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182章,售卖

临夏 第182章,售卖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京师。

巍峨宫阙之上,落日霞光浸染半边天空,鸿雁振翅高飞。

董祖诰出了翰林院,与同僚一道从宫中出去,说着话。

“董兄,可要一同去青楼听曲?”

“听什么曲?董兄,和我一道去喝酒吧!”

“噫,你们这群俗人,还是和我去书肆,挑选些通俗看看。”

……

董祖诰一一婉拒,回去。

一开始,这些应酬还去得稍多些,后来慢慢就不想去了。这些同僚,不管关系如何,他心中总下意识防着一手,也不敢太过亲近,被人了解清楚性格秉性,那般就有了弱点……故而,好似每日总是戴着面具。

这也不是他过于小心,而是‘官场险恶’四字,绝非玩笑。

‘真怀念在淮安的日子,每日读书、和方兄喝酒,什么也不用多想,没有勾心斗角,何其自在!’

董祖诰暗叹一声,想到前些日子,传来江淮之地的水涝消息:‘淮安受灾,不过爹、娘、方兄一家都在府城,应该无事。我已然联络好了商队,这两日去信问问。’

等他回去,整理信件,足有厚厚一沓,打算明日找联络好的商队送出,也就在这时,方临托商队送来的信到了。

董祖诰道谢,送走商队送信之人,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打开,看到同样厚厚一沓的信件,其中有代他爹、娘一同捎带过来的,方临自己的,这些乡书,让他心中涌起阵阵暖流,视线都微微有些模糊,千言万语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方兄啊!”

董父、董母信件自不必提,方临信中,多是家长里短,府城近来如何,发生了何事,前些日子暴雨见闻……

当董祖诰看过这些,翻到关于红薯的手稿,动作一顿。

……

宫中。

洪泰帝从前朝回来,只感觉身心俱疲。

秦地、鲁地、豫中遭灾,视作粮仓的江淮之地也遭遇水涝,值此国事维艰之际,朝中众臣竟还在忙于党争!

——由于地域、思想、出身、老师等的不同,朝中官员分出了许多派系,如浙党、楚党等等,代表不同的利益。

多地受灾,必然要在未受灾的某一地加重赋税,调拨粮食,因为这般谁占便宜、谁吃亏的事情,朝中众臣还在斗法。

洪泰帝想到初登基时,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如今与文官们斗了十多年后,彻底看清了那帮文官的嘴脸,他们满嘴的仁义道德,举着孔孟的旗子,做着龌龊的事情,一个个比鬼还精,是名副其实趴在大夏上的吸血虫!

“罢了,由得他们去。”

洪泰帝有些不想管了,想效仿自家老爹、爷爷,顺成、弘德年间,连续十多年不上朝,大夏一切却也在有条不紊运作,各级衙门机构好似没事人一般,照样自行运转。

究其缘由,有两者在维持大夏不乱,一为信仰,无论国家发生天灾,还是**,这些文官会自发地维持秩序,就像家里的婆娘,好不容易媳妇熬成了婆,她会心心念念想着这个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极端;二是利益,这些文官虽然派系不同,代表不同的利益,但也要努力维持国家平稳,才好持续地、长久地从中攢取各自的私利。

洪泰帝想到这点,只感觉又想气又想笑,国家和文官,本质上讲,其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甚至,党争对他也是有利的,可以保障皇帝的权利,只要当好裁判,不让党政极端化,非此即彼,拿着信仰、道德作为斗争的武器,只顾私利,不顾国事,竭泽而渔、不顾后果地攢取私利,就一切尚好。

只要保证这点,别的不想管,那就真的可以不管。

洪泰帝摇摇头,放下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坐下翻开《三国演义》第三部。

因为方临的《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稿子,走得是官方渠道,故而,比给董祖诰的信要早几天到来。

只是,洪泰帝舍不得一次性看完,这几天来,都只是一次只看三五章回。

等今日看到在关、张死后,刘备誓师伐吴,遭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白帝城托孤,随后,诸葛亮挑起重担,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百感交集。

“如此臣子,人臣之楷模,天下何处去寻?”洪泰帝感叹着,合上《三国演义》,看着扉页的那个‘义’字,久久难以回神。

这时,陈大伴过来通禀:“陛下,董修撰递了牌子,在外求见。”

洪泰帝对这個自己钦点的状元,还是印象不错的,放下书道:“召他进来吧!”

