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13章 赶鸭子上架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13章 赶鸭子上架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马皇后将人安置好,叮嘱内侍看好他们,才从偏殿出来。

到了门口,对等在外面的朱雄英和陈景恪说道:

“走吧,去那边坐坐。”

三人就一起来到朱雄英之前居住的偏殿。

现在他也时常住在这里,陈景恪偶尔不回家也会住在这里。

让侍者都离开,马皇后才感慨万千的说道:

“陛下最后一桩心事总算了结了。”

朱雄英尽管已经接受了这个事情,但依然有诸多不解,当即就问道:

“皇爷爷最痛恨背叛,为何会突然原谅韩国公了?”

马皇后说道:“人心都是肉长的,一起从微末携手走到今日,其中的感情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忘记的。”

“最开始确实很恨,等冷静下来往日的情分就会渐渐占据上风。”

“再有个台阶下,和解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况且你皇爷爷马上就要退位了,也想给自己一个圆满。”

“有时候原谅别人,也是与自己和解。”

朱雄英毕竟年轻,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他情不自禁的拿陈景恪做类比。

如果陈景恪背叛自己……不能想,血压已经开始升高了。

陈景恪是穿越者,两世加起来也不年轻了,感触相对要深一些。

前世他也有看不顺眼的人,有时候恨不得对方去死。

刚穿越过来,回想前世种种,也同样咬牙切齿。

可随着时间流逝,自己在大明日渐得意,恨意渐渐消失。

虽然不至于念他们的好,却也不再恼怒。

朱元璋和李善长等人,是尸山血海里一起趟过来的,感情有多深可想而知。

遭遇背叛的时候,会更加的痛恨。

但冷静下来,心中更多的还是悲痛。

如果双方共同奔赴,最终实现和解并不奇怪。

当然,如果有一方始终不知悔改,另当别论。

就如前世的李善长,自己背叛在先,朱元璋一再包容,他还不知悔改。

关键他还把怨恨摆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心中有气一样。

回乡之后还处处摆第一功臣的架子,竟然敢私下调动军队给自己修宅子。

那可是军队,这是犯大忌讳的事情。

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想杀他。

最后群臣集体进谏,连朱标都有些忍不下了,他才痛下杀手。

这一世,因为马皇后的劝说,朱元璋在察觉李善长背叛后,没有直接治罪。

而是私下解决,让他体面退场。

李善长也就没有了抱怨的余地,这几年还算老实。

事实上,马皇后的存在,才是君臣和解的最大因素。

当年朱元璋在前线打仗,是马皇后和李善长携手管理后方。

两人同样有着深厚的战友情。

李善长被圈禁后,她也时常去看望。

有她从中协调,李善长就算再自私,也应该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所以,前世有一种被大家广泛认同的说法。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剑鞘,也是他和群臣之间的润滑剂。

有她在,和没有她在,朱元璋就是两个人。

而现在君臣和解,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百室特别小气,又好面子,还总是装作大度的样子,惹出了不少笑话……”

马皇后也很高兴,一直在讲述过往的事情,说了很多没人知道的小秘密。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就成了最好的听众。

三人一直谈到二更天,马皇后才去休息。

陈景恪打了個哈欠,说道:“睡觉睡觉,明天还一大摊子事儿呢。”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似乎有什么话想说。

但犹豫了好一会儿也没说出口,最后恼羞成怒的道:

“滚去睡觉吧。”

说完转身离开了。

陈景恪一脑门黑线,神经病吗这不是。

他不知道的是,第二天朱雄英就找到徐妙锦,谈起了朱元璋和李善长和解的事情。

并感慨万千,要是皇爷爷当年冲动把人砍了,这会儿肯定会后悔。

多亏了皇祖母当日的劝谏,这些年又两头调和,才有了今日的和解。

然后故作不经意的道:“要是将来我冲动了想杀重臣,你也要如皇祖母劝皇爷爷一般劝我。”

徐妙锦自然懂他的意思,眼珠子一转,故作糊涂的道:

“好,我一定会劝您的。”

“不过也要看是什么人,要是陈景恪敢背叛您,那就把他碎尸万段。”

“啊?”朱雄英懵了,连忙问道:“不是……为什么啊?”

