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157章,波澜

临夏 第157章,波澜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只是老方家各房,这晚,村里各家也在说着今日刚回来的方临一家。

……

乔家。

乔旭感叹:“方叔一家变化真大,尤其是临子,当初从府城分别,今日一见,都有些认不出来。我说的倒不是长相什么的,是那种说不出来的东西,那个词怎么说的?对,气质!”

“可不是?”

乔升也是感叹:“二弟,你不知道,今个儿白天,我和爹去县城接方叔一家,知县大老爷都过来了,我听着都在讨好方叔家的临子呐!”

“这东西可不兴得传,你们嘴巴严实一些,莫要得罪人。”乔村正叮嘱道。

“爹,我们记住了。”

……

游家。

游朝东这个‘方临吹’,一如既往都成了习惯:“我就说临子了不得,今天看看就知道,带的东西放不下,直接买了辆马车,那叫一个大气!”

游家媳妇点头:“老方家祖坟是冒青烟了,三房如此出息,我看着,以临子如今的本事,将老方家整個搬出去都不是难事……咱们村能出这样一个人家,也是咱们的福气……赶明儿,咱们一块去临子家坐坐,咱家以前就和临子家关系不错,这今后得保持住。”

“我晓得,不过想想就知道,赶明以后,到临子家回府城前,去他家的人都不会少了。”

“是啊,临子家回来,这么风光,村里不少人,恐怕都开始动心思了。”游家媳妇想到什么,摇摇头:“咱们不想那些瞎了心的,有的没的,就站在临子家这一边。”

“我听媳妇你的。”

……

耿家。

耿父看到见了方临一行、晚上一回来、就跟失了魂一样的大儿子耿聪,知子莫若父,哪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上次说了,让耿聪明白那个道理,就是他去了府城,也不太可能像是耿石一样,找到好活计,本来耿聪也已经释怀,可道理是那么个道理,今天看到方临一行,心中又是忍不住酸涩,人心就是这样。

耿聪会想:方临他比不上,人家就如苍鹰,高高飞在天上,但方传辉、方赫这两个后去的,如今都风光体面,大大不同,他弟弟耿石去府城更早,也更早进了方临的店,自然会是更体面风光吧?

耿父在大儿子对面坐下来,冷不丁问道:“咋了,心里不舒服,又眼红你弟弟了?”

“不是,爹,我就是……”

在耿父盯着的目光中,耿聪声音一哑,没再狡辩,低下头,心中的戾气让他也没再隐藏,承认了:“是,爹,你看方家大房的方传辉、二房的方赫,带回来的大包小包,若是没挣着钱,会这样?他们都这样,石头还能差了?”

“唉!”

耿父叹息:“我说了,比起你弟弟,你有些小聪明,这有好有坏……花花世界迷人眼,要真没个定性,如宋家宋凯、白家白宝、付家付宏,就是下场。”

若是往日,这么一盆冷水泼下来,耿聪也就冷静了,但今天受到刺激太大,忍不住反驳道:“爹,方家大房的方传辉、二房的方赫,还有石头,不就都是靠着临子的么?”

这话的潜台词是:有什么难的,不就都是抱方临大腿?他们行,我就不行了?

“你以为,伱也能像是你弟弟一样,靠着方家临子?”耿父摇头,语重心长道:“你和弟弟不同,他人老实,认准了什么,就一条心,你是有些小聪明,可就是这样太有自己心思,反倒不行……这个道理,你自个儿好好想想吧!”

这晚上,耿聪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当初若是自己去了府城,会是如何?又是忍不住想,这次方临回来,会不会带他过去?相比别家,他家和方家关系还算不错,他和耿石也是亲兄弟关系,这是优势……还有一点不可说的,就是他自认,要比弟弟耿石聪明。

如此思来想去,到后半夜才睡着,梦中都是跟着方临去了府城。

……

付家。

“唉,我这个当老子的,还得为你那个府城衙门大牢里的儿子填坑,以前他也有小偷小摸老方家的东西,咱们近来都变着法地补回去了。”付老爹叹道。

“什么叫我儿子,我儿子不是你儿子?”自打付宏去了府城,付老爹就不看好,哪怕寻了个当铺伙计的差事,当初付老爹也还是说着‘丧气话’,让付老娘埋怨一通,后来证明了丈夫的先见之明,付老娘慢慢也就忍了,如今,终于忍不住了。

“好,是咱儿子,我说错了行吧?不想那小子了,由他去。村里明白的人家,都在想方设法和方老三家打好关系,将来也是一条路子,咱们也不能差了,好不容易弥补了关系,这两天你多去方老三家坐坐。”

“我知道,这还用你说?”