董祖诰过来,自然是说红薯之事。

洪泰帝听着,一向冷硬、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上,颇为动容,实在是,没人比他这个皇帝更明白,如此高产作物对当下天灾连绵的大夏是何等意义了!

当然,也不说他这个皇帝如此好糊弄,董祖诰一说,他一下子就信了,而是他知道,这种事情很好调查,根本做不了假,他不认为董祖诰会……或者说,敢骗他。

“陛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番薯来到北方,或许可能水土不服,做不到南方堪比麦子产量七八倍的产量,但想来二三倍总是有的。”董祖诰未防话说得太满,谨慎保守道。

“如此也够了,哪怕二三倍,也不知能为大夏解决多少麻烦。”

洪泰帝说着,忽而看向董祖诰,突然问道:“董修撰,你来京城也有数月,可是近来才想起此事?”

“不敢欺瞒陛下,此事,乃是臣之义弟……”董祖诰说了方临来信,不曾贪墨半点功劳。

至于说背后可能给方临带来的风险?他自问已经够谨慎了,但方临比他还甚,好像生怕被人迫害似的,就如此次番薯事件,他反复评估后,认为方临真不必多想。

“原来如此。”

洪泰帝却是误会了,听着董祖诰口中的方临,再想到朝中那帮文官,发自内心感叹道:“真赤诚之心也!为天下苍生,进献番薯,此为仁;不慕名利,如此大功德,让于你这个义兄,是为义,如此仁义之士,真是胜过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之辈,不知多少矣。”

“如今未有实证,不好妄加赏赐,等验证之后,再酬尔等之功。”

让董祖诰去了,他吩咐陈大伴派人去验证此事,亲自盯着,有结果立刻来报,随后,,高兴起身在店中踱步,好一会儿才又坐下。

‘今日大喜,朕也当奖励一下自己,可以多看些时候,就再看三回……不,五回吧!’

宫中陷入一片安静,只有熹微的书页翻动之声。

……

就在红薯手稿传送至京师,洪泰帝派人验证之时,淮安府城《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售卖开始了。

……

轩墨斋,一大清早,店外等着取书的人就已然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因为有着第一部、第二部的经验,这次不仅是店内,店外也设置了取书点,还有府衙派来的衙役,负责维持秩序。

如此流程,出书速度极快,一本接着一本哗啦啦如流水。

当初带着方临一行参观府城的肖姓小吏,如今带着灾民参观城中,路过轩墨斋。

“肖官差,那是什么地方,怎么那么多人?”

“好像是书肆,你看出来的人,最少手上都拿着两本书,还都这么高兴,府城人都这么有钱么?”

“是啊,我一开始,还以为这里是粮铺呐!”

……

“那是方大人的书肆,《三国演义》听说过没有?在府城那可是火爆至极,陛下看了都说好,还封了一个从五品的大官呐!”

如今,方临也算是淮安府城的一张名片,肖姓小吏身为淮安府城人,说起方临,都感到骄傲:“对了,你们不知道,方大人当初也是逃难过来的,可要说如方大人这般人物,在哪里都如锥处囊中,这来了府城,很快就起势,一发不可收拾……”

他添油加醋说了方临的发家经历,什么来府城不久,就找到了书肆的体面活计,后来,更是将当初做活的书肆买下,从伙计成了掌柜,在辩论大会上将人活活骂晕,一本《三国演义》洛阳纸贵,天下闻名……唬得这些灾民一愣一愣的。

最后,轻描淡写,不经意间道:“什么,我认不认识方大人?话说,当初方大人过来府城,也是我带着的……”

其实,也正是因为方临,肖姓小吏对这些灾民更上心了三分,不像以前一样太过分,毕竟,万一再出一个类似方临的人物呐?

