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让你女儿怀孕怎么了 > 第1116章 大唐的未来,李恪的规划

转眼间,时光流逝。

贞观十三年清明节刚刚过去不久,大唐在清明节这天,进行了异常隆重的祭祀活动。

祭祀包括皇室先祖和大唐战死在战场的英雄勇士们,以及那些对大唐做出贡献的人们。

大唐英雄纪念碑也是在这一天,由大唐皇帝李世民亲手写上了大唐英雄纪念碑这几个大字,并且题写了一些人的名字……

当然了,这纪念碑上人名大概有三百多人,光是李世民一个人可写不完,其余的自然是由礼部的人员代写。

而这场祭祀活动,由大唐文武百官领头,全长安城的老百姓都参与其中,尤其是那些豪商和世家豪族,捐献了无数的钱粮。

这些钱粮以基金的方式,捐献到全国各地,修建学堂,聘请老师,修建孤儿院,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这场祭祀活动,同样调动了全国有志青年参军的**,无数的人员都想要参军,报效国家。

因为他们看到了能够留名青史的机会,更是看到了当兵保家卫国,就算是战死沙场,家眷也会得到国家的保护,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死不了,还获得了军功,回来之后,那就是光宗耀祖,有重开族谱,享受族谱第一页的荣耀。

但大唐年初的时候,就已经颁布了士兵入伍的条件,条件非常苛刻,年龄在十四岁到十八岁之间,不能是家中独苗,身体健康,会认三字经和百家姓。

也可以从侧面说,想要征兵入伍,那必须是文武双全,但好在十六岁之前的少年,如果不识字的,可以先征兵入伍,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也是李恪的苦心,想要尽快完成文化知识从上层向下层转移,为将来的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更何况,在军队上,如果不识字,压根就听不懂教官给他们传授的东西,他们也不能更好的修炼,同时,大唐的军队,已经开始从冷兵器到冷热混合转变。

只有学习能力变强,士兵才能变强。

而一个将领的脱颖而出,他必然是会学习的人,是一个会管理的人。

而祭祀过后,经过各部的汇报与三省六部相互商讨,以及军部认定,最终确定了这次招录新兵的人数。

目前除去正规边军三十万,其余的五十万都是府兵,正规的边军是拿工资的,由国库出钱,户部直接回转拨给军部,再由军部下发。

而地方的府兵,闲时是农民,战时是士兵,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工资的,只是出现战争的时候,国家会有一定的补助,但到士兵的手中,那就是微乎其微,甚至有的地方没有。

但不管是战时,还是集训,国家都会管饭。

这就是当下的府兵,但这已经比之前好多了,以前的府兵,就算是集训,那也得自己带着武器和干粮,国家是什么也不管的。

因为国家会免除当兵的一定的赋税,所以士兵会出力,但这个基础是田地,一旦土地兼并,农民没有土地,也就没有了府兵。

土地兼并,每个时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李恪不得不改革军制。

但这项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完成军制革新,将府兵慢慢地退出去,起码得十年左右,而招募的新兵,也需要十年左右,才能成长起来。

此次招兵数量为十万,面向全国,不分民族,不分性别,而这十万新兵中,其实真正战斗的士兵只有七万,其中三万是后勤,包括医疗兵、工兵,运输等。

招募新兵的任务,李恪直接给了李靖,其中六百少年营将士为教官,负责训练着十万新兵。

同时,李恪又秘密全国各地选拔有修炼天赋的少年三千名,交给了隐世家族联盟,要让他们传授者三千人武艺,这些隐世家族的人不得藏私。

当然了,李恪同样派遣了燕云十八骑为这些人的教官,教授者三千人忠君爱国之道,传授他们基本的兵法和战法,以及大兵团作战的基本理念和单兵作战的要点。

从辽东凯旋而归的二十万大军,目前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军队,不过,这些边军都隶属于西北军和关内禁卫军。

其中十五万大军全部驻扎在了西域各处,五万大军分别驻扎在关内,陇西,以及漠北。

至于分布在全国三百六十四个郡县的府兵,李恪暂时还没有动他们得想法,只是以监国太子的名义下了一道旨意,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会给与这些士兵一定的粮食补助,并且全部免除一切赋税,包括租庸调三中赋税。

并且明文规定,家里有府兵的,土地不能买卖,该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

不然,下面的地主豪绅,还不得将他们家里的田地,全部转移到府兵的名下了。

同时规定,府兵家里,单个人土地如果超过二十亩的,二十亩是“永业”,是免除赋税的,其余的自然还是要上交赋税的。

在李恪的规划中,这三十万府兵,在未来的三两年时间内,将会化为地方的武装力量,将他们单独拎出来,成立国安部,从军队转化为捕快。

今年的春耕已经完成,土豆已经推广开来,全国各地,都纷纷种下了土豆和玉米,尤其是整个陇右道以及关中。

而南方主要发展玉米和稻子,河南道和河北道主要种植小麦和小米。

至于岭南地区,主要种植甘蔗、茶叶这种经济作物。

白糖,可不仅仅地用来吃的,还是战略物资,李恪已经准备让白糖进入整个西方,将西方的钱财全部卷回来。

而东北地区,开春后,就已经开始移民了,将西北地区那些曾经的奴隶,南方的流民,全国各地的罪犯,全部弄到东北去了。

立刻准备开发东北的黑土地,将那里打造成了大唐又一块粮仓。

不过,比起东北,他更加看好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天竺。

那边似乎一年三熟,但李恪也想好了,那边有的是人种田啊!

为啥要移民呢,劳民伤财,打进去,刀架在他们得脖子上,他们就能为大唐带来源源不断的大米和金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