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149章,风波

临夏 第149章,风波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胡同口回来,回到小乌山,方临看到,陆家媳妇拉着陆丁丁,指着那个叫梁豆豆的小娃娃。

原来,陆丁丁拍卡,将那张《三国演义》的颜良人物卡输了,刚才赶忙去买了《水浒传》的卡,想要换回来,梁豆豆自然不愿意了。

毕竟,在梁豆豆眼中,《三国演义》的卡可是超稀有卡,比什么《水浒传》杂卡好多了。

陆家媳妇是不吃一点亏的性子,拉着陆丁丁,想要换回来。

本是小孩子的事情,她这个大人下场,街坊邻居都是劝说着。

“和孩子较什么劲儿?”

“输了,就输了呗,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就是,一张卡嘛!”

……

别人怎么劝都不管用,最后欧夫人、方母跟着说了一句,陆家媳妇才作罢算了。

方临看到这一幕,笑着摇摇头。

欧家,欧夫子又去寻医回来,正在熬药,方临过去,说了会儿话,期间在蒲知府府上见过的彭师爷竟然过来了,寻欧夫子参加三日后的乡饮酒礼。

“我一介老朽,不过秀才功名,不去也罢。”

“非也,当年太祖训示,乡饮酒礼乃是尊老敬贤之仪,必是有德者参加,夫子教书育人,德才兼具,为一府楷模。如夫子坚辞不去,试问府中哪个还有如此资格?”彭师爷话说得很漂亮。

“要说从前,的确是有德者参加,可如今……如今府中的乡饮酒礼如何,彭师爷心中没数么?若是知府大人决心整顿,老朽自会去,若是没有此心,老夫又何必去?”

“知府大人正有正本清源之意,才顶着压力邀请夫子……”

“这么说,知府大人是打算清去贿赂进去的宾客,恢复古礼了?”

“这……”彭师爷面露为难之色,还想说些什么。

欧夫子见此,知道做不到这点,摆手道:“既如此,还请老夫作甚?年年去,年年表面功夫,不过遭罪罢了,请转告知府,莫要再难为我了。”

彭师爷只能走了。

等彭师爷走后,方临问道:“夫子,府城的乡饮酒礼如何?从前我们村中,乃是村正主持,村中最年长者为正宾,其余人以序齿坐……宣读律令。”

“要问府城的乡饮酒礼如何?从前还好,现在么?”

欧夫子摇摇头,从头说起来:“乡饮酒礼始于周朝,随着朝代更替,断断续续,隋唐后国家稳定,纳入礼典。此后,国家一统之时,乡饮酒礼都会推广,如此慢慢传承下来。我大夏一朝,太祖建国初期,延续唐宋制度,取《周官》之旨,定其仪。如今我大夏已历十代帝王,一二百年,此礼从未间断。

要说这乡饮酒礼,旨在让人知尊卑贵贱,察百姓善恶。举行之时,让高龄品德好的坐上席,高龄老实厚道的坐次席,犯了事的召集起来公开批判,起到一个教化的作用……”

方临听着不由点头,乡饮酒礼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可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婚礼千百年也都按照那套程序走,大家不都乐此不疲么?没有搞那一套,反而感觉缺失了些什么,这就是传统文化魅力所在,仪式一起,感受到庄重、神圣,犹如在心中扎根,潜移默化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欧夫子见方临听得认真,详细说道:“我大夏光武五年,太祖召天下举行乡饮酒礼,以思化民俗复于古,定每岁正月、孟冬十月行之于学校,所用酒肴,禁绝奢靡,举贤者参与,教化民众。

当时,官方重视,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精心筹办,参加者无不视为荣誉,神圣无比,围观百姓看到对乡贤的敬重,对老者的敬爱,从而在心理上形成敬老尊贤的观念。

百多年来,一代一代例行祖制,此乃大夏人心安定之本,可到了如今,你道如何?”

“如何?”方临捧哏道。

“到了如今,参与之宾客,却皆是非富即贵,一切唯财富、权利论,将贫贱贤德之辈拒于门外,好好的乡迎之礼,竟然成了追名逐利之所在,可笑那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参加了一次乡迎礼,便刻碑纪念,堂而皇之与贤者比肩。”

欧夫子说着,眉头蹙起,竹筒砰地一声放在灶台上:“那些沽名钓誉之辈为求参与,不惜贿赂;官府中人,也无论来者有无德才,有财即可,竟硬生生将举贤之事办成了生财之道,简直荒唐!”