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灾民也算是沾了方临的光。

……

因为前些日子的《隋唐英雄演义》一书卖得不错,洪应亨有心讨好,与仲宗典的关系愈发笃厚,今日,两人约着一同来轩墨斋提书,拿到书后,像上次一样,过来附近的一处茶馆。

两人边走边说。

“没想到《三国演义》第三部、第四部,这么快就出来了,还是一次两部。一部看着不尽兴,就是两部齐发才大快朵颐啊!”

“是啊,只是听说,第四部就是完本了,想一想,还真有些不忍心看。”

“哈哈,一本书结束,才有另一本书开始,听说方兄下一本书,乃是神魔。”

“哦?方会长的笔力我是信得过的,现在就已经开始期待了。”

……

两人说着,进入这处茶馆,发现茶馆中,已然有说书人在说书,说的竟然是今日才发售的《三国演义》第三部。

原来,在《三国演义》第一部、第二部后,这茶馆掌柜哪还不知道此书的火爆?提早就请了说书人,天还没亮就让伙计去排队取书,取回来交由说书先生,立刻在店中读。

这一手,果然让今日店中爆满,茶馆掌柜一边看着爆满的客人,一边听着说书,都是暗暗佩服自己,脸上笑得开了花。

洪应亨、仲宗典两人对视一眼,寻着仅剩的两个空位坐下,放下书,也没打开看,跟着一起听起来。

一来,看书太快,就这么两部六十回,一两天就看完了,实在舍不得;二是说书更有氛围,与自己看书不同,听到高兴处,那么多人一起叫好,那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

清欢小居。

“文君姐姐,书来啦!”谷玉燕拿着四本书过来,得意道:“我就在下面守着,就是怕书被抢完了,也多亏守着,不然恐怕一本都没了。”

上次《三国演义》第二部发售,就有客人在店中等着,两人只拿到一本,这次她可是吸取教训。

“那还真是多亏妹妹了。”师文君浅笑着,拉着谷玉燕坐下。

红木铺就的宽敞雅阁,点了檀香,放着点心、茶水,她们迫不及待,翻开书沉入进去。

不仅二女如此,送来清欢小居的三百本书,很快都被来店中等着的公子哥们瓜分完了,难得出现了来这里,不和姑娘谈诗作词,吟弄风月,反而只是读书的现象。

……

学堂。

徐贤文一群学童面面相觑,迟迟不见于夫子来,印象中这似乎还是于夫子第一次迟到。

“夫子怎么没来?”

“会不会是生病了?”

“应该不是,有次夫子生病,师母都过来说了,要不,咱们派个人去夫子家看看?”

……

他们正议论着,于夫子抱着《三国演义》第三、第四部两本书进来。

这群学童齐刷刷望过去,一个个的呀,小脸上的表情都有些幽怨,好嘛,夫子你原来是抢书去了。

“咳咳,今日迟到实是不应该,夫子给你们道歉。”

于夫子被弟子们看着,也有些尴尬,看到他们无心背书、习练文章,想了下道:“一本好书,可以让人修身养性,知礼守义,今日,我们就不上课了,我来给你们读一读这《三国演义》第三部。”

“好唉!”下面传来一片欢呼,那激动的声音,几乎要冲破楼顶。

尤其是徐贤文,这小子一蹦跳起来,险些冲到桌子上。

无怪乎他们如此,对这些小学童来说,早就心心念念期待的《三国演义》第三部,能这么快听到,是一重高兴;在课堂上,夫子批准下的‘不干正事’的兴奋,是二重高兴。

喜上加喜,自然是难以自抑。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