徐妙锦严肃的道:“您如此信任他,他还背叛您,这种忘恩负义之人,不杀了留着做什么。”

“啊这这这……”朱雄英快要晕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啊。

怎么你比我还义愤填膺,咱俩到底谁劝谁啊?

正当他想着怎么解释的时候,徐妙锦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雄英哪还不知道自己被耍了,张牙舞爪的道:

“好哇,你竟敢骗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徐妙锦假装害怕的躲来躲去。

远处马皇后看着他们玩闹,露出慈祥的笑容。

——

李善长没有直接去上任,而是大肆操办,将在京的七品以上官员全都请了过来,庆祝自己复出。

还摆了三天的流水席,宴请所有百姓。

好似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般。

如此高调的行径,着实出乎大家的意料。

很多人都在议论,得意忘形,难得长久。

也有人疑惑,李善长不应该是这么愚蠢的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部分人却已经明白,他就是故意做给天下人看的。

他越高调,复出的动静闹的越大,知道的人就越多。

大家对皇帝的评价也就越高。

而且他毕竟退隐太久,朝堂已经换了好几遍人。

正所谓人走茶凉,还有多少人愿意听他的,很难说。

他如此高调,也是告诉世人。

李善长依然是那个李善长,少在我面前打小算盘。

这么做的效果确实很明显,不论大家心中怎么想的,都不得不打起精神,来面对这位开国第一功勋。

三日后他正式走马上任。

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用自己的亲信将吏部空缺填补。

他是大明初代行政系统的设计者,虽然退隐数年,但亲信依然众多。

此时复出,根本就不愁没有人手可用。

这也意味着,文官集团失去了对吏部的掌控。

面对这种局面,文官集团集体失声。

想要反抗,却发现毫无办法。

因为李善长代表的从来都不是他自己,他背后站着的是勋贵集团。

自胡惟庸以后,朱元璋有意分割文武。

勋贵集团逐渐退出了行政系统,只保留了对军队的掌控。

而文官集团则前进一步,接管了行政系统。

现在李善长掌握吏部,代表着勋贵的势力重新介入行政系统。

面对这种局面,文官集团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如此弱小。

以前他们还能说,皇帝要靠我们来治理天下。

但现在,不一样了。

确实不一样了,李善长根本就没有理会文官集团的想法。

在掌握吏部之后,就将邱广安提供的名单里的官吏,一个个提拔了上来。

计官正式掌控了户部,原本松散的计官群体,正式蜕变成了集团。

势力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金钞局、仓储等机构。

虽然实力远不如文官集团,更不如李善长代表的势力。

但也有足够能力站稳脚跟,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毕竟他们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除了吏部谁都要看他们脸色。

文官集团再次保持了沉默,有李善长压着,他们还不敢明目张胆的出手攻击计官群体。

至于私下采用小手段……

小手段只能恶心人,改变不了大局。

邱广安得偿所愿之后,立即带领热血沸腾的一众计官,开始制定全套的阶梯收税方案。

只用了四天时间,方案出炉。

朱元璋审核过后,颁发全国施行。

“一个月内新政通传全国,两个月后正式开始实施。”

“有推诿阻拦、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反对了,至少朝堂之上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至于地方上会不会抵触,还有待观察。

就在文官集团以为,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阶梯性收税上面,不会再整什么幺蛾子的时候。

李善长再次出手,弹劾大理寺的官员失职。

证据就是积压的大量案件。

这些案件积压,有些确实存在疑点,有些则是故意的。

司法独立之后,需要通过刑名科考试才能担任司法官。

所以,新任司法官基本都是精通律法之人。

他们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依法执法’。

但众所周知,古代是没有现代法治精神的,人治才是最普遍的。

而‘人治’的依据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

然后问题就来了,司法官依法判决的结果,和儒家纲理伦常有所冲突怎么办?