“我去过几次,见过如今的乡饮酒礼是何种场景……丝竹歌舞不绝,污言秽语盈耳,放肆狎欢,这哪里是乡饮酒礼,分明是声色场!最让人愤慨的是,那般场景,以乡饮酒礼之名,出堂而皇之出现在府学之内,这不是斯文扫地,侮辱学府,更会教坏学子,树立反面榜样,简直岂有此理!”

只能说,乡饮酒礼初衷很好,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礼制崩坏,社会变得浮躁起来,如今,已然失却本意,变成了一种娱乐的形式,一個名利财富的斗场。

方临听着,思绪发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生活变好了,社会开放了,更加自由了,全面开放的时代,忽略或丢失掉一部分传统东西,去迎接新事物,无可厚非,只要官方守持着一个底线,没有变味儿,就意味着根还在。’

‘可怕就只怕,官方也受到腐蚀变味了,亲自下场否定一些东西,以致人心丧乱,在前世就是‘不是你碰的为什么要扶’,此世就是官府下场,将乡饮酒礼变为敛财的手段……如此一来,败坏的不仅是社会风气,更会影响到一代人的思想行为方式,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想一想,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起来,只崇拜金钱,仰慕一夜暴富者,权贵们对读书人、对知识和传统肆意嘲讽,像是真正遵守传统美德之人,反而成了异类,乃至下一代人,也不再注重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物质上是富足了,精神上却变得无根无魂,只能说,那是社会的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

欧夫子说着这些,意兴阑珊,最终只是深深叹息。

……

彭师爷回去,和蒲知府说了。

“这乡饮酒礼,欧夫子不去,他的学生,韩元敬韩御史就无法借力,缺失了这一环,想要做成此事就难了。我徒有此心,为之奈何?”

“大人勿忧,我听说方临与欧夫子关系极好,或可从中转圜劝说。”

“哦?”

蒲知府顿了一下,笑道:“上次的人情还没还,不想竟又要请他帮忙……罢了,晚上设宴,我宴请方临吧!”

……

方临还不知道蒲知府要宴请他之事,这日,中午做饭时。

上午和陈叶救助的那条狗,跑到了方家外面。

或许是害怕赶它走,小狗也不敢进来,就在门口橘子树下卧着,低声呜咽着,黑乎乎眼睛盯着屋里。

方临说了救助它的经过。

“我瞧着这只小狗挺好的,要不留下吧?一只猫乖乖是养,再来一只狗也是养。”田萱说着。

“也行。”方母想了一下,也是道:“白天你爹去码头,临子、小萱你们去店里,我有时候去小乌山,家里没人看着,将它留下正好看家。”

方临答应下来,抱着小狗去了胡同口,找有养狗经验的莫家看了看,确认了小狗没病,这才放心带回来。

因为身上的黑白斑点,方母给它起名叫‘花花’,小狗花花出奇的乖,只要一叫就摇尾巴,拉屎也会去门外。

于是,方家除了一猫乖乖之外,有了一狗花花,成了家中第六个成员。

……

这晚,蒲知府设宴。

方临过来赴宴,顺便带来了这月的书肆分红,上百两银子的分红,让蒲知府看了,都是惊讶不已。

“方临,不瞒你说,这书肆分红对我也不是一个小数字,正好能为我解决不小问题,平衡公与私。”

蒲知府说起:“我在读书时,家中穷迫,多有靠亲戚帮衬,当了官后对这些亲戚,只要力所能及,能帮的如数给帮了,帮不了的也只有婉拒。”

“毕竟,穷困潦倒时,全仰仗他们帮助,没有他们,便没有今日的我,欠亲戚恩情,我时刻铭记于心,无日或忘,只是为官者为公,非是自家之私器,可任性胡为。和他们讲清楚这点,希望体谅我读书之不易,不要使我落得一个丢官去职的下场。能听进去的,维持关系;听不进去的,就断了关系,这使我如今在家乡有一个‘铁面阎王’的称号。”

“大人睿智。”方临明白,为官者如蒲知府这般平衡公私的,很是难得,同时,也明白这是对自己的提点。

“为官不仅要自身自律,还要时刻警惕亲朋被腐蚀,不然自身再怎么廉洁奉公,也是徒劳。我也并非不近人情,对亲戚常有银钱接济,生活并不宽裕,一些徇私枉法之事,也不敢答应。”

蒲知府说着,感叹道:“我深知,权利是责任,是正义的维护者,若非有一身正气,一腔热血,一颗爱国爱民之心,便不配为官。为官,便不该受到世间一切诱惑之影响,一往无前,不忘初心,解国家之忧,百姓之苦,兢兢业业,死而后已。”

方临听了,没说什么,只是起身一拜,蒲知府有此觉悟,并身体力行,乃是淮安百姓之福。

“何以行此大礼?不过本分罢了。只是有此觉悟还不够,真要做些实事,也是千难万难。”

蒲知府没直说乡饮酒礼,反而说起去岁扬子江决堤:“我记得,方临你家是去岁扬子江决堤,方才来到府城?”