付老娘说着:“我琢磨着,咱老付家和老方家结个亲,方老三家临子是不成了,不是还有老方家大房的传宗、传辉,方家二房的赫子么?我看着传辉就不错,人机灵,已经去了城里,能挣钱,咱老付家的姑娘……不,我娘家正好有个侄女,可是生得水灵……”

“别瞎折腾,人家老方家大房的传辉去了府城,还能看得上咱们乡下姑娘?别好心,最后办了坏事。”付老爹说着,见妻子只是嘴上答应,没听进去,不由叹气。

……

郑家。

郑于的爹娘,两口子都是高高兴兴。

上次不是说,想让郑于去方临店里做饭么?让郑父去提一下,这次知道真进去了,郑于托方临家带回来的信中,也说到在方临店里可是轻松,钱也多。

“我就说吧,这家里事还得看我,早前,你还说咱家和宋家是亲戚,说是让儿子和宋凯走近些,真是瞎了眼的话……上次,我还和你说,让你去提提,让人家方家临子知道,选不选咱儿子是人家的事,你还扭扭捏捏不想去……若是不去,咱儿子能有今天?”郑妻得意道。

“是是是,你明白,我糊涂。”这点没得说,郑父只能认输,不过,儿子好,他就高兴了,脸上也有光。

“那家里以后大事,都听我的?”

“行。”

“你明个去方临家坐坐,也算是感谢。对了,临子家刚回来,估计也没有菜什么的,你将咱家最好的多捡些带过去,这点东西人家不一定看得上,但也是咱们的一点心意。”

“行。”

“今个心情好,就让你上床,交三次吧!”

“行……不是,我……”

……

白家。

白丰说着:“上次去府城,我就看着临子不一般,没想到这么出息。”

他感叹着,突然问道:“老二,你觉得老方家二房的方草儿怎么样?”

不曾想,白饶听了这话,却是意外地反应激烈:“老方家二房的方草儿是好,可我……再说,方婶子那人,估计想着让女儿嫁去城里,怎么会看上我?咱家这么上赶着,不是将脸送上去,让人家打么?”

“有句话说得好‘烈女怕缠郎’,你多和方草儿走近些,说话好听些,说不得就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呐?”

“行,我试试吧!”白饶看着大哥期盼的目光,心下一叹,嘴上敷衍答应道。

……

宋家。

“跟着好的,学好的;跟着坏的,学坏的。比如说那白家,就是不行。”宋刘氏意有所指,指桑骂槐。

因为宋广成、宋凯那事,村中宋家、白家已经是过不去的坎儿了,两家小子都没少斗起来,甚至还延续到隔壁几个的村的亲族,矛盾愈发尖锐。

“娘,是这么个道理,不只是白老太、白宝,整个老白家,都没什么好东西。”杀父之仇啊,大儿子宋淮怎能不同仇敌忾?

“可不是?先不说白家那丧门星的了,淮子啊,我琢磨个事情,你看行不行?”

宋刘氏说着:“老方家福气旺,我想着咱们老宋家和老方家结个亲,也能沾些好运。老方家的姑娘看得紧,不好娶,不过咱们老宋家闺女嫁进去,也是一样。咱老宋家的青青和老方家大房的传宗年龄也不差多少,我想着是不是能说和一下?”

她本来想说方传辉的,可想到方传辉已经进了城里,未必瞧得上,就改口说了方传宗,方传宗也是一样,作为堂兄弟,将来也是大可能被方临带进城的。

宋淮听了,眼睛一亮:“娘,还别说,这事似乎还真有搞头儿。”

他越是咂摸,越是觉得可行:“方临三房发达了,眼见着,带着整个老方家都要起来。老方家大房和三房一样,也都是实诚人,这门亲事,说来咱家还真高攀了。娘要说是老方家大房的传辉,我都觉得悬,但还没进城的传宗么,还是能试试……再说,咱老宋家的青青生的好,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这门亲说不得,还真能成。”

“行,那我寻个机会,去敲敲边鼓。”

……

方临一家回来,村人各有心思,反应不一,平静的小和村起了些波澜。

……

这晚老方家四房聚餐回去,方临一家回自家老屋,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路上,距离老屋越来越近,记忆如开了闸门的洪水冲击而来。

