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为了隐居,我骗室友去恋爱 > 第719章 看谁来丢人

首先是等秭小伟去到园林学院上课,就被通知到公管院那边开会。

然后得到个五雷轰顶的消息。

公管院也就是国家治理学院在校方支持下,决定为即将二十七岁的研究生秭小伟申请杰青。

秭小伟顿时觉得头皮发麻,外焦内也焦,你们怎么说得出口!

杰出青年学者俗称小院士。

差不多属于整个国家科研体系里面仅次于科学院院士的青年学者最高地位。

换句话说就是基本拿到了候补院士的资格,等前面同专业的学阀们腾位置而已!

每年大概全国评选个两三百人。

个个都可以是相关专业院校二级院长的热门人选!

西南联大作为211高校,镇校之宝的院士现在只有四位,有两位还是双聘,也就是还在别的院校同时兼任,剩下两位都在九十岁左右。

已经二十年没出过新院士。

迄今十余年没有自主培养出一位国家杰青,仅有的一位杰青也快六十岁了!

作为年预算五十亿的高校,这属于非常丢脸的事情。

尤其是好几个青年尖子都是转到其他院校,才出成果成为杰青。

更说明整个科研体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没什么上升空间。

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啊,秭小伟上回读大学、后来做金牌教培,肯定对这个科研体系的地位分段有了解。

如果说院士算奥运冠军的话,这差不多也算奥运参赛选手级别了。

声音都抖了:“愚人节还有大半个月,不用这么逗我玩,我这跟科学完全不沾边!”

谈话的院领导平时也是秭小伟的研究生导师:“人文社科怎么不是科学,每年关于管理科学领域都有十位左右的学者入选,具体名额也不限定,研究解决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不就是你的课题核心吗,论文都有三十二篇了,篇篇中肯,字字珠玑,充栋汗牛啊。”

尼玛,秭小伟差点笑出声来:“我那是工作随笔报告,把实践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跟公共管理学理论做对比探讨,还从来没发表过,更谈不上什么重要刊物指标……对,还有标准,我只是个在读研究生,我记得这起码得是教授职称才能参与吧。”

院领导很诚恳:“要求是博士以上,我国所有评选标准都有硬性要求,但每项标准里也都会有句特别突出和紧缺的人才,可以适当放宽标准嘛。”

这差不多放得有太平洋那么宽了。

杰青要求是45岁以下,一般都是卡着点儿才能选上。

一来科研往往一二十年才有成果,二来也要论资排辈,人家放宽是45岁放到47,50岁就顶天了。

哪有这才二十七的!

三十多的杰青基本都是超级牛逼的少年得志,行业大拿。

然后起码得博士级别以上的职称,教授是常态。

秭小伟可以说除了年纪小,其他样样不沾边。

但反过来说他最强的可能就是业绩,管理实践的业绩一项项简直逆天!

还都是动用了智能化科技、互联网技术的管理学成果。

关键是都凭亿近人。

《如何依托生产力推动新时代的城市化变革》,他是真了两三亿搞个工业区园林来初证,然后十几亿搞工人新城来彻底论证!

《社交媒体时代下合理运用网红经济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江州民国影视城的个案研究》,那也是真金白银捣鼓出日访问流量几万到几十万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论网红经济、互联网智能化对制造业2.0、新工业模式的助推途径》,则更是卖出去整年三千多亿的新能源车,就问有没有管理实践的成果吧。

别的研究生可能写论文跟难产似的痛苦,秭小伟这中文系出身的嘴炮王者,隔三差五就能写一篇论据翔实、数据丰富的文章。

的确是以学术性质在记录自己这些项目收获,本意是希望能表明校方在新闻学院、传媒学院、软件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各方面支持,的确有实打实的回报。

算是从他这个“投资方”的角度,看这些工作进展分别有什么得失考量。

但真没想过拿这些东西捏把捏把的去申请学术身份!

秭小伟还想低调隐居呢:“杰青不光是学术研究地位,更是科研基金调拨吧,我们这真不缺钱,就不要去占用宝贵的科研资金了,可能又会损失个重要的科研成果。”

院领导循循善诱:“你不能只考虑你的研究经费,整个治理学院,整个联大呢,更重要的是你在做新型工业升级赋能,这种全新的管理学实践,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那就值得把这个项目推到它应该存在的高度,当这个高度有了,整个新型工业升级革新就有了标准,你说是你一个个带队去实施升级来得快,还是让全国制造业都能看到标准答案更有意义?”