“是。”

“此事背后,还颇有隐情,扬子江决堤,让那些下面官员,不知弄出多少诡田……”蒲知府叹息。

方临听说过‘诡田’,所谓的诡田,指的是户主与田册不符,耕种者与实际拥有者不对等,乃是权利支配下的一种畸形的产物。

“府中多有诡田,在灾年,官员、大户趁火打劫,将民田占为己有……去岁大水,府下多有良田被淹没,按道理在这种时候,该配合朝廷赈灾,弥补百姓之损失,然而一些县中,百姓还未从悲痛中回过神来,就有县中一纸文书下来,所淹之田被征用,开发鱼塘……百姓赖以为生的田地被征作鱼塘,自然不答应,可某些人自有办法炮制,威胁灾后补偿款一律不发放,灾年田赋还要照征……”

蒲知府说着这些人的手段:“我虽身为知府,但下面人,也不是好相与的……官员、大户侵占民田,多有举人、进士……失地的百姓,又被城中豪商商贾盯上,想要拉来做工……这是一张利益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纵使我一个知府撞上去,也只会头破血流……只能斗而不破,拉一批,打一批,不能根绝,只能竭力限制。”

方临听了,神色动容,去岁水灾,海宁县小和村的民田没遭到侵占,想来就是得益于蒲知府手腕了。

从这方面来说,整个小和村都要记着蒲知府的恩情。

“我说此事,只是想说,整个大夏如一间广厦,外表看去富丽堂皇,内部却已蛀虫暗生……尤其是当下社会,百业兴盛,财与权成为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越是人心沦丧,越是奢靡享乐,大夏这间广厦虫蛀的速度就会越快。”

“大人此言有理,前些日子,我去范家……”方临说了范家见闻。

“如范家这等人家一餐之费,就抵得过寻常百姓积年花销,如此歪风邪气已到了不得不杀一杀的地步。”蒲知府怒声道。

方临沉默了下:“大人准备如何?”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开放是时代大势,奢靡之风已不可逆转,就如熵增定律,混乱度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顺应大势事半功倍,逆势而为事倍功半,故而,想要违逆潮流谈何容易?

不过,有些事情不得不为,明知不可也要为之,如诸葛六出祁山,也如当下。

“我意从这次乡饮酒礼开始,你们胡同中欧叔子是监察御史韩元敬之师,多有恩情……”

‘监察御史韩元敬?’

方临瞬间想到当初卓三爷之事,董家就是给此人递了帖子的,可以说,卓三爷之倒,也有此人的一份功劳。

这一刻,他也终于明白了一些事情,欧夫子说‘只要你占着道理,尽管来找夫子我……我这个糟老头子拉下老脸,还是能管用一二次的’。

‘原来是应在此人身上,的确,真要被一个持身以正、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盯上,哪怕是范家,不死也要脱层皮。’

方临暗道着,同时也明白了,为何乡饮酒礼,蒲知府非要去请欧夫子,看来想要借重欧夫子身后的韩元敬之力。

‘若是蒲知府、韩御史二人联合,出其不意,此事说不得还真能做成,办成一个典型,局部遏制奢靡之风,让淮安府城那些大族大户、豪商大贾收敛一二。’他心中暗道。

“方临,此事我想请伱从中转圜一二,也不要有压力,若是不成,我再想其他办法就是。”蒲知府道。

“大人放心,此事小子一定尽力。”方临明白,此事蒲知府决心已定,找到他,他根本躲不开,享受了和蒲知府绑定的益处,自然也要承担一些代价。

当然,他也不必将自己想的太过重要,在此事中,只不过起到一个牵线搭桥的引子作用,只在幕后,此事成了不必说,得了蒲知府人情;败了,也不会波及到他身上。

‘无论从利弊,还是情感、本心,我都有必要促成此事啊!’他暗道。

……

当晚,方临回去寻欧夫子,说了蒲知府打算,也阐明利弊,说了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

“原来是我误会蒲知府了,既如此,这次乡饮酒礼老夫定是要去的。”

欧夫子果然答应:“至于说得罪人,老夫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于是此事就这么定下,在城中权贵还不知道的情况下,一场围绕这次‘乡饮酒礼’的风波暗酿。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