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151章,中举

临夏 第151章,中举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乡饮酒礼的当日下午。

城中达官贵人、豪商大贾交流过后,纷纷反应过来,大呼上了蒲知府、韩元敬的大当,这时,韩元敬也来到了西巷胡同拜访欧家。

“夫子,师母怎会如此?”

韩元敬看着消瘦的欧夫人,外人面前号称铁面的他一度哽咽:“想我昔年求学之时……没有夫子、师母,就没有今日之我……”

欧夫子教学生时,遇到学生家贫,缺少笔墨纸砚,经常自己买来垫上,学生没饭吃,也会拿出自家口粮。

有的学生是家贫,实在还不起;还有些学生得了帮助,不好、或者不敢和爹娘说,欧夫子也哈哈一笑,一笑了之,不去讨要,这般行为的确帮助了许多困难学子,如韩元敬,就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早前些年,欧夫子自家也不好过,全靠欧夫人操劳维持,苦命的干,欧夫子如此行事,说是开私塾,有时候竟还入不敷出,反要将自家东西拿去帮助学生,遇到年景不好,也会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也是欧夫子对欧夫人如此愧疚的原因之一。

“是克谨(韩元敬的字)啊,我这病也看了许多大夫,可就是不见好,都是命。”欧夫人说着。

“你还能看到你师母,多亏了方临……”欧夫子说了方临细心,发现欧夫人做傻事,以及后来遮掩异味,制作香露之事。

因而叫来方临,欧夫子拉着方临,与韩元敬介绍,这其中意味不同寻常,明显有让对方照顾之意。

韩元敬自然感受得到,看向方临,号称铁面的脸上露出些笑容,显得有些干巴巴,却已然是难得的和善:“方临,你可曾加冠?”

“回大人,尚未。”

“不必客气,若是愿意,称我一声世叔即可。”

韩元敬顿了一下,感叹道:“英雄出少年啊,我读过你的《三国演义》,很是不错。今日出的主意也不错,无论是让众宾在倡议书签字,还是将倡议书传于圣上,皆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世叔过誉了。若无蒲大人、世叔,何等主意也只是一纸空想,一文不名……”方临虚心道。

“好。”

韩元敬久在官场,早已练出了一副‘火眼金睛’,自然能看出方临语出真心,心中暗叹:‘夫子看中的人,果然不错。’

接下来,他并没客套,继续和欧夫子说着话,说做官之事,说世道风气。

这倒并非冷落方临,此举反而是没把方临当外人,更显亲近。

说到城中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奢靡之风,欧夫子突然递过话茬,让方临说说那次范家之行。

方临说起来,并无一点添油加醋,尽是客观。

韩元敬听着这些,忽而联想到范家最近为香露生意造势宣传,明白了些什么,暗暗记下,又见方临并无告状之意,添加主观妄测,更对方临高看一眼。

前后大概一炷香时间,欧夫子便让韩元敬离开:“行了,克谨你过来看看,尽一份心就行了,知道你忙,不耽误你的事,就不留你了。”

韩元敬听到这话,更感羞愧:“夫子、师母大恩一日不敢或忘,无以回报,这来,也没有带什么,师母如此,也不能侍奉汤药……”

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过来也只能带一些亲手做的特产,这次从应天特意过来,乡饮酒礼之事也是顺带,还有其他要务,拜访欧家,都是挤出来的时间。

“痴儿,好好做官,便是对夫子我最大的回报了。也不用伱陪着什么,给你师母侍奉汤药,你有更要紧的事情去做,去吧!如今,夫子已经不能再教你什么,只再送你一句话,‘无愧于心,做该做之事’。”

“是,夫子,学生谨记教诲。”韩元敬拜了一拜,忍痛告辞。

临别之时,他赠了方临一块玉。

此玉料子普通,但搁作城中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却宁肯拿万两银子来换,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块玉,更珍贵的是它背后所代表的人脉关系。

方临神色恭谨,跟随欧夫子送走韩元敬,心知此场风波中自己已得了最珍贵的东西:‘有些东西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就如此种人脉,用到恰当之处,发挥的作用无可估量。’

某种程度上说,他其实和桂花嫂有些相像,对他们这般人来说,起于微末,心思缜密,往往能将手上资源利用到极致,哪怕一分的资源,等到用时,也能撬动三分、乃至十分的力量,更不用说如韩元敬这般重要关系,关键时刻,在他们手中发挥的作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

