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124章,成书

临夏 第124章,成书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次日,方临轮休,为了缓解疲惫、休闲放松一二,也出于让方父、方母、田萱从辛家之事中走出来的用意,一家人去看戏。

一顺茶馆,今上午的剧目是《武松打虎》,下午,去听柳麻子说书,说的是《杨志卖刀》这一篇章。

无论一顺茶馆的《武松打虎》,还是柳麻子说书《杨志卖刀》,本质上都有蹭《水浒传》热度的意味,但效果极好,无一不是火爆无比。

看戏听书,红尘中的喧嚣热闹气息一冲,一家人心事尽去,都是高兴起来,午饭在外面吃,傍晚在回到西巷胡同。

一天玩得有些累,晚饭草草吃了些些,便睡觉歇息。

方临今晚写了半章《三国演义》,便就躺下,思量白日看戏、听书的火热场景。

‘资本主义萌芽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穷奢极欲,如杨举人宴席,元宵鳖山灯会,进入了所谓的‘盛世’,物质上极大丰沛,精神上的需求却还没有跟上,故而,如今新剧《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武松打虎》才会万人追捧;柳麻子说书,才会场场火爆。’

时代浪潮中,这些人可能对自身成功,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方临却是清醒,总结着客观规律:‘顺易逆难,顺应大势的确事半功倍,所以,我选择书肆作为自己真正第一个产业,乃是再合适不过。’

‘如今,人脉也已足够支撑起一家书肆,白有董祖诰家关系,若能拉上蒲知府,就更无疑虑;黑有徐阔老,一些混混帮派他也能说得上话,这就差不多了。’

轮休过后,回到轩墨斋。

……

市场饥渴,当然有人看到商机,想拿出新的通俗填充市场,但时日尚短,最快也只能出短篇。如今通俗刚刚开放,这些短篇自然不成熟,比起《水浒传》就一個字烂,因此也更加重了读者对高质量通俗的亟需。

怎么卷呢?

三曰插画,有书商别出心裁,从在书中附了插画,这就更降低了阅读门槛,有些识字不多的普通百姓也能对付看了。

而在这段时间,方临静下心来,写着三国,早晚习惯不改,去学堂、茶馆散步。

方临只是要开一个书肆,不是什么暴利垄断市场,这些背景足够了。

只是无论何种花样,都是在《水浒传》本身上做手脚,显然,书源短缺,已露趋势!

二曰识语,比如,书香阁的《水浒传》版本,有识语曰‘是书也,刻已数版,悉皆为伪,辄求购古本,敦请名师,按鉴参考,再三核校,难字有音注,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这话是说啊,其余版本皆是为伪,我这个才是正宗,并请了名人检阅,正文中还有解读、音注、释意、增补,自己这版独一无二。

每日早晚,方临出门散步,多有听到路人谈起《水浒传》,哪怕不识字的人,也可从戏剧、说书听到一二,《水浒传》无疑成为了淮安府城头条热门话题。

一曰冠词,在书名前加上京镌、新刻、京本,吸引读者,但买回去一看,内容还是大同小异。

方临、黄荻、柴一苇三个伙计明显感受到,因为店中没《水浒传》售卖,生意较往日冷清。

‘当下我还需要做的,就是等了,等《水浒传》风潮过去,读者饥渴;等《三国演义》写完;等这两月钱存够。’

随着时日推移,渐有变化,城中《水浒传》充盈于市,同卖《水浒传》的书商都开始卷起来了。

直到这日。

方临终于写完《三国演义》第一部,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战黄巾英雄首立功’,到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百万字,分成四部正好。如今没有版权保护,这也是一个减少损失的方法。第一部质量发酵,传出口碑,再为我增添些名声,等后面三部发布时,势必更能深入挖掘潜力。’

‘嗯,还有一件事,我的用语不知是否合适,得找人润色一二,别人不放心,此事还得找董兄。’

……

次日,方临请了一天假,去找董祖诰,说明来意:“董兄在备考,真是打扰了,不过此事,交给别人,我实在不放心。”

“方兄客气,也不麻烦,说实话,我虽在应试,但一天中也不可能时时读书写文章,也要休息,看看稿子,就当劳逸结合了。”

董祖诰说着,翻阅修改,因为本就是通俗,不需要过于引经据典,方临完成度也极高,只是更改少许字句,看过一遍就是完成。

“方兄大才,此书写得好啊,不输于《水浒传》,依我之见,犹有过之……只是,后面……后面怎么就没了呢?唉,我说是为方兄润色更改,竟看入迷了。”

他语无伦次,颇为激动,断言道:“若此书后面质量如一,方兄青史留名,必以此书也!”

“董兄,不若我们联名?”

方临不等董祖诰拒绝,就是道:“董兄为我润色、修稿,真正说来,也不算弄虚作假,更不必觉得过意不去,这也是借助董兄名声好卖书。”

“我哪有什么名声?方兄抬举我了。”

两人推让一番。

最终,董祖诰还是道:“方兄真要想,书中提我一笔,写个润色即可。”

青史留名啊,文人最高追求之一,他终究还是没能拒绝,因此觉得承了方临大人情,也因此更有了些主人翁,出主意道:“不比《水浒传》,《三国演义》方兄这个作者还在,冠言、识语就不必了,不过作序,方兄最好还是请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比如……蒲知府!”

“此主意甚妙!”方临听了,笑着抚掌。

他也有想过此时,请蒲知府作序,看似麻烦人家,欠下人情,可等将来《三国演义》流传开来,乃至青史留名,蒲知府反要承情了。

这也是人情往来之道。

……

这边,蒲知府今日,收到了师爷送来的对方临调查结果。

他说是请方临随时上门吃饭,有此许诺,自然要调查一二,看方临是个怎样的人,再决定后续态度,是还了人情就到此为止,还是可以更加亲近。

清平世道,官府力量极为强大,吩咐下去,方临很快被查个底掉,从小和村到淮安府城之事基本无有遗漏。

“这么多?”蒲知府本以为,值得记录的没有多少,可没想到看着还挺多。

“不错,我认为这些都有必要让大人看看,不得不说,方临此子是个人物呐!”彭师爷感叹道。

“哦?能让你如此评价的人可不多见,我倒真要好好看看了。”蒲知府抚须笑着,翻阅看去。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