秭小伟不说话了。

这既是老麦提醒过他的各种好处围上来攀附拖下水,学术围猎也是围猎。同样也是强哥说的各种利益站队的加入,学术利益也是利益。

从现实来说,西南联大这门派已经很多年没有出青年高手,再没有就可能会被彻底打落尘埃。

所以必须要抓住机会推出这样能叫出名号的后起之秀。

长远看那就更是和秭小伟能长期捆绑在一起的如意算盘。

杰青基本已经可以在各大高校横着走,学术地位是在这里取得,那就可以开宗立派铸造金字招牌,未来在这块儿是朝着成为学术泰斗去了。

所以反过来说,这个杰青身份简直有高屋建瓴的意义。

可能换做别的公司做这个新制造业赋能,那就是要赚钱,要收费。

秭小伟却明显把这块儿看得比较淡,如果能达到战略目标赔钱也要上。

所以如果真能在全国大范围推广这种智能化工厂改造,大数据制造业升级,有真实推广效果的直播间销售模式。

整个工业生态都能得到改变。

秭小伟自己只能做标杆性的几个项目,但榜样却能带动成千上万的企业去模仿学习。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可以说在很多企业、制造业一筹莫展的现实状态下,这是最高效推动改革的方式。

应该还是日常跟周老的交流,把秭小伟的思考、眼界跟方向,都传递给了校方。

这位院领导也很会拿捏:“小伟,以我们在学术上的交流,以你对联大的付出,就看得出来这么一场杰青评选,对你并不会有得失成败的影响,那么就算失败也不会影响你的追求和目标,但成功就能加速提高这种研究成果转化的效率,那为什么不试试呢?”

秭小伟擅长在自己的“授课”节奏上长考,分析比较拿出个最优解来回应考题。

对这种人情世故和学术zz明显就不专业。

所以体现在工作中他对企业改造往往都是狂砍滥伐,建设的活儿往往都是老常、强哥的人来负责。

更多时候秭小伟是负责充当“导师”角色煽动指明方向,具体的事还是得别人干。

现在直接被这个完全可能跟隐居产生冲突的事儿搞懵了。

只能说:“让我思考下,毕竟我从来没想过走学术道路,而且我就是个搞网红的,这要是传开来网红都敢申请杰青,怕是让西南联大也会成为笑柄。”

导师现在就笑起来:“我们是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这种社会现象,这种新产业职能在生产力中如何管理,恰恰就是在整个社会都不看好网红主播行业的环境下,你带领团队研究的重点才更有意义。”

是的,秭小伟做这一切,出发点就是为了证明网红主播经济是有用的。

管控得当,架构合理,真能够让前赴后继的网红新鲜血液产生社会效益,更能把社会影响力朝着正面引导推动。

这才是新生事物出现后应该有的科研态度。

自己瞻前顾后的考虑个人得失,反而小气了。

秭小伟也不得不承认,搞学术诱惑,导师们才是好手:“原则上我同意了,但为了不贻笑大方还请把整个申报过程做得严谨点。”

学院可不就是搞这种学术堆砌的行家吗,院领导笑眯眯的说我们给你安排。

啪的一下就很快,研究生班里挑几个,博士选了俩,加两位导师组成学术团队,开始深度考据完善。

再邀请这边提供各种相关数据配合。

反而是把秭小伟从前年开始直播间推广,园区规划建设,山湖模式的考究都融合进去。

最后拉出来的主题竟然是以园林园艺专业的“山湖模式”,来深入研究网红经济跟新工业制造之间的关系。

洋洋洒洒的到三月下旬就真的申报上去,理论上到八月就会看见评选公示。

秭小伟除了回头给老婆说起这离谱的事儿,还是尽量让自己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太在意这种学术围猎的成果。

这时他关注的已经是顺着京西物流,开始朝着全国各地配送的三百多辆高和轿跑,在各大商业中心得到的消费者反馈。

当然,关于高和汽车的这场赋能变革,也是他的“学术研究”含金量最高的案例。

肯定也得了他那个杰青申报团队的重点关注。

只是这场高和轿跑的全国热潮,必然带给直接对手致命打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