又过了些时日,这日,董祖诰在悠然居请客。

今日乡试成绩出来,此地距离放榜地点不远,正好等结果,打发了小厮去守着看榜,若是得中来此报喜。

还未到放榜时间,叫了小菜,两人边吃边聊。

“方兄,可还记得那日乡饮酒礼?城中达官贵人、富商大贾签订的倡议书,韩大人送于朝廷,陛下都亲口夸赞了,这一下,咱们府城的达官显贵、富商大贾可是被架在火上烤,不得不改了,只能行动起来,厉行节俭……哈哈!”

董祖诰说起此事,笑问道:“方兄,那在倡议书签名的主意,还有将倡议书传于圣上,是你的主意吧?”

方临没承认,也未否认,只是问:“董兄,何以见得?”

“此种天马行空主意,不是方兄手笔,还能是何人?如今城中都在传韩御史、蒲知府、欧夫子巧计制权贵,却不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啊!”董祖诰感叹。

方临听出董祖诰似有一些打抱不平之意,顿时微微摇头道:“这是我主动要求的,如今名声不传,却是正合我意,毕竟有些虚名,对我是祸非福。”

这话不错,蒲知府、韩元敬彰名,那是政绩,是民间声望,欧夫子身份、年纪也不怕什么,但对他来说,如此名声就弊大于利了,他是实用主义,既然弊大于利,那要这名声何用?

因此,真的是宁愿当一个小透明,就当此场风波与他无关。

“方兄真是……”董祖诰一时间竟都不知道如何评价,最终,只能道:“方兄如此才华,如此谦谨,真是世所罕有。”

若是旁人,在《三国演义》一出,有了方临的名望,恐怕早就放荡肆意,风流潇洒了——城中秦楼楚馆,许多女子仰慕才华也好、想要扬名自抬身价也罢,绝对是愿意和他睡一觉的,可以说,方临只要有心,夜夜做新郎都非难事。

可方临并未如此,甚至,除了辩论大会、《三国演义》发行,真有益处的名声,其他名声半点不传,可见谦谨。

这一点,城中大族都颇为欣赏,若非方临早有婚事,都想要将族中庶女嫁给他了,若是家中嫡女多的,嫡女也不是不可以商量。

——不说方临的种种关系,只说方临自身,《三国演义》带来的巨大声望,在这咨询不发达的时代,就是一张强有力的通行证,不仅方临可以自用,联姻家族也能借到,以此抬高家声,甚至,这是从一地郡望,突破为名满天下的世家的一线契机!

“不过一颗平常心罢了。”方临微微摇头。

“好一颗平常心!”董祖诰赞道:“方兄不惊不躁、谨慎低调,真是值得我学习,我也该学着,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

两人正说着话,外边突然传来喧哗声。

“放榜了!放榜了!”

“别挤,前面的人踩到我脚了。”

“呔,让开,让我家少爷先看看。”

……

方临明显看到,董祖诰筷子一抖,不由笑了笑,打趣道:“董兄,说好的平常心?”

“哈哈,知易行难,倒是我失态了。”董祖诰笑着摇摇头,强自平静下来。

不一会儿,打发看榜的小厮忽然跑进来,衣服都挤得有些凌乱,却毫不在意,脸上满是喜色,高呼道:“捷报!捷报!老爷董讳祖诰高中乡试第五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上一刻,还能保持平静的董祖诰豁然起身,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不确定地又问了一句:“什么?你再说一遍!”

“恭喜董祖诰董老爷高中举人,乡试第五名!”

“哈哈!”得到确认,董祖诰抚掌仰天大笑一声,回头对方临道:“噫,方兄,我中了!”

……

见到这般的董祖诰,方临其实是理解的,对方自小读书,寄予了爹娘、祖母厚望,十五得中秀才,其后却是,初试不中!再试不中!三试仍不中!邻居背后说闲话,家道中落,亲事遭退……

‘董兄压抑太久了啊!’这一刻,他是真心为董祖诰高兴。

因为自身经历,纵使董祖诰做好了心理建设,但一刹那间的高兴,还是冲破了理智,如范进中举般。

不过,却比范进好多了,很快恢复过来,依旧高兴,红光满面,却也不似方才疯魔了。

酒楼悠然居中,等候放榜的秀才,自然不止方临、董祖诰一行,这时听闻小厮的报喜,当即就有读书人过来祝贺,真心道喜的同时,也是希望讨个吉利,希望这次乡试自己也可以榜上有名。

再有就是,捉婿的来了!

