遂枪,再到定装纸壳弹……火炮方面也差不多。

他还对炮弹提出了两种改良:

一种是在现有的圆形炮弹上,加个木头底座。

还有一个,是直接将炮弹做成圆锥形状,加一个小尾翼。

新样式火铳火炮,暂时打造不出来,无法验证威力。

但炮弹这个很简单,马上开工浇铸了一批圆锥形炮弹,又找来一批圆形炮弹假装木质底座。

然后众人来到试验场,进行试射。

“轰轰轰……”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脚下的大地都在震颤。

朱雄英、陈景恪早就见过放炮,到还没什么。

徐妙锦本就年龄小,还是第一次见放炮,吓的紧紧贴着朱雄英。

可把朱雄英给心疼坏了,伸手捂住她的耳朵,不停的安抚。

很快试射数据就出来了。

同样的炮,同样的火药,圆锥形的炮弹射程最远,命中率也最高。

其次是加了木底座的炮弹。

之前普遍使用的圆球炮弹,不论是射程还是命中率,都被甩在了后面。

不信邪的蒋登贵等人,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结果。

只是改变一下炮弹的形状,竟然就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再次让众人感到不可思议。

蒋登贵想到更多,炮弹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那新火铳和新火炮的威力又该有多大?

陈景恪也没有吝啬,开始详细的为火器工匠们,讲解火器的各种原理。

很多东西工匠能听懂,很多东西他们就是有听没有懂了。

陈景恪也没有强迫他们去理解。

目前来说,知其然就已经足够了,无需知其所以然。

——

今天发生的事情,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桌案上。

看到陈景恪弄出流水线生产法,又改良火器,他表情平淡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认识这么久,他已经习惯了。

陈景恪既然主动提出要去军器局,那肯定是有所想法的。

而且根据他以往的风格,这个改变还会非常大。

现在这个结果,不过是有一次印证了猜测罢了,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他更加好奇的是另外一样东西:

“万物之理,理科,力学……真想早点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如此的神奇。”

很快他就收起好奇心,下令军器局全力研究新式火器。

军器局发生的事情,很快就穿了出去。

文管集团的关注点,是太孙给所有工匠发棉衣。

太仁慈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明君。

于是新一轮的吹捧又开始了。

武将一方则更关注火器改良,接下来几天,不少将领来到军器局,亲眼看看新炮弹的威力。

就连徐达都没能例外,他来的还是最快的。

当时第一批颗粒火药正好制作完成,新火药新炮弹,威力比之上次又有所提升。

亲眼目睹了改良后的火器威力,军方将领都非常兴奋。

催促军器局加紧生产颗粒火药和新炮弹,至于新式火器的研究,也不能落下。

其实不用他们催促,蒋登贵已经抽调了最优秀的火器工匠,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陈景恪也没有置身事外,几乎有空就去军器局,和工匠们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期间又出手改良了许多工具。

大约半个月后,第一把火绳枪问世。

试射之后,威力确实比三眼铳要强太多。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放下政务带着徐达等人,一起来到靶场查看。

当看到新式火铳,一击就将百米外的靶子击穿,众人无不为之感到震惊。

朱元璋当即下令,加快研究新式火器,尽快使其投入实战。

并命令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组建专门的火器军队,神机营。

前世由朱棣建立的神机营,提前了近二十年,被老朱给弄了出来。

陈景恪再次被抓了壮丁。

新式火铳是你设计的,肯定比别人更了解使用方法,过来献计献策吧。

说实话,他对这玩意儿了解也不多,连前世的普通军迷都不如。

不过和这个时代的人一比,简直就是火器大宗师。

他将前世听说过火器使用方法写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

比如训练短枪的姿势,比如三段式射击,比如炮兵的反斜面作战等等。

果不其然,再次镇住了老朱等人。

第一杆火绳铳虽然造出来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量产了,很多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就要一点点试验,总结出最佳口径,最佳装药量,射击寿命等等。

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只能靠无数次的试验来摸索。

不过陈景恪的工作,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工匠们已经知道新式火铳是怎么回事儿。

后续的试验,以及燧发枪等的研究,他们已经可以自己进行了。

接下来,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理科基础教材的编写中去。

去军器局的次数则越来越少。

就在他忙碌的时候,朝廷也没有闲着。

马上就要过年,各部门都在忙着总结。

但这都不是最紧要的,眼下最为人瞩目的,是攻打辽东之战。

去年就计划好的战事,因为陈景恪的突发奇想推辞了足足一年。

这一年大明可没闲着,一直在调集军需物资,训练军队。

眼下时机终于成熟,朱元璋正式下令攻打辽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