就古代那种粗糙的法律,出现这种情况,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以往出现这种情况,大理寺会将案件打回去,重新判就可以了。

即便双方有不同意见,那也是内部矛盾,商量着来就行了。

但现在司法独立,总能碰到几个愣头青。

我就是要依法判,你打回来我也不改。

事情就僵住了。

大理寺这边想的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你不听我的,我找机会把你换了。

事情自然就解决了。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李善长复出了。

这些故意积压的案件,就成了他们懒政的证据。

朱元璋直接给出了处理结果:既然伱们想偷懒,那就干脆别做官了,回家想怎么歇着都行。

不过在罢官之前,先让锦衣卫调查一下。

底子干净的才有资格退休,底子不干净的去诏狱走一遭吧。

于是大理寺也空了出来。

李善长立即从司法官系统里,选拔了部分人进入大理寺填补空缺。

和计官群体主动追求掌控户部不同,司法官群体其实并没有独立出去的想法。

对于这份烫手的山芋,他们并不想要,至少大多数人不想要。

但形势不由人,朝廷逼着他们独立,这烫手的山芋不接都不行。

但仅凭这些,依然不足以让司法真正独立。

虽然朝廷一直在喊着司法独立,不受外力干预。

“然而正如陛下所说,儒家对这些衙门的掌控时间太久。”

“不是朝廷喊几句话,任命几个官员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一种独立的思想来支撑,才能做的到。”

朱元璋一脸疑惑,什么玩意儿?还需要什么思想?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你之前想要借助司法体系复兴法家,就是为此是吗?”

李善长还是第一次听说此事,换成以前他肯定直接怼过去了。

你小子知不知道什么叫法家?

虽然法家也带个法字,可和司法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但经历这么多,他也学会了收敛脾气。

所以用略微缓和的语气提醒道:“法家思想很庞大,不弱于儒家。”

“想靠司法官复兴法家,很难。”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说道:“韩国公所言甚是,想靠司法官复兴法家,几乎不可能。”

朱标更加疑惑了,说道:“那你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当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时他也只是个普通穿越者,对治国没有什么经验。

对改革也没有系统性计划,只能想到一样做一样。

现在回头看看,很多想法都比较天真。

司法系统独立就是其一。

没有独立的思想支持,司法所采用的理论依据依然是儒家的那一套,就不可能独立。

现在,是时候完善这个不足了。

“法家虽然和司法不同,但它比其余诸子百家更加注重规则。”

“这种思想,其实完全可以化用到司法体系里去。”

作为法家传人,李善长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不知陈伴读有何高见?”

陈景恪说道:“高见不敢当,只是一些不成器的零散想法。”

“法家讲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我以为这一条可以作为司法的根本。”

李善长眼睛一亮,情不自禁的道:“好好好,信赏必罚方能取信于人。”

“司法严格遵照律法,才能提高律法的威严,震慑万民……陈伴读高见也。”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佩服,李善长果然不愧是这个时代法家的集大成者。

只是简单的一句提醒,就能联想到这么多。

只不过受限于时代,他依然无法超脱前人的窠臼。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继续说道:“我将这八个字进行拓展,延展出了一个新的思想,法治。”

李善长追问道:“法治?”

朱元璋和朱标、朱雄英也满脸疑惑,什么意思?

陈景恪解释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朱元璋三人依然一脸懵逼,什么玩意儿?

然而李善长已然震惊的失去了言语能力。

——

就在文官集团以为,皇帝的针对该结束了的时候,蒋瓛那边拿出了厚厚一摞子口供。

全是打入诏狱的官吏招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当官的没几个是经得起查的。

区别是贪的多少,上面想不想追究。

现在进了诏狱,这些证据随便一审就出来了。

而且那些人还攀咬出更多的官吏。

有中枢大员的,也有地方官吏的。

拿到口供之后,朱元璋连演都不演了。

将罪名比较大的几十人直接下了诏狱,剩下的则区别对待。

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努力推行新政,既往不咎。

否则,全部进诏狱吧。

(本章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