“董祖诰兄台,恭喜高中举人!”

“可惜,那个解元年过五十,早已成婚,连儿子成人了。”

“那边有个第五的亚元,好個俊朗,抓住他!”

……

“董兄,走!”

听闻声音,方临拉着发愣的董祖诰就跑,挤出人群,冲出酒楼,后面还有人在追。

直到偏僻到了一条胡同,两人才甩脱停下,此时,看看方临、董祖诰两人,不是帽子掉了,就是衣服凌乱歪斜,颇为狼狈,对视一眼都是哈哈大笑。

这时发现,此地距离驴味馆不远,挽着手臂一同过去。

“方兄,今日去喝酒,我请客。”董祖诰大笑道。

这个日子,方临自不会争,去了驴味馆,也说什么俗事,今日只管大碗喝酒,放浪形骸。

等董祖诰颇有醉意,方临将他送回。

……

随后数日,董祖诰因为得中举人,没少办宴,当然因为城中节俭之风,并未大办。

但纵使如此,在董家家道中落后,家中很大一部分关系也重新续上。

过后,董祖诰单独宴请方临,态度一如未曾中举前。

拉着方临坐下,董祖诰亲自倒上了酒,感叹道:“方兄,你不知道,这几日如在梦中,多少年的期盼,一朝如愿……从前说闲话的邻居笑脸相迎;家道中落后,原本淡去关系的一些人,亲自上门祝贺;就是从前退婚的那家人家,也想重叙婚事……我今日始知举人之贵也!”

可越是如此,他越是看重方临这般纯粹的朋友,真心实意道:“说来,方兄真是我的福星,自与方兄一遇,桩桩件件,否极泰来,这杯酒我敬方兄!”

“这是董兄自己的能力,我何敢居功?纵使有微末助益,也是彼此启发,相互成就。”

方临与董祖诰碰杯,一饮而尽,旋即提醒道:“董兄高兴过后,还该收心才是,来年还有春闱。”

“此言有理,多谢方兄提醒了,今日再与方兄喝过这场,明日就闭门谢客,定下心来。”

董祖诰说着,忽然想到一事:“对了,粪便生意,我已有交代,权贵区域剩下的份额都是占下,如此每月利润又多出许多,大概在二三百两银子。”

每月固定百多两银子的分成,对如今的两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小数目,时至今日,这般生意,在董祖诰的举人身份庇护下,更不会有什么不开眼的来抢。

这就是功名的好处,董祖诰一人得中,方临也能分享荣光。

‘可惜我在科举一途上,恐怕是来不及了。’这大半年来,方临定期来找董祖诰测验水平,看着有进步,循序渐进,却不是那种天才般的进步。按照董祖诰的话说,中上之资,不是不好,但读书晚了,得中童生、秀才,可能要等三四十了,若是举人,大概要五十往上了。

若是如此,那还有什么用呢?

说实话,在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开放、一切向钱看的大背景下,在《三国演义》一出后,别说童生,就是秀才,对方临没什么增益了。反而,如果屡试童生都不中,反正还会折损声望。

‘也就只有到举人、进士,才能对我有所加成,但以如今形势来看,要达到那个水准,至少要二十年苦工!’

如今,方临对科举的态度,已经是尽力去为,结果看天意,换句话说,尽人事、听天命。

“有劳董兄了。”方临脑海中闪过这些,对粪便生意一事道了声谢,诉说下月初一,他大婚之日,递下请帖。

“方兄大婚,我怎能缺席?去!一定去!”董祖诰说着,语气羡慕:“方兄已有归宿,我的良人却还不知在何处?”

他说着,又想起了退婚那人家,如今见他中举,想要重叙婚事、吃回头草,那又怎么可能呢?

“大丈夫何患无妻?董兄今年中举人,来年登进士,金銮殿上见天颜,一朝成名天下知,还怕没有良配?”

“哈哈,此言有理,那就承方兄吉言了,来来来,方兄喝酒!”

这晚,二人皆是高兴,喝得酩酊大醉。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