方临记得,童年赤日炎炎的盛夏,无数次在这条路上奔跑,滚烫的土地隔着破草鞋将脚底板烙得生疼,但那个时候却也是快乐的,不知忧愁为何物。

走在这条通往老屋的小路上,恍惚间,童年的身影仿佛与此刻重合,这条路直通内心,这一刻,方临似乎真正理解了‘乡’字的含义,不论走到那里,走得再远,这条路总是不同的。

家门打开,是记忆中熟悉的陈列,大到一张柜子、一张竹床,小到一把蒲扇,一个木盆,都充满了回忆。

路上坐的太平车,也不怎么疲惫,回来小和村,回到老屋,情绪起伏也没什么睡意,家里也早就被大房、二房、四房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什么可做的。

一家人便坐下来说话,从带回来的行李中取了蜡烛点燃,老屋里第一次亮起如此明亮的光芒。

“好,真好,咱老家地儿好,人好,哪都好!”方父感叹。

“这也就是因为儿子,因为咱家今天发达了。村里多数人家,都是看咱家如今这样,才会讨好、巴结、奉承,可也有些人家是从前就对咱家好的,那才是真好。”

别看方母也很享受那种奉承,但她心里明白着呐,此时就说起来:“从前,你爹好面子总吃亏,你爷奶也偏心,有一次和其余三房闹起来,闹得可狠了,我就憋着一口气,不去和他们来往,可一些事情就难了,比如碾米,要碾米,我和小萱只能去村子别人家借。”

“那时候,爹、我忙着外面的活儿,这些娘、萱姐在管,不容易吧?”方临问道。

“老不容易了,没开口要先赔着笑,人家也知道我来是要借东西,爱理不理。有些人顾及着点我的面子,笑笑说‘唉,真不巧,我们家今天也要办米,米缸都要见底了。’有些人就说‘记得不,这是第几次借了’。难听话,好听话,都是拒绝。”

方母说着这话,脸上仍带着笑。

可方临却从中听出几多辛酸。

田萱看出来了,轻轻拉着他的手道:“临弟,那些事情,都过去了呢!”

“是啊,那些都过去了。”方母说起来:“以前那些拒绝的人,今天看到咱们,不都一个个赔着笑脸,说着好话?可我看着他们,怎么也热情不起来,抓东西都少给了些。”

“我也是。”田萱同样说着。

方母、田萱对视一眼,都是笑,方父、方临也跟着笑起来。

“有一年丰年,上百斤谷子啊,我一个晚上都在想去谁家借碾米的东西,夜里躺在床上,翻过来、转过去睡不着觉。后来,还是小萱出主意,说是去福婶家借。”

“我记得那次,娘说,‘咱家和福婶家没太近的交情,人家谷也多’,我说‘反正不远,我跑一趟就是’,等我回来,说福婶答应了,记得当时娘长长舒了口气。”

田萱说着,有些羞赧道:“那时,我是极高兴的,因为知道碾完米,娘就会做一顿白米饭,那个时候临弟话不多,我却知道临弟是很喜欢的。”

方临听着这些,记忆被勾起来。

“是啊,就是那个时候,我对小萱还不好,就是做了白米饭,小萱也……”

方母摇摇头,没说下去,继续先前的话题:“去了福婶家,那年是丰年,还给我和小萱泡了芝麻茶,她的真心让我好感念,现在都还记着。”

“是呀,福婶家屋里,推子、筛子各种碾米的东西,我记得那时娘就说,什么时候,咱家能有这套东西就好了……”

“那个时候,哪能想到现在?也就那点盼头了。”方母笑着说:“那个时候真觉得,家里有一套碾米的东西,不用求人,那日子不知道该有多美。”

方父、方临、田萱听着,都是笑出来,幸福之中,有种淡淡的酸涩。

“不只是福婶,还有其他好的人家,隔壁村那个焦大爷、祖慧奶奶,还记得么?”方母又道:“那年临子你五岁,夜里发热、打摆子、翻白眼,怎么喊也喊不醒,怎么叫也不答应。后来掐人中,才慢慢醒过来,可还是一直抽筋……”

“这事我记得,那时真没法子了,我想起来焦爷子,他会一些土方子,有时管用。深更半夜过去,焦爷子听了,没二话跟着过来,还带了些草药,给你喂了才好了。”

方父说着这事,感叹道:“赶明儿咱们要去这些人家看看,对咱们好的人家,不能忘了。”

方临认真点头,记在心里。

初来此世,只为活着,已经用尽全力,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心思,对外人只有冷漠。如今有了余裕,对那些有善意的、曾经帮过的人,他也愿意拉一把。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